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范熙 《新西部(上)》2009,(7):113-113,119
隐喻的形成往往反映着各民族的认知过程和特征,而这种认知过程和特征又与各民族长期形成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通过对汉英语中与"头"有关的概念隐喻及其常见表达的异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英汉语中都存在着一个关于"头"的复杂而有序的隐喻认知系统.从而揭示出隐藏在隐喻背后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雷淑娟 《理论观察》2009,(2):122-123
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认为人类从范畴的形成直至推理的延伸,所依靠的是其自身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知,并在反复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意象图式,经过跨域的隐喻等转换、映射机制来认识身体以外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根据Langacker语言象征观以及Lakoff和Johnnson的认知体验观对清水江文书中反复使用的单位量词"坵"、"块"、"幅"、"把"、"团"、"纸"、"文"、"两"、"厘"等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单位量词是苗侗民族世界经验的组成部分,是其身体、大脑和世界体验互动的结果,也是苗侗民族对客观世界独特的识解方式的反映,这些量词反映的是苗侗民族的独特文化——原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我们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但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5.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潜移默化地存在于认知世界中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共有的物质文化基础和人类的隐喻认知结构使不同语言间的隐喻呈现趋同性,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心理又必然会导致不同语言间隐喻的差异。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为理论基础,对汉语和英语中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隐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与其他语言学的分支一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目标和品格,描述和解释语言的系统性、结构以及功能,以及这些功能是如何被语言体系实现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研究语言概念化的模式,语言就提供了一个窗口来研究认知功能,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和思想的组织。认知语言学与其他语言研究思路不同的是语言被用来反映人类心智的基本性质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些年来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和兴起,很多与认知相关的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学研究、文学批评、翻译研究等各个学科领域。文章试图通过应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原型理论来分析得出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出偏差现象的成因,并将其归为原型被替换、原型与边缘概念相混淆、避开原型概念等三类。  相似文献   

8.
张佳联 《北方经济》2011,(22):24-26
一、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一)知识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所谓"知识",它包括人类发明和发现的所有知识。其中,主要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知识。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也是进行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经验化、知识化和内在化结果,包括储存于学习者的大脑中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背景知识、集体意识等要素。认知语境对词汇习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认知语境中语言学语义场理论和原型理论来阐述词汇语义理据和意义关系,能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词汇记忆策略。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认为语言的意义来自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隐喻能力研究已成为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焦点之一。本文研究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环境下隐喻能力的认知发展,以及形成隐喻能力个体的差异,诸如词汇知识和文化等诸多影响因素。通过隐喻能力和英语成绩两者之间的数据分析,探讨隐喻能力与语言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约·狄慈根是一名与马克思、恩格斯同时期的杰出工人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哲学并不是提供现实世界的图景,而是通往现实世界的道路和方法,从实证认知上升到过程认知;同时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作为认识论基础的不是人脑思维而是客观世界,思维的自然力只有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才存在.一反当时“回到康德去”“新康德主义”的错误浪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意象图式理论的研究具有巨大潜力,尽管意象图式理论存在一些不足,但意象图式作为人类共同的认知特点,是人类共同的认知规律,应该从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关于意象图式的各种假设必然会随着认知科学、脑科学等研究的深入而得以一一验证。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于数字用语的文化认知概念来自于大自然,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探索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及总结.在荚、汉、俄三种语言中,数字作为计算功能的意义是一致的。但由于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文化差异的影响,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数字,英、汉、俄有着不同的联想并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并由此而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数字文化。本文将从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方面的影响来阐述英、汉、俄数字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组织理论认知观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理论认知观认为,组织决策和组织治理的主要挑战源于诱因、认知、心智模式的安排和共享认知机制的设计.本文详细、深入地探讨了组织理论认知观的核心概念、基本假设和理论思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多义词的认知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但也有其规律可循。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隐喻是词义扩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探讨概念隐喻理论与多义词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概念隐喻在多义词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现有的认知方式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空间指示语的分类以及它的自我中心性特征.指示语的这一特征来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但是在实际语言交际中,指示的中心也存在转移的现象,运用Fauconnier 和Lakoff 的心理空间理论和理想认知模型能够充分的解释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概念现象和认知思维方式,在人们的思维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具体分析了余光中《乡愁四韵》 中存在的概念隐喻,旨在从认知的角度去分析和阐释隐喻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作用及功能,从而加深人们对隐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网络流行词是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人际交流中常采用的词汇,是一种新型语言变体。从认知语言学来看,其千变万化的创新总潜藏着一定的认知动因。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理论对当今中国网络流行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解释。从而揭示出当代具有创造精神的语言使用者在灵活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9.
祖利军 《理论观察》2005,(5):131-133
作为语言学认知理论的中心课题,隐喻研究日益受到语言学者的重视.隐喻理论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发展过程,由传统的修辞手段到现代的认知手段,无一不浸透着哲人的智慧.无论是替代论、比较论,还是互动论,都可作为认知手段.隐喻是语言和认知之间的重要桥梁,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人文以人为研究对象,探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整个人类的关系,强调给人性以满足和尊重,是对善和美的追求;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应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真理性知识体系.人文与科学的统一融合在于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观.主导这个社会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神,也不是生冷僵硬的科学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人是人文与科学统一融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