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在制度变迁进程中,当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变迁主体的身份出现并采取行动时,其角色定位和行为方式具有多种形式,当具体的制度约束条件发生变化时,地方政府的角色也会产生演变,这些影响地方政府目标函数的变量主要包括经济利益、行政权力、意识形态等方面。中国制度变迁的特殊性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角色演变,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界限来考察中国制度变迁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演变,可以分析出地方政府角色在三个时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产业政策失效原因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政策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点,产业政策的失效降低了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从产业结构调整涉及多个经济利益主体行为出发,通过分析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博弈模型,可知产业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包括:在缺乏产业发展中利益协调机制的前提下,地区利益障碍的存在;政府行为有限性的约束;经济改革的不彻底;产业政策的时效差别影响。  相似文献   

3.
消除地方政府成为利益主体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树臣 《经济论坛》2003,(20):63-6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方政府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本身没有真正的经济利益可言,主要任务是代理中央对地方进行行政管理,但随着80年代以来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地方政府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其自身经济利益也有了改观,不仅发展壮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地方政府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地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地方政府独立意识的形成和独立利益主体的建立始于80年代初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感到了生存的压力,改革越深入,生存的压力越大,追求地方利益的行为也就变得越来越自觉。1980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经济结构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冲击下,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泉州制造业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引人注目的新趋势。当前泉州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创新的关键时期,尽管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但区域经济运行态势平稳,民营经济增速不减,所以处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地方政府要致力于制度环境的改进,以引导企业推进科技进步和建设品牌经济。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为本地竞争性企业提供财政补贴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央政府的部分权利向地方政府转移,使得地方政府的行政和经济权利得以扩大。地方政府具有了相当程度的经济剩余分享权和控制权,成为辖区内经济的真正剩余索取者和控制者,地方经济利益逐渐显露。地方政府实质上成为区域经济调控主体,充当准市场主体的角色,直接或间接介入地方的经济活动。地方政府往往将促进辖区内的经济发展作为行政目标,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展开经济资源和利益的争夺。一方面设立开发区,使用土地、税收优惠等手段吸引外部资金,同时抑制资本外流,实施市场保护;…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征地日益频繁,其中引发的社会矛盾冲突严重。从中央与地方政府相互博弈视角出发,探究在征地过程中寻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所做出的决策与行动偏好。从制度主体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把握征地制度改革方向,为征地制度的改革及创新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各级地方政府是中央宏观调控的执行者和地方微观经济的指导者,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文从当前地方政府所处的利益格局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非政府主体、地方政府与其他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得到一个理解地方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经济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中揭示出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驱动力缺失的原因,认为中央政府的外力干预是打破这种路径依赖的关键,并从中央层面进行激励约束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胡彬 《财经研究》2008,34(6):16-29
在苏南与温州地区,处于经济增长转型期的进取型地方政府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和实现产业升级的发展目标,采取了学习“最佳实践”的制度策略。竞争与合作的制度学习动机,使两种发展模式在转变中出现了“趋同”现象。然而,受路径依赖的影响,两种模式为协调全球化与本地化关系的制度学习实践却有着迥异的理性出发点,维护本地利益仍然是地方政府制度供给行为的准则。当地区利益与区域利益相抵触时,这种边际创新意义上的制度学习效率就会下降。为摆脱“单边嵌入”中的“锁定效应”的影响,亟需从国家战略和区域行政治理模式创新的角度寻求经济区域化“系统嵌入”的制度平衡力量与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9.
殷志红 《经济论坛》2006,(19):6-6,48
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以来是中国最为复杂的问题。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质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和利益分配关系,而财政体制决定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获取与分配,从而影响着各级政府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分配。财政分配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利益、矛盾与冲突。财政体制是经济利益转化为政治利益的“转换器”。每一次的财政制度变更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都是一次调整。  相似文献   

10.
胡建渊 《经济师》2002,(12):73-74
文章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行为 ,认为地方政府在经济决策过程中从本地区的经济利益出发 ,必然选择重复投资的策略。而这种策略缺乏全局观念 ,造成我国地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 ,总量过剩 ,价格下跌 ,不仅影响了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 ,也造成了地区经济资源的浪费。文章提出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迫使地方政府改变策略选择 ,以保证国家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面对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以及"双循环"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消除阻碍要素流动与配置壁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更为迫切。但是如何深刻地观察和衡量制度壁垒的空间效应在实践中是一个难题,也缺乏相应的有效理论支撑。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带来了研究焦点从"物与结构"向"制度"转变,文章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距离"概念引入区域空间经济研究中,认为由于地方之间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差异所导致的"制度距离",为区域空间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测度方法。文章揭示了区域空间发展中制度距离的作用机制,初步构建了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分析解释框架,基于制度距离与空间距离建立了二维分析象限,分析了三种典型的区域空间效应表征类型。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利益关系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有着不同的利益,利益关系成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问题,两者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地方经济增长问题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许多新的利益集团和利益群体。地方政府为了显示政绩,与利益集团联盟,在经济上为GDP和利税进行竞争,在政治上为晋升而竞争。为了改变地方政府从辖区利益出发解释和执行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制度上创新,构建和谐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前半期,为挽救行将崩溃的农村经济,国民政府推行了以乡村合作运动为中心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促使了合作社大量快速设立。但是合作社发展受到了来自于财政金融体制的制约,根源在于政府有效制度供给能力不足及制度建设协调性缺失。实际上,同时作用于乡村的各种制度共同组成了社会的"制度系统"(如与合作社相关的行政、财政金融、土地等制度),制度间耦合关系决定了任何一项制度都必须与其他制度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此外,制度供给还要与政府的"社会动员"相结合,以形成政府力量与乡村民众之间的"共振"。否则,社会经济变迁极有可能会陷入"头重脚轻"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从美日经验看地方政府债券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地方政府是制度变迁的主体,造成地方财政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不对称,没有规范的制度化融资渠道。而只要存在中央与地方分权的财政联邦主义,就具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对新中国的经济国有化和行政垄断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行政垄断与国有经济存在很强的共生关系。当今中国的行政垄断是以法律法规形式存在的社会正式规则,它与国有经济、市场经济长期稳定共存,是转轨时期中国经济制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6.
作为民营经济支持的主力,民间金融有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我国民间金融制度的变迁同样表现出很强的制度变迁特征,而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中间作用不容忽视。这其中折射出相关利益主体的反复博弈,并最终表现为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推动民间金融通过法治化进程向民主化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利用利益集团理论对承包制-股份制这一制度变迁过程进行了分析,具体考察了这一过程中各利益集团关于新制度的预期效用,以及由此它们对这一制度变迁所施加的影响,从而揭示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产生的根本原因:在1992年之前,承包制是各利益集团一致的选择.1992-1996年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偏好于股份制,而中央政府从最大化其风险规避的预期效用的角度出发,并不偏好股份制.但因为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组成了利益集团联盟,中央政府在信息与权力、财力上都处于劣势,所以最终股份制取代了承包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orm and the mechanism of non-public forestry's institution obstacles by classical economies, institution economics', legal economics and economic theories of modern forestry. Regarding the proprietary institution as the core, and cost-income as the main clewf-it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eategory, of non-public forestry subsidy and compensation. And oecorrling to the relased control and efficiency principle of market econonf-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set of institution that accord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n-public forestry, offers both theoretical supports and decision- making references to remove institution obstacles of nan-public forestry, and coordinates the policies of non-public forestry with those of the public-owned forestry.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与政府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循环经济是适应新的资源供给形势和新经济增长观念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时代特色和前瞻性。然而,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制度具有一定的惯性,难以很快适应经济模式的转变,在新经济模式推广过程中成为阻碍因素。同时,由于集体理性难以达到,需要政府在制度重建和创新过程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政府更多地依靠制度创新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城市政府行为的核心是与其他地区竞争制度创新的进入权,因此,研究制度创新需要依托城市政府竞争的基础,创新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城市政府之间较高的知识溢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