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少策  王文正 《浙商》2007,(8):56-56
目前,娃哈哈达能的媒体口水战虽戛然而止,但留下的有关合同法律、民族品牌的两大辩题仍在激荡不已。[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次娃哈哈与达能的较量,是一场本土企业和跨国企业的较量,一场民族工业和外国资本的较量,一场情与理的较量。  相似文献   

3.
从感情上来看,民族品牌国家应该得到保护,但是鉴于达能的合约精神并没有错.错在他收购的是与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品牌,所以,有关娃哈哈的民族品牌保卫得到了中国人的响应。  相似文献   

4.
娃哈哈和达能的纠纷,颇具戏剧性,几乎具备了所有该有的元素:商业争端的诡谲,合资阴谋的陷阱,依法行事的理性,民族品牌的感情,以及家族企业的继承,国家经济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王巍是万盟并购集团的前任董事长,现任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2006年,并购公会部分理事通过全国工商联向“两会”提交了《关于建立国家经济安全体系的提案》,呼吁国家扶植本土企业。但在娃哈哈与达能之争中,王巍却视宗庆后为“希望调动社会情绪给自己毁约创造条件的小商人”,认为“娃哈哈将为缺乏契约精神买单”。 自从娃哈哈和达能争执以来,宗庆后以“民族主义”为大旗,欲号令天下共御达能。但是,我所看到的并无实质性的内容,只有情绪的表达。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企业要真正崛起,应当遵守契约精神,避免民族主义的煽情。  相似文献   

6.
马宇 《大经贸》2007,(6):46-47
此次娃哈哈和达能的纠纷,颇具戏剧性,几乎所有该有的元素都有了:商业争端的诡谲,合资阴谋的陷阱,依法行事的理性,民族品牌的感情,以及家族企业的继承,国家经济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互动     
编读飞信:2010年发生了达能一娃哈哈事件,2011年发生了雅虎一阿里巴巴事件,最近又发生了软银赛寓一雷士照明事件。事件的核心都是创业家抛弃法律、违反契约,充分捆绑国家信用、盗用民族感情、利用员工情绪造反,奇怪的是他们都或多或少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8.
金少策 《浙商》2008,(1):40-41
娃哈哈与达能之间的激战从年头打到了年底。离达能申请冻结托管娃哈哈方面10家离岸公司资产后不到一个月,娃哈哈便还以“颜色”。  相似文献   

9.
几天前,达能集团以“娃哈哈把合资品牌应用在非合资公司”为由,强行要求以低价收购娃哈哈非合资企业资产的51%股权,此举引起了娃哈哈方面的强烈反对。针对达能的“强行并购”行为,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一改一贯的低调姿态,频频亮相媒体,祭起一面保护中国民族品牌的大旗,开始了拯救娃哈哈的行动。根据最新的消息,双方矛盾已经开始激化,法庭上见可能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  相似文献   

10.
达能并购的机会主义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4月,娃哈哈与达能之间的“恩怨”将在中国市场一直快速成长的达能推向了风口浪尖,引发了中国第一场关于食品饮料行业外资垄断问题的大讨论。在与达能合作中一直以强硬风格著称的娃哈哈创办  相似文献   

11.
达能娃哈哈的品牌争夺战不是简单的民族品牌与外资品牌对抗的问题,而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市场换技术,市场换管理,换品牌的一个激烈反思.在娃哈哈事件影响下,沉寂数年的天府可乐重燃希望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2.
在娃哈哈与达能“并购门”事件中,娃哈哈虽然保住了自己的品牌,却给非合资公司的商标权使用带来麻烦,自己的商标自己的企业不能用,娃哈哈自然很恼火。业内人士表示,与娃哈哈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与本土企业进行合资合作,这一合资过程却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娃哈哈与达能的纷争,提出在中外企业合资中,我国企业民族自有品牌保护意识等问题的思考,力图探索在中国市场环境下适合双方企业合资合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林杰 《大经贸》2001,(12):10-12
近期,刮起了一阵白酒风波。就"九江双蒸"的专用权的归属问题争执不休。争执双方,一方是广东省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另一方是广东省九江酒厂,双方曾是一对合作伙伴,现在两家各执一词。争执的真正根源何在?为何广东省政府三次协调都未有结果?事情会向哪里发展?"九江双蒸"到底会归属于谁?  相似文献   

15.
梁剑 《华糖商情》2001,(34):21-22
娃哈哈是行业内争论很激烈的一个品牌。它一面打着民族的大旗,倡导“喝中国人自己的”,背地里却吸纳了达能的资本,被达能控了股;它一方面标榜着创新。却又在霸道地跟进别家的产品和市场。从来没有率先推出过一种新饮品……7月中旬,本刊邀请到了娃哈哈某省的代理商孙先生和乐百氏的代理商杜先生(应代理商的要求。用孙先生、杜先生代替原名),结合本刊调查中心搜集的企业、市场情况,我们想站在第三的角度,透视一下娃哈哈这个品牌。并希望以此为例,推进中国企业的“品牌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糖烟酒周刊》2007,(15):1-1
近期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达能和娃哈哈的纷争了。达能方面坚持“照章办事”,按照商业法理来处理双方纠纷,娃哈哈方面则大打民族情感牌,高呼“十年前上了鬼子的当”。本期产业版特别策划一文,邀请中国食品产业顶级专家团成员对二者的博弈砝码进行了分析。前者手握资本,后者坐拥渠道,尤其是拥有数干家遍布全国的经销商网络,双方的战斗结果看来还需要我们耐心地等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李彤 《商界》2009,(11):121-125
2009年9月30日。达能及娃哈哈宣布达成和解:娃哈哈赎回达能在合资公司中51%的股权,双方将终止所有诉讼。但至今双方都刻意保持低调,连分手费的准确金额都不愿透露。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2月10日,“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颁奖活动在斯坦福大学举行,娃哈哈公司入选“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这是娃哈哈继与达能结束品牌纠纷之后又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虽说娃哈哈已跻身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十强行列,“独资”后的娃哈哈原本的“硬伤”依然存在,甩掉达能的洋拐杖后,企业又将面临新的问题,还不是大笑的时候,娃哈哈且慢笑哈哈。  相似文献   

19.
《三联竞争力》2008,70(1):40-41
达能与娃哈哈的商标合同纠纷无疑是一场贯穿整年度的商业大戏,媒体报道的强度和持续程度让几乎所有中国人对此案耳熟能详。然而,这对于达能和娃哈哈双方来说,并非一件好事,甚至对整个社会、经济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事件     
《光彩》2008,(9):2-2
娃哈哈商标终审判归娃哈哈杭州中级人民法院已经驳回达能方面要求撤销杭州仲裁委员会于2007年12月就"娃哈哈"商标转让协议所作裁决的申请。这意味着杭州仲裁委员会终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