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9,(31):289-290
碳排放是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2006-2017年为时间段,分析河南省能源结构、碳排放量、经济等发展状况。河南省能源消费量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且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并逐渐向更合理高效的绿色清洁能源方向发展;碳排放总量在2009年有下降趋势,之后逐年增加,近两年有下降趋势;GDP增加近3.6倍,GDP增长率呈缓慢下降状态,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第三产业所占比增大,预示河南省正走向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济》2017,(10):141-145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了解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本文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对江西2001~2015年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分析。结果表明:江西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总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能源消费结构的限制、产业结构的约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制约成为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大困局。据此,建议优化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大力创新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森林、湿地与林地管理,増加森林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3.
《企业经济》2013,(6):26-32
根据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和能源消费的数据估算的1978~2010年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的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基于回归与ARMA组合模型、STIRPAT模型对不同情景下"十二五"时期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河南省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呈倒N型,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未来的拐点将出现在人均GDP为28000元和23000元左右;若河南省"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目标顺利实现,则可以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17%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面板数据模型构建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模型,并收集2005年至2010年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具体分析了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创新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我国近年来碳排放总量增高是由于我国能源的高速消费引起的,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由此得出,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是降低碳排放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碳排放计算指南的计算公式,对兰州市2002-2010年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碳排放结构分析表明,兰州市以原油和煤炭为主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同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十二五期间兰州市工业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增长趋势予以预测.  相似文献   

6.
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剖析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要从推进工业低碳化、促进城镇生态化、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强化低碳技术创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等方面采取对策,努力减少碳排放总量。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消耗、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资源匮乏、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的多重压力和制约下,探索河北省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关系是实现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碳排放关系研究综述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河北省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了测算,得出第二产业与能源消耗的关系最密切,与碳排放的关联性也最强,其次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因此为实现河北省的节能减排,产业结构政策应重点调整第二产业、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农业低碳化经营。  相似文献   

8.
兰静  司含华 《价值工程》2023,(34):163-165
本文在2015年和202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部门能源消费的基础上编制能源排放投入产出表,分析期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得到能源结构变化、直接能耗强度变化、投入结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和需求规模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以上五种因素均对能源消费和碳减排减少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变动有着较大影响;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高或煤炭消费占有较大比重的省区其碳排放强度较高,但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有效达到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目的;第二产业对整个社会的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较大,其内部结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变化有较大影响。因此,我国碳排放强度研究应该重点放在实行结构节能减排上,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产能落后的行业、实施产业转移、改善能源利用结构等方面入手实现全国碳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进程中,居民能源消费量的大幅增加对我国能源供应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通过LMDI指数因素分解方法,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能源消费总量影响因素分为购买力、能源消费结构、生活消费结构、支出、人口五方面。基于2005~2011年全国及各省区能源平衡表数据,研究各因素对居民能源消费量的增加量的动态影响过程。研究发现: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入和居民购买力增强是推动城镇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原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支出中用于能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生活消费结构向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转变不再是导致城镇居民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促进能源消费节约;能源价格变化对能源消费有一定影响。此外,省级数据的研究结果表示每种因素在不同地区对于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