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对相关文献回顾、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科技型人才聚集、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与区域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假设。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利用内地29个省级区域的相关数据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科技型人才聚集与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之间存在正向互动关系,且后者处于主导地位;②科技型人才聚集与区域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正向互动关系,且前者处于主导地位;③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对区域技术创新存在显著正向效应;④三者之间虽然存在显著相关性,但相互影响程度偏低。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业聚集度决定因素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我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重点研究产业聚集度的决定因素.利用调整后EG系数对我国聚集度水平进行测定,发现行业间聚集度差异水平总体保持上升态势.通过行业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新古典经济、新经济地理和制度因素对产业聚集的综合作用.发现制造业产业聚集十分明显;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开放制度对产业聚集有明显促进作用,地方保护主义对产业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内部规模效应逐渐减弱,外部规模效应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3.
刘军  张三峰 《财经科学》2015,(12):58-67
鉴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不平衡现象,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研究产业聚集对区域公共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位熵与区域人均教育支出和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呈U型关系;在处理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后,产业聚集对区域公共福利指数存在非线性的影响,临界值在区位熵为1.23~4.56之间.这意味着初始阶段的产业聚集将对社会服务性公共福利产生“挤出效应”;而在超过临界值之后,政府将调整其公共支出结构,从偏向生产性投资转为偏向公共福利方面.因此,推进城镇化与产业聚集协同发展、引导产业适度转移、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公共福利的供给责任,是提升区域公共福利及其均等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燕  伍梦 《当代经济》2018,(9):119-122
2013-2016年国务院和各部委陆续出台了多项养老产业政策,由此引发了理论和实务界对养老产业发展的大量关注.本文基于养老产业政策的角度,对近4年多学者们对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以期探索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分析了产业聚集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区位决策的影响机制;其次应用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简称SIP)统计数据,采用Granger分析法对IT产业聚集与FDI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随后同样以SIP为例,较详尽地讨论了政府在产业聚集中的作用;最后,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1999-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工业化进程及其区域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人力资本水平、资本投入、对外开放制度和基础设施的每件下,产业聚集对工业化进程具有正向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方面;产业聚集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聚集程度越高,其对工业化进程的促进作用越大.结合当前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程度和工业化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区域间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将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7.
产业聚集理论回顾与评述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产业聚集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歇尔,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聚集。马歇尔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一种产生聚集的“新鲜产业空气”一协同创新的环境。以传统和现代经济地理学为基础的产业聚集理论。该理论有韦伯的产业聚集理论和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DAG和Granger技术,采用2000-2007年代表性城市A股上市公司的季报数据为样本,刻画市级产业聚集内多个企业之间的外溢效应.研究表明:多企业之间存在同期正向外溢效应和滞后的负向外溢效应;聚集缓解了"挤占"效应;正向外溢效应的所有权特征和产业特征显著,而"挤占"效应的这两项特征不显著;网状或链型的外溢效应路径产生放大或传递效应.通过本研究还得以挖掘出聚集区域内的溢出中心和吸收中心,为核心企业的培育提供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复杂性系统自组织理论及生态物理学的视角,考察和研究了区域产业群落形成过程中产业生态位、产业集聚核、区域产业场、产业聚集势的作用和重要性,导出了产业聚集势及其势曲线随产业场的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和揭示了区域产业群落的生成机理和发展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空间集聚理论角度,利用2005-2010年我国我国省会城市为样本,分析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1)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为正的显著性,且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力较大.(2)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以及工资差距都有显著影响.(3)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当聚集程度进一步加大时,聚集效应产生的负的外部性反而会抑制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产业聚集理论揭示了其具有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等效应。本文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实证分析了产业聚集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性及大小和产业聚集交易成本降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通过对城市远郊区县的特点分析,依据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产业聚集理论、产业价值链理论等,研究了城市远郊地区的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由市场推动和政府主导的产业集聚,在当今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作为经济发展的集聚点与增长点,曾经饱受对于区域环境污染的误解,经学界的反复证明,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环境的正效用是大于负效用的.而中国正在经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使区域发展形成的路径依赖造成了产业锁定效应,给区域产业升级和转型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本文对产业聚集的理论与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界观点已经逐步统一为产业聚集利于环境改善,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转型的推进,产业聚集带来了产业锁定效应,分析产业锁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负面影响,利用山西省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根据价值链和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可以发现,B2B电子商务平台正在改变产业价值链模式,为提升产业价值链带来新的战略途径。长三角内外产业价值链的正在经历跨边界重组,较为发达的B2B平台环境则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以阿里巴巴为例分析来看,B2B平台中存在着国内和国外两类产业价值链的复杂嵌套,而国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还基本处在低端位置。B2B电子商务平台支持的产业价值链租金是长三角价值链高级化的基本动力之一;长三角未来应有意识地引导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比较聚集优势,政府通过宏观协调,形成发挥B2B平台优势的产业环境,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激活高级要素,采取全球产业价值链与国内产业价值链并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技术并购、创新与企业绩效:机制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并购是产业升级与整合的重点.本文首先建立技术并购、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和理论脉络图;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推演,提出了相应假设,并利用现有实证证据进行了检验;最后,指出现有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产业转移在国内是近几年出现的经济现象,但国外对于产业转移研究较早,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理论、影响因素、效应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评价,认为产业转移的理论构建主要从国家层面研究较多、对经济因素研究比较多,欠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17.
FDI区位选择、产业聚集与产业异质——以江苏为例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构建了一个FDI区位选择的理论模型,探讨产业聚集对外资企业定位决策的作用机制,结合产业特性将FDI的聚集问题向深层次延伸,提出若干理论假说。在此基础上,以江苏省制造业外资企业的数据资料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在江苏的分布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着重分析产业聚集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对聚集效应的产业异质性作了详细的检验。  相似文献   

18.
陆治原 《生产力研究》2006,(9):199-200,203
文章按照历史的逻辑顺序对产业集聚理论的演化发展进行了归纳,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理论的主要思想,并对其理论贡献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要评价;在总结产业集聚理论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经济学研究的趋势,提出了产业集聚理论需要重点研究的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尝试一条新的路径,即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将产业经济学中对产业组织的分析工具应用于对产业安全的研究,以期能够对产业安全进行深层理论的探讨。将产业安全放到较为成熟的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分析中进行剖析和观察,一方面对产业安全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试图论证产业经济学解释产业安全问题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乡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已有研究证明要素价格上涨是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的直接原因,而城市要素价格变化又可归因于城市的本质即聚集经济,因此,我们建立了聚集经济理论和要素禀赋论相结合的新的分析框架来研究城乡产业转移的动因.根据该框架,北京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数据也表明,进入城市化后期,在聚集经济的作用下,城市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供给增长缓慢,其相对价格上涨,而资本和技术要素的供给增长较快从而相对价格下降.在各产业的要素密集度不同的情况下,密集使用相对价格较高的要素的产业,包括土地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城市中的比较劣势产业,在竞争规律的作用下,被迫逐渐转移出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