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在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实施了校企双主体的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改革实践中确立了校企双主体的地位,明确了学生的"学生、学徒"双重身份,通过工学交替,探索出一条产教互融的"岗位递进"式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校企共建晓庄电商学院,构建了基于"网店店长"岗位导向的"网实一体,工创联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化服务项目为引导,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工学结合的航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改变了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统领课程设置的方式,成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不同类型教育相互区别的显著特点,有利于降低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主观性,增强了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探索工学交替重构课程体系新内涵。  相似文献   

4.
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下,针对当前高职生毕业设计流于形式,效果和质量参差不齐;毕业设计选题与就业岗位脱节;顶岗实习、就业管理混乱等现象。本文以深度校企合作为基础,探索建立一种以过程控制为特色,创新了行之有效的顶岗实习、就业、毕业设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会计专业因其特殊的行业背景和岗位需求,难以全面深入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现行条件下,只有通过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行业和社会建立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来促进“工学结合”模式的顺利施行。  相似文献   

6.
一、服装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改革课程结构适合中职服装专业就业的岗位有平面款式设计、板型设计、样衣制作、排版设计、裁剪师、工艺设计、跟单员、CAD绘图员等。不同的岗位,要求不同,而我们的教学又不可能面面俱到。《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在分析这些岗位技能要求共性的基础上,将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内容分成三大模块,即基础模块、提高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三大模块教学内容层层递进,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专业长处,提高学生的就业档次和就业途径,将中职服装专业培养目标由劳务型向技术型转变。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实施“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最关键的教学环节,也是精品课程的关键点,它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工学结合”,即工作和学习同时进行。如幼师专业的学生在幼儿园从事幼教实习,烹任专业的学生在宾馆饭店从事厨师工作,汽车修理专业的学生在汽车修理厂从事汽车维修工作等。其工作过程就是实训过程,工作内容就是学习内容,这就是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在经济发展滞后的中西部地区,中职学校的“2+1”模式中的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基本上与企业岗位脱节,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岗位大多是简单的流水线作业。...  相似文献   

7.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方向。对于以培养工程、生产第一线应用性人才为主的中职院校来说,更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手段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当的开设与规范工学结合的课程。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的现实需求,提出中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的构建思路,然后提出了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步骤,最后,分析了工学结合课程的保障。为探索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基于"逆向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1+4+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法既不违背职业教育的理念,又不陷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窠臼。能有效地规避"工学交替式"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弊端,从而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基础较为扎实、留得住、用得到"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推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分析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该专业的人才定位,指出校企合作是推行工学交替的关键,工学交替是实现工学交替的有效办法,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则是重要保证.研究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目前的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药学系工学结合实践,联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现状,探索适合药学类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药学类专业"2+0.5+0.5"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为切入点,推进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