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文佳 《中国纺织》2014,(3):121-121
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是与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战略物资,‘是发展先进武器所急需的高性能纤维材料,更是制造卫星、航空与航天飞行器等迫切需要的结构材料。在建筑补强、石油工业、海洋开发、交通运势及体育娱乐业等民用方面也有广泛用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2.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汽车轻质材料,应用领域已由军工和宇航工业扩大到普通民用汽车。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质轻、设计自由度高、集成性强等特点,不但可以使汽车得到更高的轻量化效果,提高燃油效率,还能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冲击性能,碰撞安全性得到提升,也可以大大减少零件数和装配成本。汽车用复合材料经过多年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我国已成为世界各类汽车的生产基地,拥有巨大的现实和未来市场,这将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带来巨大商机。  相似文献   

3.
碳纤维中的碳元素含量超过九成,其性质具有相当高的强度与高模量的材料。此纤维材料具有极高的使用性能。此类物体通过其性能的不同,有不同的用途。文章从碳纤维的产品形式展开具体叙述,进而探讨了碳纤维的被使用领域,最后对碳纤维技术未来的发展之路做出美好的畅享,以期为未来的碳纤维发展道路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一、碳纤维材料的基本特性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补强加固所采用的基本材料是高强度或高弹性模量的连续碳纤维,单向排列成束,用环氧树脂浸渍固化的碳纤维板或未经树脂浸渍固化的碳纤维布,统称碳纤维片  相似文献   

5.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以自有资金投资"年产2000吨碳纤维及1万吨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第一期投资总额不超过3亿元,投资期限3年。金发科技相关人员表示,不出意外,公司高性能PAN(聚丙烯腈)碳纤维项目将在今年年底试车投产,首期产值可达20亿元,至2013年前实现生产高性能碳纤维2000吨的产业规模。此外,公司还着手打造万吨级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6.
碳纤维应用快速增加 厂商扩能提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新型空中客车A350和波音787客机Dreamliner(也被称之为7E7)的投产。给全球碳纤维工业带来了显著的推进力量。但是由于产能不足,碳纤维工业快速增长的势头将会放缓。碳纤维复合材料质轻(大约是钢的重量的20%),依据纤维等级和方向性,甚至也可以达到钢材类似的强度。此外,碳纤维还不生锈。由于使用碳纤维材料可以大幅降低结构重量,因而可显著提高燃料效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纺织》2008,(5):120-123
简介 碳纤维是一种纤维状碳材料。它是一种强度比钢的大、密度比铝的小、比不锈钢还耐腐蚀、比耐热钢还耐高温、又能像铜那样导电,具有许多宝贵的电学、热学和力学性能的新型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抗蠕变、导热等特性,是航天航空、建筑、体育、复合材料等不可缺少的高性能高技术纤维。目前,碳纤维主要是制成碳纤维增强塑料这种复合材料来应用。用碳纤维与塑料制成的复合材料所做的飞机不但轻巧,而且消耗动力少,推力大,噪音小;用碳纤维制电子计算机的磁盘,能提高计算机的储存量和运算速度;用碳纤维增强塑料来制造卫星和火箭等宇宙飞行器,机械强度高,质量小,可节约大量的燃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浓硝酸氧化法对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进行改性研究,采用SEM、氮气吸附-脱附测试及拉伸试验等研究了氧化改性对碳纤维表面特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浓HNO3氧化会降低碳纤维的力学强度;随氧化温度升高,碳纤维比表面积明显增大,表面总酸度增大。氧化处理优化了碳纤维表面特性。  相似文献   

9.
浅谈我国碳纤维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碳纤维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本文分析了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要加大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力度,提前规划、合理布局,发展规模化生产,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和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循环碳纤维等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碳纤维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材料产业有着一根神奇的“丝线”,它比重不到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七至九倍。这根神奇的丝线就是碳纤维。如今,碳纤维已被国家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一方面,在国家科技专项支持下,近十年来我国碳纤维关键技术相继取得重大突破,碳纤维产业规模雏形已具;但另一方面,原丝落后,研用脱节,质量不高也正限制着碳纤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