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短期经营现象普遍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发展失衡、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会计角度出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以社会收益观取代传统的会计收益观。文章在分析社会收益观基本特征和理论渊源的基础上,通过将社会收益观和传统会计收益观进行对比,阐明了社会收益观的优势所在,提出了在会计报告环节率先采用社会收益观确定企业收益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短期经营现象普遍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发展失衡、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会计角度出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以社会收益观取代传统的会计收益观。文章在分析社会收益观基本特征和理论渊源的基础上,通过将社会收益观和传统会计收益观进行对比,阐明了社会收益观的优势所在,提出了在会计报告环节率先采用社会收益观确定企业收益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2014年财政部对部分会计准则进行了修改,主要变化之一是提出了“综合收益”概念,这体现了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融合。作为两种不同的收益计量理论,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已发展成为制定会计准则的两种不同指导思想。随着经济环境与活动的日趋复杂,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两种观点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综合收益”概念,对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将两种理论从基本关系和具体项目差异上进行比较,并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计量企业收益有两种会计理论,分别是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过去,我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界运用的主要为收入费用观,以此来确认与计量企业的收益。而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经济环境与经济活动发生的许多变化,传统的以收入费用观理论为基础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开始受到了质疑。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对全面收益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探讨,接着分析全面收益观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运用,最后指出新准则中运用全面收益观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全面收益观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全面收益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探讨,然后归纳了全面收益观在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体现,并指出在会计实务中应用全面收益观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全面收益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探讨,然后归纳了全面收益观在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体现,并指出在会计实务中应用全面收益观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财务与会计》2007,(2):80-80
美国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是以资产负债观代替收入费用观、以全面收益取代传统收益、以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以中立原则取代谨慎性原则。新会计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对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突破,如资产负债观、全面收益观的引入;在收益确认上对部分来实现收益的确认;在很多项目上引进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这些新会计理念下,会计确认放宽了可定义、可计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论述了会计收益的演进过程:原始财产观一传统收益观一全面收益观。其演进过程循着两条线索:一是经济环境的变化,日益复杂,不确定性增加;二是趋于经济收益,即净财富增加接近。两方面都要求财务会计用全面收益观来反映企业真实的业绩,为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最后从经济环境和会计特征分析我国实施全面收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一、两种损益观的内容及利弊分析 损益表提供的信息对于估计企业价值、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评价企业管理效率和指引管理者完成经营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于收入、收益与费用、损失这些损益表主要要素的确认、披露的方式、方法,长期以来争论比较多。在众多的观点中.有两种观点成为了主流,即当期营业观和损益满计观。 (一)当期营业观 支持当期营业观的人主张损益表中所计列的收益额,应仅反映企业管理人员能  相似文献   

11.
全面收益理论——一种全新的收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收益计量的历史回顾.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全面收益的发展历程,指出全面收益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收益观,实现了认知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对我国收益报告的改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和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会计理念的更新,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更新就是企业收益计量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新会计准则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为年度报告主表,并提出了综合收益的概念。文章对新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观下全面收益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介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全面收益报告的最新进展,并讨论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报告模式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一、经济学与会计学的"资产收益观"经济学理论认为,资产的价值源于其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从理论上讲,资产应当通过其能够为企业带来的预期收益的现值来计量。经济学所指的"资产收益观",是  相似文献   

14.
新会计准则中凸现了大量的全面收益观念,但始终未提及全面收益的概念。本文分析了新准则中表现出来的全面收益观及我国推进全面收益改革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推进我国全面收益报告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凌燕 《会计之友》2008,(16):49-50
新会计准则中凸现了大量的全面收益观念,但始终未提及全面收益的概念。本文分析了新准则中表现出来的全面收益观及我国推进全面收益改革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收益计量的基础取决于收入与成本的配比还是净财富的变动,是会计界长期以来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结合收益确认观与所得税会计方法变迁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资产/负债观以及与这一观念相符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合理性。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秦翰翔  李丽 《财会月刊》2006,(11):64-65
收益计量的基础取决于收入与成本的配比还是净财富的变动,是会计界长期以来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结合收益确认观与所得税会计方法变迁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资产/负债观以及与这一观念相符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资产负债观理念作为概念框架的核心,以实现决策有用性为目标,将资产定位为未来经济利益,以现行价值作为资产的主要计量属性,在确认和计量时注重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通过界定资产、负债价值的变化来确定企业的全面收益,从而还原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本原逻辑关系。本文通过概述资产负债观在美国演进的历史,揭示了资产负债观丰富的理论内涵以及未来所可能遇到的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收益观与全面收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会计学收益观 会计学收益观采用的是“收入费用观”,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实际经济交易的结果是通过会计核算在四大假设的基础上,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运用会计的专业方法确定出来的。其特征为“三位一体”,即遵循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由于它更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学收益观得到了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20.
2006年会计准则改革在会计理念上发生了许多变化,如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由营业收益观转向全面收益观、由历史成本观转向公允价值观、由制度导向或者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