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碳排放强度是连接经济增长和绿色低碳的桥梁,因而探究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中国2013—2021年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面板门槛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绿色金融对CO2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发现:绿色金融能够显著地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多种稳健性检验后发现上述结论依然成立,但在不同地区城市、不同资源类型城市、不同规模大小城市,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果存在异质性;并且绿色金融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应存在非线性特征;进一步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促进碳排放强度降低的三条间接渠道中,只有产业结构绿色化升级、能源结构清洁化升级显著,而绿色技术创新渠道还不显著,其中产业结构绿色化升级是主渠道。最后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是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2003-2016年长江经济带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和门槛模 型对“污染光环”假说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能有效抑制废水排放量,有利 于改善环境质量,从而验证了“污染光环”假说;同时,FDI对废水排放的减排效果存在显著 差异性,一方面废水减排效果会受到FDI规模影响,FDI规模过大或过小对抑制废水排放都存 在帕累托改进,另一方面FDI对废水排放的抑制作用依赖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技术进步 和环境规制的水平,存在显著的门槛特征。此外,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与废水排放量呈现显著的 倒“U”型关系,验证了EKC曲线假说。因此,在扩大开放的基础上,要重视FDI质量、优化产 业结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措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长江经济带数字金融对城市碳减排的影响以及二者关系的异质性,进一步建立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数字金融对城市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抑制城市碳排放的增加,该结论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且稳健可靠;数字金融发展对第二产业主导型城市以及“十三五”时期的城市样本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达到门槛值后对碳减排的促进效应更强;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的碳排放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相邻地区数字金融发展对本地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其碳减排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本地碳减排。  相似文献   

4.
绿色财政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07—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以绿色财政收入、绿色财政支出为解释变量,碳排放量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绿色财政收入比重增加促进碳排放增加,绿色财政支出比重增加显著抑制碳排放。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本文认为绿色财政收入对碳排放缺少“硬约束”,反而促进了火力发电量、粗钢产量和原煤产量增加,进而导致碳排放增长;绿色财政支出的增长促进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提升森林覆盖率,降低能耗,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基于此,本文提出充分发挥绿色财政减排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绿色金融作为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对达成双碳目标、推动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探究绿色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本文首先基于空间视角,阐述绿色金融影响碳排放效率的途径,其次通过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测算了各省份碳排放效率,运用熵值法测算了各省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最后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绿色金融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本地的碳排放效率,而且对临近省份的碳排放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应优化完善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能力,创新绿色能源技术,加强地区间协作以促进节能减排,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内涵及路径,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在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理论研究上,对资源型L市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市的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关系曲线形状呈现倒“N”型,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关系均类似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形态左半部分,而工业固废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关系处于倒“N”型曲线形状越过拐点后的下降部分。最后,文章从加快绿色转型制度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金融、加快转型金融助力绿色发展等方面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邢毅 《金融研究》2015,426(12):17-31
本文基于“碳排放强度”的分组思路,分别建立低碳发展区域和高碳发展区域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信贷投放的面板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和Granger因果检验,比较分析上述三者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信贷投放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低碳发展区域和高碳发展区域存在显著差异。(2)低碳发展区域的信贷投放和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存在着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而高碳发展区域的这一现象并不显著。(3)信贷投放是能源消费的Granger原因,表明金融机构较好地执行了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了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广义合成控制法和倾向匹配-双重差分法,考量"两型社会"试验区设立对区域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试点城市相较于非试点城市的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显著降低;人口城镇化率、第二、三产业结构占比等指标中介效应显著.鉴此,应依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重塑经济地理为抓手,不断拓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产业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基于西部地区九省份2011—202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相应的联立方程模型,研究金融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具体影响路径。研究显示,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地区创新水平的正向作用大于负向作用,具有促进作用。金融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呈现倒“U”型。最后,文章从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出台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金融支持低碳发展效率等方面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2014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面板数据,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构建金融发展、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面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双重效应,一方面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而另一方面保险深度对经济增长起到抑制效应;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正向解释作用;并且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对各省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碳减排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绿色金融和结构调整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途径.选取2003—2018年我国大陆30个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绿色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使用面板分位数模型对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异质性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和结构调整(能源和产业)优化能够显著抑制碳排放;能源结构调整在绿色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在绿色金融对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以及能源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影响中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将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绿色金融是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因此科学客观评价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效果尤为重要。本文在梳理绿色金融支持低碳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用省际面板数据测度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并利用GIS工具分析绿色金融与低碳发展的时空变迁规律和地理分布特征,然后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从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和环境保护三个维度实证检验绿色金融支持低碳发展的效果。研究表明:绿色金融与低碳发展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绿色金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对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低碳发展均具有积极影响;且绿色金融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果最好,对环境保护的驱动效果次之,对产业转型的驱动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将全世界的注意力引到了环境保护上,"低碳经济"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追求的新模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传统GDP指标无法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无法适应低碳经济的评判标准。目前衡量低碳经济一个非常有效的指标就是绿色GDP。本文借助EKC曲线分析我国的绿色GDP,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将全世界的注意力引到了环境保护上,“低碳经济”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追求的新模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传统GDP指标无法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无法适应低碳经济的评判标准.目前衡量低碳经济一个非常有效的指标就是绿色GDP.本文借助EKC曲线分析我国的绿色GDP,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李高元 《甘肃金融》2023,(11):57-61+75
文章根据我国2007—2021年数据,建立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研究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为双向促进关系,且经济增长对技术进步有更大的乘数效应;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为双向促进关系,且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有更大的乘数效应;技术进步(非能源偏向性技术占主导地位)促进二氧化碳排放,而二氧化碳排放对技术进步影响不显著。由此可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资源消耗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且技术进步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路径依赖效应明显。因此,我国应积极改善经济增长方式,依靠创新技术推动经济发展,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改善能源消耗结构等完成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3-2020年的30个省份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两个视角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有效地降低了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增量与碳排放增速,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强度、边际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呈现区域性特征,在省域层面数字经济对边际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存在明显的空间效应,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增长率的影响存在基于产业结构优化、人口集聚、城镇化的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面板门限模型对碳排放权价格与市场规模的非线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价格对市场规模的影响因市场顶层设计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的区间效应,表现为碳排放权稀缺性较低时,交易价格与市场规模没有显著性关系,或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当碳排放权稀缺性较高时,交易价格能显著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此外,碳金融体系的完善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也有利于地区内碳排放权市场规模的扩大。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设计要逐步由"自愿减排"过渡到"强制减排",科学合理地权衡"拍卖竞价"和"免费发放"的碳排放权比重,同时也要考虑宏观经济波动变化,充分发挥"总量控制"与"碳强度控制"的不同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中国农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走低碳环保之路,亟需降低农村碳排放强度。文章构建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碳排放强度的基础理论模型,分析得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碳排放强度呈现出倒U型的影响关系。运用中国26个省份2001~2017年的数据,在农村金融规模和效率的维度上分别通过面板模型验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农村金融规模中的信贷规模和储蓄规模对农村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农村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为负向;农村金融总体规模对农村碳排放强度没有显著影响;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村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U型关系。应深化农村金融发展,加强农村技术升级和深化研发创新,以促进农村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绿色转型。社会经济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本文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关关系及影响机制,并对可能存在的区域异质性进行探索。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可通过能源结构、技术效应、规模效应三种路径间接降低碳排放,碳排放减排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中部地区最为显著,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效果不明显。发挥绿色金融发展对经济的转型作用、提升金融机构资金配置效率、加强地区空间联动应是未来绿色金融发展赋能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运用因果森林思想方法,以中国30个省份为准实验对象,选取碳排放量作为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表征变量,以识别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处理效应存在性及异质性。实证发现,绿色金融平均处理效应具有显著可信性特征。各省份的绿色金融平均处理效应呈现区域之间、区域之内的空间差异性格局;在进行中位数分组、三分位数分组情况下,绿色金融典型表征变量、经济发展背景变量与绿色金融个体处理效应之间的变动关系,均呈现异质性规律,以及差异化的显著可信性。因此,建议强化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区域协同,优化绿色金融产品工具组合,创新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渐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