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桂平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桂平市具有丰富的生态自然景观、地貌景观和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主要景区景点有:一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华南著名佛教圣地——西山。素以“林秀、石奇、泉甘、茶香、佛圣”五绝著称,其中西山洗石庵原主持释宽能法师圆寂火化后得出三颗舍利子。  相似文献   

2.
景区规划与开发活动往往着重于景区自身范围内的开发与保护,从而造成过度开发或资源利用率不高。文章试图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分析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认为可从社区参与、旅游承载力、游客消费观入手,以系统观、生态发育观和新资源观在景区开发中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绿色景区。提出了在景区微观面、区域中层面和社会大层面上实现循环经济的模式,以期为探索景区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菊湘 《山东经济》2003,(3):79-80,F003
千佛山景区旅游开发可进一步突出景区文化内涵,在营造宗教文化氛围、保护景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调节人造景观与环境的和谐上,应再下些功夫。千佛山景区管理,在价格收费、功德箱设置、环境保护、安全保障等方面仍需完善。  相似文献   

4.
泰山彩石溪景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孕育出一川绝美秀色,特别是近几年在泰山景区的倾心保护开发下。重现了色彩斑斓的彩石、“五世同堂”的地质奇观和繁花似锦的桃花林景观,泰山彩石溪终于走出“深闺”,闪亮登场,成为泰山旅游的新亮点,令游客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5.
《开放潮》2004,(12):6-6
中国第一个“海上人工浮动岛”有望在福州罗源湾诞生。近日,福州海上浮动岛旅游景区开发公司和美国树信国际经济技术发展集团签订了合作意向书,计划在罗源湾投资6000万美元开发福州海上浮动岛旅游景区,其中,“海上人工浮动岛”是该景区的核心景观。此项目拟用3年时间逐步推向市场,在2008年前建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讨论的旅游产品指的是风景旅游区向游客出售的供游客游览以获取审美和愉悦的客观凭借的空间单元。景区旅游产品一方面表现为如同地貌或自然景观、气候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一样的外在特征,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物质客体所蕴涵的人文资源的一些特征。同有形产品相比,在景区旅游产品经营过程中,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主要根源于景区旅游产品的无形性,这种无形性使得消费者自身的感知对旅游产品的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阐述景观、景观规划和景观生态学概念的基础上,着重从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渗透理论、等级理论和“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旨在促进景观生态规划的早日实现,创造人与自然平衡发展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8.
田晴雯 《科技和产业》2023,23(19):92-100
为了解山东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以山东省957家3A级及以上景区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10.8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视角分析山东省高级别景区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山东省整体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两端分散、中间集聚的特点;山东省高级别景区的空间密度分布存在不均的情况,总体来看,山东省的东部和中部地区拥有较多的景区,而西部地区相对较少,其中,枣庄、济宁、泰安、济南、淄博、临沂、潍坊和日照等地区密度较高,它们相互连接形成一个“M”形的分布格局,并且向东南沿海地区的青岛市倾斜;山东省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有着较为明显的“团块状”集聚特征;影响山东省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区位交通、旅游业发展水平、客源市场及政府政策。  相似文献   

9.
徐晓蕾 《中国经贸》2011,(10):272-273
21世纪以来,中国旅游业作为“永远的朝阳产业”,以日趋成熟与完善的姿态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旅游景区是带动旅游业消费的承载体.是旅游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通过运用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和要点对郑氏十七房旅游景区的运营状况进行财务分析,并针对景区企业的特点,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为提升郑氏十七房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朱久兴 《浙江经济》2007,(24):52-53
实现开化休闲旅游业主体、客体及“介体”的完美统一,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客体,在于开化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档次和水平。应当精心谋划,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化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快景区景点改造和建设的步伐,提高开化休闲旅游景区号点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吸引各地旅行社介入开化的休闲旅游业发展,吸引各地的游客前来开化休闲旅游。[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潘海颖 《北方经济》2007,(10):64-65
生态旅游景区是一系列生态旅游点组合而成的,具有生态美学特征的,具有较为明晚的主题和功能的一个旅游地域系统[(杨桂华,2004),按照现阶段人们开展海洋旅游活动的区域,海洋旅游基本可以分为海岸带旅游(coastal tourism)]、  相似文献   

12.
陈燕  黄庭绿 《科技和产业》2022,22(8):178-183
景区的旅游形象会影响游客的到访率,景区形象越独特,到访的游客数量越多。以网络游记及网络点评为依据,运用扎根理论、认知-情感理论及内容分析法,对呀诺达景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游客的认知形象与呀诺达景区形象定位基本相符。主类目中,游客对旅游吸引物感知最强,对旅游服务设施感知最低;次目录项目感知差异较大,自然资源感知最强,人文资源感知最弱。情感形象以积极形象为主,游客的整体满意程度较高,但有票价高、体力消耗大及景观较为单调等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13.
旅游景区整体生态景观的形象经济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尺度的旅游景区开发规划一直是以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通道布局、客源市场和投资效益等为主要内容。随着旅游客源市场的不断成熟,旅游需求层次越来越高,以旅游景区的整体生态视觉形象作为重要建设内容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已成为旅游开发者们的重要选择,融入了形象经济的潮流中。其范围从旅游点扩展到旅游景区整体,内容也从旅游项目特色延伸到生态景观、旅游设施、建筑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本文对旅游景区形象中整体生态景观所起的作用及其引起的形象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乡村景观资源开发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而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景观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本文探讨的乡村景观的内涵、构成及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乡村生态旅游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形成乡村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梁英 《当代陕西》2011,(5):58-59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华山景区又迎来了令人振奋的荣誉和跨越——华山景区成功晋升为5A级景区,赢得了全国旅游景区领域的最高桂冠。最近,笔者有幸和华山景区管委会主任霍文军谈到了华山的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16.
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景区点,是旅游业的主要产业要素之一。通过多年的开发建设,上海旅游景区业初具规模,对推动都市旅游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上海景区点吸引率逐年递减,景区点的“非景区化”状态、莆区点的“非旅游化”管理等问题影响了景区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直面世博会,为将上海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上海旅游景区业应以创新发展为根本,革故鼎新,大力开发都市型旅游资源,优化旅游景区产业结构,加强景区点的“旅游化”管理,在不断发展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翁毅  杜家元 《珠江经济》2006,(12):21-29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将其作为三角洲景观格局协调共效或失调失衡的典型实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地貌格局作为基质,以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陆缘及其人造景观、文化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概括并探究人为因素在旅游景观演变中的作用。通过辨析人为因素对不同旅游景观干扰与重建的正、负面影响,本文认为人类活动驱动力是珠江三角洲旅游景观演变的主要“力源”,并依据旅游景观演变的趋势,提出近期需要关注的课题和相应的优化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一、“三圣花乡”旅游景区的基本情况 “三圣花乡”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首批农业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辖区.涉及村民3840户13040人。“三圣花乡”景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包括“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个主题景点.又称“五朵金花”。如今,“五朵金花”以花为媒.以文化为魂,错位发展,竞相开放。“花乡农居”成为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风景区;  相似文献   

19.
张旭 《老区建设》2012,(18):37-39
贵州省江口县在城镇建设中立足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带动城镇“三化”发展。通过实地考察江口县旅游景区景点,对景区景点规划、建设及运行情况有较深入的了解。分析江口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和原因,并探索解决旅游景区建设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胡珺  伍翕婷  周林子 《南方经济》2020,39(4):115-128
5A级旅游景区代表了中国最高级别的精品旅游景观,具有打造城市品牌、助推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但其动态评选机制对地方环境质量有着严格的考核标准。文章以2007-2015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检验了5A级旅游景区机制是否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的环境监督缺位,从而推动企业环境治理。研究发现:当地方城市存在5A级旅游景区时,当地企业的环境投资更多,且上述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对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处于5A级旅游景区的企业承受的政府环境监督力度相对更强,但更多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中,企业环保补贴对5A级景区不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自然资源相对于人文资源景区对企业环境治理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旅游收入占地方GDP比重更大时,5A级旅游景区的环境治理作用更强。综上,文章首次结合中国旅游景区的评级制度,进一步丰富了企业环境治理的驱动因素,这对探索如何协同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中的环境保护激励、生态文明建设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