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资源诅咒"是指自然资源禀赋与国家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丰裕的自然资源反而阻碍了一国经济增长。试图通过建立中国省级层面的经济模型,来证明自然资源丰裕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诅咒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恶化,最终会引发"环境诅咒"。  相似文献   

2.
“资源诅咒”的实证分析及破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云 《经济问题》2008,341(1):42-43
自然禀赋与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形成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从中心一外围论、贸易条件恶化论、荷兰病到资源诅咒等也均揭示出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悖论.以此现实问题为背景,深入讨论了资源诅咒的成因及破解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自然资源存量和劳动力结构因素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探索劳动力结构是否是引起“资源诅咒”或“资源福音”的一个原因。理论研究发现,在不同限制条件下,自然资源开发部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缓解“资源诅咒”效应而言始终是一个有利因素。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从总体上讲,我国省域层面的“资源诅咒”现象是存在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并非没有逆转的可能,避免“资源诅咒”问题的发生,使丰裕的自然资源成为地区发展的“福音”,关键在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为资源开发部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所起的作用有限;分地区讲,“资源诅咒”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存在差异,而劳动力结构的异质性主导着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4.
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6,自引:1,他引:216  
“资源的诅咒”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假说,但这一命题在一国内部不同地区是否成立尚缺乏验证。本文以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对这一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计量结果显示,该命题在我国内部的地区层面同样成立,多数省份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未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反而制约了经济增长。自然资源的丰裕以及对这种资源的依赖,主要是通过资本投入的转移机制制约了经济增长,劳动投入的转移机制也存在这种效应,但不如前者显著。本文选择山西为典型省份,进一步揭示“资源的诅咒”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密集而过度的资源开采引致的制造业衰退和制度弱化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资源诅咒"假说,利用1999-200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资源禀赋、绿色创新及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绿色创新的激励机制主要源于煤炭的污染性、而非能源的稀缺性,各地区的绿色创新主要面向"减排"、而非"节能";(2)我国资源充裕地区的绿色创新动力,主要依赖于投入相对更多的研发资金与人力资本、采取相对更严的环境政策及措施;(3)绿色创新对资源丰裕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传统创新对资源丰裕地区的相应贡献率,绿色创新对资源丰裕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其对资源贫乏地区的相应贡献率.结论认为,绿色创新下的资源禀赋并非"资源诅咒",而是"资源福音",这不仅是"适者生存"的必要手段,更是破解"资源诅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诅咒"是指丰裕的自然资源经对经济增长非但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主要源于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或地区资源经济的一枝独秀,通过转移效应和支出效应挤出了制造业,同时抑制了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水平,并诱发寻租活动的发生.本文认为,资源型地区只有充分利用资源丰裕的比较优势,不断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强资源租金管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权制度,建立有效透明的监督机制,才能走出"资源诅咒"的陷阱.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中国地级市层面的动态面板数据检验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存在“资源祝福”而非“资源诅咒”,且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丰裕的自然资源会降低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了进一步研究自然资源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本文建立包括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和资源相关产业的DSGE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资源祝福”部分来源于丰裕的自然资源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且自然资源存在产业结构红利,但仅有短期效应。  相似文献   

8.
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通常具有较高自然资源禀赋的国家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数据,选取各省名义GDP年均增长率和自然资源丰裕度为指标,运用散点图、快速聚类法对各省经济增长速度和资源丰裕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我国在省际层面上存在着“资源诅咒”现象,并提出加快制度建设、整合特色产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诅咒"假说是发展经济学领域最近十几年兴起的一个备受争议的理论:丰裕的自然资源会阻碍经济的增长。文章利用1990年~2007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资源诅咒现象是否在我国地区存在,按照长期和短期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长期来看我国省际存在着"资源诅咒"现象,而短期效果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资源丰裕,当经济增长缓慢,出现"富饶的贫困"现象,即所谓的"资源诅咒".本文通过众多学者关于"资源诅咒"假说的讨论,归结出"资源诅咒"要素传导机制,并基于各要素提出破解"资源诅咒"的政策建议,以实现"资源诅咒"转化为"资源福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彤  罗浩 《当代财经》2004,(4):85-88
在介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趋同假说和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性研究作了一个全面回顾之后,总结出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性的三个“典型化事实”,即阶段性绝对趋同、俱乐部趋同及条件趋同。进而,从促使区域经济条件趋同的因素中,可以引申出一些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内地31个省(市)数据为基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的本质及特征为依据,构建了一套区域“双创”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在控制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考察了各地区“双创”投入产出转化效率。研究显示,目前各区域“双创”效率发展不均衡,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除个别地区达到1以外,其它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效率缺损。最后,根据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大小,对31个省市的“双创”效率进行四分图归纳,根据归纳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为“双创”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东艳 《财经研究》2006,32(9):4-18
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即“轮轴-辐条”(Hub & Spoke)双边主义,文章以古诺竞争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包括轮轴国、辐条国、外部国家的“国厂商产业内贸易模型,指出“轮轴-辐条”模式的利益分配是极其不均衡的,与所有参与国成立自由贸易区相比,“轮轴-辐条”模式降低了成员国整体的福利水平。文章采用面板数据,利用扩展的引力方程对美洲地区已经形成的以墨西哥为轮轴的“轮轴-辐条”体系进行了回归检验,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理论。通过分析东亚一体化中可能形成的“轮轴-辐条”体系,指出目前中国应积极发展巩固自身的轮轴国地位,避免成为辐条国,然后逐渐以中国为轮轴的双边协定体系为基础,构建东亚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14.
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依赖于多主体参与、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全球化进程拓展了创新主体参与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国外”维度理应被纳入至创新体系分析的维度中。基于“政府、产业、科研机构和国外”四维视角,利用信息熵算法和中国科技企业活动数据,本文构建了省级层面创新体系协同度指标,并计量分析了地区创新体系协同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提高创新体系协同度有助于提高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而在二维主体协同创新中,过度增加政府的参与度可能会阻碍创新体系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此外,创新体系协同的增长效应主要通过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增强知识创造和转化两个机制实现;协同度的边际增长效应随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而递减;较差的市场体制环境则会弱化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以上结论对当前中国弥补创新体系机制建设短板和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16.
17.
区域城市"经营-管治"契合分析及其一体化制度安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区域经济已经进入单体城市点状拉动向区域城市组合联动切换的阶段.应不失时机地由单体城市各自为战的扩张式经营转向区域城市做强做优的协同式经营。区域城市经营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层面,注重的是城市资源的存量盘活、增量拓展;区域城市管治则是其制度层面,注重的是城市建设秩序的理顺和合作机制的完善。这是本世纪驱动中国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本文认为,时下中国。尝试建立网络化的区域城市“经营-管治”契合体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并提出从合作框架、协调机制设计和公众参与管治三个方面着手区域城市的一体化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19.
20.
区域产业结构对人民币升值“逆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改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向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币也顺应市场规律而不断升值。从理论上说,人民币升值对于处理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实际效应。然而,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超过7%,中国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却不降反升,显然这一现象不能用J效应来解释。本文通过深究人民币升值逆效应的原因,发现产业结构的区域不平衡是“逆效应”产生的深层因素。所谓“产业结构的区域不平衡”是指区域产业没有与本地区现有优势要素相适应。中国只有实现产业结构的区域平衡,才能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逆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