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根源于大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而导致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长远利益的背离,可以用控制权私人收益来度量控制权利益侵占程度,对控制性股东的监督强度、控制性股东持股期限以及控制性股东未来收益的贴现因子等影响控制权利益侵占程度.  相似文献   

2.
人们应从市场功能角度认识控制权市场的价值和作用,充分认识到控制权市场是定价效率和配置效率的通道,以此为认识基础,分析了中国控制权市场的现状,并提出了完善中国控制权市场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关于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控制权的研究仍然仅仅局限于股权控制链分析范式。这种研究范式既难以深刻揭示终极股东的隐蔽性,又无法系统地定量分析终极股东控制度。基于此,本文创造性地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构建起上市公司社会资本控制链分析范式,用大股东的社会网络连带作为追溯上市公司终极股东及其控制权的逻辑起点,细致地甄别其社会网络连带关系,探寻其动员这些社会资本获取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进而成为终极股东的方式和路径,并利用这一分析范式解析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控制类型及其动态演变的机理。这种新的分析框架能够更为精准地识别上市公司的终极股东、测量和分析终极股东控制权,有效地弥补股权控制链分析范式的不足,从而为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控制权问题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吊诡的PE     
李曜 《董事会》2010,(12):68-69
国美控制权之争,其实是创始人股东与私募股权资本股东、而非创始人股东与职业经理人在进行控制权之争。问题是,看似买了便宜货的贝恩资本能否逃脱"赢者诅咒"?  相似文献   

5.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已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和突出矛盾,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是导致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进行剥削的主要动因,因此,控制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与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规模就成为衡量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害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私有收益规模的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进行侵害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制约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侵害行为的建设性意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规模较大,平均占每股净资产的比率达到7.5%,但从时间序列上看,2004年比2003年的水平有所下降,这说明中国的投资环境及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大股东治理、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结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机构股东治理的机制及其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机构投资者作为大股东在“内部控制”和“公司控制权市场”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构投资者的积极行为及其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改革趋同的推动,将使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在分离基础上实现局部的统一,机构投资者因此成为解决公司控制权难题的制度解。  相似文献   

7.
最终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的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所有权集中的情况下,最终控制股东可以通过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来转移公司财富以增加个人私利.并且当对投资者的保护较弱时,这种偏离的程度越大,最终控制股东掠夺的动机就越强烈.本文对最终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实现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家族型上市公司中,创始股东往往会利用控制权威剥夺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造成公司价值的损减。这时,经理人是否会为了保持"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职业操守与创始股东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本文基于社会资本分析视角,将创始股东控制权威视为对经理人的社会资本控制,将经理人保持职业操守赢得的收益归为从内外部社会关系网络中取得的社会资本支持。然后,根据上述两个概念构建了经理人决策模型,详细解读了国美电器治理实践中的"控制权冲突"事件。经研究得知:理性的经理人会综合权衡创始股东控制权威和保持职业操守对其社会资本的影响,并以此选择是否争夺创始股东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9.
谢永珍 《董事会》2013,(2):42-46
政府的不当激励,内控制衡缺失,市场发育不足、经济运行趋紧……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失衡,加大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追逐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以求自利的非理性冒险行为。当下,大股东违规手段更加隐秘、多样,更注重组合手段使用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对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动机与能力产生着重要影响,控股股东控制权比例越高,掏空能力就越强。A股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显著特点是"一股独大",为了规范大股东的治理行为,监管部门颁布了诸多监管制度,并发挥一定作用。但时至今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控制股东目标函数和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逐利本性会使控制股东谋求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动机更为强烈,由此带来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使得企业经营风险增大.本文采用2007~2011年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证实了现金流权与经营风险负相关,控制权和两权分离度与经营风险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一、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股权结构和控制权配置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在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形成了标准的委托代理关系。为了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工人之间的关系,必须设计出一套制度安排,这就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控制权的配置是最主要的功能。控制权的配置必须把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资本所有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它通过公司权力机关的构造、权力产生基础的确定、权力的分解与配置等来构建公司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乃至公司内部有关主体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提“质”关键。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和中高端领域布局,引入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是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母公司转让所持子公司上市公司股权是引入积极股东的一种路径。母公司转让所持有子公司的股权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丧失对子公司的控制权,另一种则是不丧失控制权。对后者而言,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对股权转让所产生的投资收益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而对于股权处置产生的所得税,是计入损益还是计入权益,准则没有明确规定。本文将结合未丧失控制权下股权转让之案例,对相关准则及列报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企业股权转让之所得税费用列报处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美国公司治理: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美国公司治理体制的形成与演变历程。文中指出,伴随美国公司治理体制的不断演变,公司控制权已经从所有者手中转移到了内部的经营者和外部的监控者手中。最初,经营者和监控者都是以增进或保护所有者权益为初衷来介入公司事务的,但经过数十年的演化后,二者一道从股东手中攫取了大部分的公司控制权,实现了对公司的联合控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代理理论以及以其为理论背景的股东价值论的兴起,是美国公司治理晚近的一个主要进展,但在这个时期里,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日渐式微的基本态势,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本文讨论了美国公司治理体制的世界性影响,并指出它不是一种理想的公司制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国光瓷业民营化为例,研究发现公司业绩并没有在“国退民进”之后表现出极大改善,相反正在急剧恶化。我们运用产权理论详细分析了民营化前后的所有权安排,指出民营化后的所有权安排并没有显著改善。基于这种所有权安排的控制权收益是导致公司业绩恶化的直接原因,“国有”时期的控制权收益体现在上市公司为政府的多元化经营目标服务,偏离了企业以盈利为导向的经营目标,而“民营”时期的控制权收益则体现为民营股东从上市公司转移资源。因此,通过完善证券市场的基础法律环境,约束甚至严惩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是保证国有上市公司“国退民进”取得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君卫 《董事会》2015,(1):80-82
国有资本相对控股、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全体股东应将控制权委任给董事会,建立战略型董事会,真正让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决策中心,按照公司治理的原则,为公司整体创造价值,增加股东的长期利益,并按照法律承担相应的信托责任  相似文献   

16.
国美控制权之争是在我国特殊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大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矛盾的一个缩影,突出反映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急需改善。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成长过程中,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受到信义的考验。本文将以国美股权之争为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与控制权私利关系实证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1994-2003年间深沪两市发生的股权转让事件为研究对象,用控制权私利水平衡量法律保护的结果和效率.实证检验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是否起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作用。研究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存在较高的控制权私利水平,在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的不同阶段,控制权私利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能起到降低控制权私利作用:1999年以前法律保护较差的阶段,投资者法律保护并没有发挥降低控制权私利的作用;但在2000年之后,法律保护逐渐发挥作用,控股股东获得的控制权私利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8.
二元股权结构和对于中小投资者的弱保护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痼疾,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诟病,他同时被认为是中国股市众多现象--如上市公司过度融资、变更募资投向、财务保守行为等制度方面的原因.本文基于中国证券市场割裂设置的二元股权结构,运用博弈理论构建模型,证明:由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东对于公司的不同控制权以及公司股权融资对于他们权益的再分配效应,使得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偏好通过配股或者增发褫夺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本文的理论研究表明,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提高以流通股股东为代表的中小股东对于上市公司投资融资行为事前的评价能力和事后的行动能力.从中长期看具体的措施可以通过提高司法执行的效率、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和发展机构投资者等方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控股股东利益转移问题非常普遍,严重地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控股股东利益转移的途径进行了总结,并对利益转移问题的制约因素和制约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期不断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现有研究证实企业普遍存在终极股东,本文利用我国303家上市家族企业2007~2009年面板数据检验了终极股东控制和债务期限结构的关系.研究发现:存在终极控制的上市家族企业,随着终极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程度的增加,更愿意采用负债融资,以获取更多可控制资源,实现其控制权私利,并且我国上市家族企业不倾向于短期债务,而更愿意采用长期债务,来实现其非金钱收益,这是因为短期债务能够减少自由现金流量,并具有外部监督效用,限制了终极控制人获取私利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