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利用全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西南地区数据,测度家庭贫困脆弱性水平,并实证分析政府转移支付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在我国西南地区,收入处在每人每天1.25美元与2美元贫困线之间的家庭较多;2.农村地区相对城市地区贫困脆弱性更高;3.政府转移支付对贫困脆弱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较高的教育水平更能有效地抵御家庭风险,医疗保险是贫困家庭福利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农业保险作为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农户风险应对能力、降低农户返贫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苹果主产区2255户苹果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Ⅳ-Probit方法检验农户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与行为以及农业保险保障程度对其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参加农业保险以及提高农业保险保障程度均能够显著降低贫困脆弱性.进一步地,按照贫困脆弱性的主导因素不同,将贫困脆弱性分为风险型贫困脆弱性和资本型贫困脆弱性两种类型.农户参保及提高保障程度均能显著降低这两种类型的贫困脆弱性,并且对风险型贫困脆弱性的作用力度更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具有收入结构异质性,政策性农业保险显著降低了"纯种植收入农户"和"以种植收入为主农户"的贫困脆弱性,而对"以种植收入为辅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减缓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2016—2020年安顺市1150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微观统计面板数据,从贫困脆弱性视角切入,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对比分析信贷支持和公共转移支付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效果,并通过中介变量研究两种政策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机制和福利依赖效应,同时对不同区域和个体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信贷支持能够降低贫困脆弱性,而公共转移支付则会提升贫困脆弱性;获得公共转移支付的家庭可能会减少其劳动时间,导致贫困脆弱性增大,即存在福利依赖效应;脱贫摘帽后,帮扶县对信贷支持力度的需求更为强烈。由此,文章从完善贫困脆弱性识别、推进信贷支持、精准实施公共转移支付及深化多方联动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依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2017年、2019年三期数据,运用MT指数测算政府转移支付对全国及各地区居民收入再分配效应,并探讨纳入养老金后的政府转移支付对居民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政府转移支付降低了居民整体、城镇内部、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三期分别平均下降2.58%、0.64%、1.15%,且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存在地区差异。从贫困异质性看,政府转移支付缩小了贫困家庭与非贫困家庭间的收入不平等,且政府转移支付对于贫困家庭收入的重要性超过非贫困家庭。纳入养老金后的政府转移支付虽然可以降低城镇内部与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但强度有所减弱。并且加入养老金后使城乡间收入差距扩大,因此,逐步缩小城乡间养老保险的待遇差距成为公平可持续的重要举措。基于此,应改善政府转移支付质量,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提升多维贫困家庭的人力资本,探索建立全民统一的养老金制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农户普惠金融指数和生计资本指数,运用期望贫困的脆弱性(VEP)测量方法测度农户贫困脆弱性状况,检验普惠金融“赋能”以阻断返贫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普惠金融有利于降低农户尤其是非相对贫困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普惠金融可通过增加生计资本即“赋能”的途径以降低贫困脆弱性,且该中介效应对于相对贫困农户更为显著,人力资本在其中发挥了较强的中介效应,普惠金融向生计资本的转化依赖于良好的家庭内外部环境。因此,在运用普惠金融治理相对贫困问题时,政府应注重创造良好条件来提升农户运用金融资本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阻断返贫。  相似文献   

6.
金融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家庭的金融决策能力与金融资源利用能力,家庭在金融素养上的相对差距是造成相对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素养如何影响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素养显著降低了家庭的相对贫困脆弱性,这一结果在考虑内生性、更换变量测度方式、更换样本与进行倾向得分匹配法之后依然稳健。作用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素养主要通过增加家庭财产性收入、金融市场参与、商业保险参与和创业行为这四个方面来降低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素养对人力资本较低家庭与农业户籍家庭的相对贫困脆弱性减缓作用更为显著。基于此,本文为进一步重视金融教育,加强普惠金融发展力度,完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满足不同贫困群体的金融需求,从而降低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判别抽样法,定点选取了16个省(市)国定贫困县中的1503户暂时性贫 困农户为对象,对其经济特征、信贷需求及贷款可获得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 Probit模型对其贷款可获得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调查发现:大多数暂时性贫困农户均 有信贷需求,且以中短期和小额为主,用途以消费为主,生产次之,信贷可获得性整体偏低, 且正规信贷获取难度大于非正规信贷。实证结果显示: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社会关系 对贫困农户正规信贷和整体信贷可获得性均有正向影响;家庭社会关系及区域影响力对非正 规信贷可获性有显著正向影响,金融机构物理距离对贫困农户信贷可获得性产生了一定的排斥 效应。可见,户主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社会关系、金融网点已成为我国贫困农户信贷可获得 性的现实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处于居民消费升级的关键时期,研究政府转移支付对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从参与行为及受益程度的研究视角出发,探究代表性政府转移支付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政府转移支付促进家庭消费升级,并且参与行为的影响相对于受益程度更加显著;从区域层面看,该效应在西部和东部家庭更显著;从城乡层面看,农村家庭比城镇家庭更显著;从生命周期看,中老年家庭比青年家庭更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家庭的经济地位和心理预期在政府转移支付影响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均发挥正向中介作用,增强了政策实施效果。本研究为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进行了简单的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后,采用2016年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对甘肃省14个贫困农村地区1749户农村家庭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二分变量回归模型,进行了是否为非贫困农户和户主个人因素、家庭人口因素变量、农户家庭行为3类7个自变量指标的实证分析,结果得出,户主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劳动力、务工人数、市场参与程度都对农户脱贫有正向作用,而家庭人口总数、家庭学生数对脱贫有负向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农户脱贫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CHNS农户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农村金融治理农户脆弱性贫困的现状。研究发现持续性贫困农户信贷需求低于脆弱性贫困农户;农户金融资本与财政扶贫资金(社会资本)对脆弱性贫困农户收入的直接协同效应小于(大于)间接协同效用;对负向冲击的直接平滑作用大于间接平滑作用,直接平滑作用的大小顺序:教育年限、身体健康和自然灾害。于此,提出了农村金融体系扶贫目标识别制度、优化农村扶贫信贷结构、农村金融机构社会功能转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得以根本性的解决,贫困治理进入到以相对贫困为核心的新阶段.这对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收支决策如何应对相对贫困也构成新的挑战.本文基于财政转移支付、地方财政收支决策与相对贫困的内在逻辑机理,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财政转移支付、地方财政收支决策对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第一,财政转移支付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存在规模效应,地方财政民生性支出占比的提高有助于减缓相对贫困,地方税收努力程度的提高对相对贫困治理产生不利影响;第二,财政转移支付对相对贫困治理具有直接正向效应,但会通过降低地方财政民生性支出占比和激励地方税收努力对相对贫困治理产生间接负向效应;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收支决策与相对贫困的影响存在结构效应.为此,应以构建财政转移支付增长的长效机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收支决策的激励相容机制与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为着力点,有效提升财政转移支付治理相对贫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2012—2018年四期调查数据,通过VEP方法测算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金融借贷的返贫防范作用及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借贷能显著降低农户家庭返贫风险,但借贷渠道不同,其返贫防范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仅非正规金融借贷与未来返贫概率存在“U”型关系。机制检验发现,家庭创业是正规金融借贷防范农户家庭返贫的重要机制,而非正规金融借贷不能通过创业产生收入效应和网络信息福利效应,其返贫防控作用不明显。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借贷能明显降低非创业、弱社会资本、乡村、西部地区农户家庭未来返贫概率。  相似文献   

13.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针对农户相对贫困问题亟需重视的现实,论文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IV)实证检验了金融素养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素养能够显著缓解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且促进农户商业购买是金融素养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素养对东中部地区家庭、非政府扶贫户家庭、高物质资本家庭和高教育水平家庭的影响更大。上述结论在倾向得分匹配法、替换核心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因此,推进农村地区金融基础建设、开展金融教育活动和引导农户合理参保,是提升农户脱贫内生动力,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4.
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宏观上一个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是否会影响到转移支付的减贫效果.从多维贫困的研究视角出发,利用CHNS数据库考察了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对贫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层模型将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这种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相结合,探究了不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对转移支付减贫效应的影响,同时也与收入贫困框架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就多维贫困来讲,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高的地区转移支付减贫效应有加强效果;转移支付对收入贫困的改善则不受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选择宁安市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农户行为选择为切入点,采用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讨论了宁安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依据宁安市农村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问卷调查,构建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因素,根据模型估计和结果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目、家庭收入情况、农业收入比重和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等因素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显著,而户主从事职业、是否获得农业补贴、家庭成员中参加农村社会保障的人数和农户对土地流转中介了解程度等因素对其影响一般显著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2019年的数据,改进了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度量方法,利用OLS模型研究商业健康保险对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制与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商业健康保险能够降低家庭财务脆弱性,该结果在剔除内生性后依然稳健;第二,风险转移效应、健康效应与资产配置效应是商业健康保险降低家庭财务脆弱性的重要机制;第三,该影响存在收入异质性、地区异质性、参保层次异质性以及保费水平异质性。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政府、保险机构以及家庭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保险保障水平的农业保险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工具,为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提供了风险保障。基于2005—2020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参与农作物保险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作物保险对引导土地流转市场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参与农作物保险会显著扩大土地流转面积19.296万公顷,提升土地流转率1.427%;异质性分析表明,高保险密度、高保险深度的地区参与农作物保险对其增加土地流转面积的正向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进而对土地流转面积产生积极影响。据此,应进一步扩大最新农业保险政策试点的覆盖广度和深度,实现高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地区土地流转市场的环境优化及农业保险产品高质量供给。  相似文献   

18.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互联网使用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和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农产品价格,突破了时空限制,重塑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帮助更多农特产品走向市场,带动农民增收。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探究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使用互联网对家庭农业收入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同时提升了网络销售农产品占比。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主要增加了家庭的经济作物收入和林木种植收入。农户接触互联网渠道越多,农业增收效应越显著。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升农业信贷可得性、增加社会资本等渠道促进家庭农业增收。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家庭农业增收的效应主要存在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四五线城市和户主受教育年限小于9年的家庭。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的农户样本,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债务杠杆率对农户财务脆弱性的影响,并比较了异质性债务杠杆率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1)债务杠杆率对农户财务脆弱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债务杠杆率类型来看,非正规债务杠杆率和住房债务杠杆率加剧财务脆弱的效应大于正规债务杠杆率和非住房债务杠杆率。(2)收入对农户财务脆弱程度有明显的弱化影响,住房债务和非住房债务杠杆率升高加剧财务脆弱的影响效应在低收入农户中更强烈。(3)住房债务率对财务脆弱性的影响在不同地区间无显著差异,而非住房债务率对财务脆弱性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更强烈。因此,应通过政策宣传引导农户优化债务结构,合理负债,警惕非正规债务杠杆率和住房债务杠杆率高企引起的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20.
基于CFPS2018年微观数据,结合区域层面的宏观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老人照料对中年农户土地流转的相关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老人照料的广度和深度均对中年农户土地流转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研究结果仍然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家庭老人照料会显著降低中年农户外出务工、自主创业概率,从而对其土地转出行为产生作用.虽然社会照料服务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担家庭老人照料对中年农户的家庭负担,但是这种"替代效应"并不足以缓解家庭老人照料对土地流转的负向影响.异质性研究显示,东北地区中年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受家庭老人照料的影响更加明显,通过成立"国家土地银行"、缩减"地域歧视",可以提升此类群体外出务工的概率及可能性,有利于降低家庭负担、促进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