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合理的种植业结构是粮食安全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2002~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将逐步推进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对农作物种植面积影响的作用机制及效果。研究发现: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显著提高了水稻和小麦的种植面积,能够发挥助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并且这种影响效应具有持续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对作物种植面积的影响效果具有异质性,在作物非主产省的促进效果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通过收入效应渠道,财政补贴政策能够有效释放农业保险需求,提高农户的投保积极性,促进作物种植面积调整;通过替代效应渠道,相互竞争的主产作物间补贴水平差异能够诱导农户重新进行土地分配,实现作物间的相互替代,达到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目标。本文的发现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对作物种植面积的影响效应提供了来自中国的证据,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大农业保险财政支持力度、制定差异化补贴政策和加强发展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0-2019年全国各地区面板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模型,考量不同市场竞争强度下参保密度对农业保险成本费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参保密度对农业保险的成本费用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在市场竞争强度门槛变量下呈现出不同的影响方向,当市场竞争较弱时,参保密度对农业保险的成本费用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当市场竞争较强时,参保密度对农业保险的成本费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在参保密度提升的前提下,会使得地区的农业保险市场存在一个最优竞争强度。  相似文献   

3.
科学合理的财政支持政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全国各省份农业经济数据,利用我国从2007年开始在各个省份陆续实施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显著增加了各省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一结论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对东中部省份和经营规模较大的农户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机制分析发现,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是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发挥作用的主要依据。本研究表明,我国应继续增加国家支农体系中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实施差异化的财政补贴政策,完善农业保险科技合作机制,从而更好发挥财政支农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理论部分通过建立家庭决策模型,分析了农户非农就业、土地流转与购买农业机械之间的关系,指出非农就业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农户购买农机。进一步,文章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利用两部分模型与Tobit模型实证分析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对农户购机决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能够对农户的购机决策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流转面积每增加1亩,农户购买农机的投入会上涨0.88%,家庭中非农就业人数每上升1人,农户购买农机的支出随之上升2.01%。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07-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市场结构对农业保险市场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农业保险的市场结构仍为极高寡占型,表征市场集中度的CRn指数和HHI指数均值分别高达0.897和0.340,但处于明显的下降通道。市场集中度下降对市场规模的扩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目前趋于竞争的市场更有助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这意味着应当加快农业保险市场发育进程,扶持政策性保险机构、尝试引入外资机构尤为必要。保费补贴对各地区市场规模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高的地区农业保险市场规模偏小,为此,应当优化补贴格局,落实精准补贴,更加有针对性地向农业大省、农业大县倾斜。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7-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市场结构对农业保险市场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农业保险的市场结构仍为极高寡占型,表征市场集中度的CRn指数和HHI指数均值分别高达0.897和0.340,但处于明显的下降通道。市场集中度下降对市场规模的扩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目前趋于竞争的市场更有助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这意味着应当加快农业保险市场发育进程,扶持政策性保险机构、尝试引入外资机构尤为必要。保费补贴对各地区市场规模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高的地区农业保险市场规模偏小,为此,应当优化补贴格局,落实精准补贴,更加有针对性地向农业大省、农业大县倾斜。  相似文献   

7.
首先从灾前效应与灾后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影响的作用机制,然后利用200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对该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业保险灾前效应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灾后效应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实证结果进一步表明农业保险总效应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作用力度较小。为进一步改善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应继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和补偿比例,注重农业保险产品与制度创新,合理控制道德风险,建立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保险业增速放缓、金融同业竞争压力增大、行业发展空间被压缩,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共同推进下的新型城镇化及保险业"国十条"将成为保险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动力。基于实证ECM模型发现,城镇化率与保险深度、保险密度长期协整正相关,城镇化率每增加1%。保险深度提高0.6114%,保险密度增加5.26465%;根据面板数据模型发现,城镇化率每增加1%,人身保险深度增加0.6138%,财产险保险深度增加0.1727%,人身保险密度增加5.0873%,财产险保险密度增加0.2313%,城镇化率对人身险的深化作用强于财险;与此同时,对比不同城镇化率面板发现,城镇化率越高,对保险密度深化的促进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9.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粮食产出的激励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易沛  徐静  黄颖 《保险研究》2019,(1):32-44
在"理性经济人"的假定条件下,基于生产者行为理论就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对粮食产出的激励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表明,农业保险补贴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影响粮食产出:一是通过提供较高保障的农业经营收入以鼓励农民加大农业生产投入,进而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产出水平;二是通过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实施不同的保费补贴标准,引导农民改变不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进而扩大粮食作物的种植规模。就当前实施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来说,由于绝大部分地区的保障水平都比较低,目前通过农业保险补贴来增加粮食产量的实际效应相当有限。如果政府想利用农业保险来增加粮食产出水平,可以通过适当提高粮食主产区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为种粮大户构建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以及对粮食类作物和经济类作物保险采取差异化补贴政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金融支持问题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一、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九十年代初期,丰城市对农业闲置土地、山林的产权制度进行了改革,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已出现了对土地反租、倒包、转让、委托代耕、拍租等流转形式。至22年3月末,流转土地面积达15.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2%,参与流转的农户达2.6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13.2%,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获得了规模效益;有效地防止了农村土地撂荒,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干群关系;有效地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2015年面板数据,本文从灾前与灾后两个 维度,首先理论分析了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机理,再运用系统GMM模型和门槛效应模 型实证检验了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保险灾前对农业 生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灾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的灾后正效应大 于灾前负效应,所以总体上农业保险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保险灾前影响效应对农 业生产存在显著的门槛特征,而灾后影响效应对农业生产不存在门槛特征;农业保险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依赖于农业生产风险水平,且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随风险水平提高而下 降。另外,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风险水平均对农业生产有显著影响,而人均 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则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加速的态势,土地流转面积逐步扩大,流转形式不断丰富。土地流转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CFPS2018年微观数据,结合区域层面的宏观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老人照料对中年农户土地流转的相关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老人照料的广度和深度均对中年农户土地流转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研究结果仍然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家庭老人照料会显著降低中年农户外出务工、自主创业概率,从而对其土地转出行为产生作用.虽然社会照料服务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担家庭老人照料对中年农户的家庭负担,但是这种"替代效应"并不足以缓解家庭老人照料对土地流转的负向影响.异质性研究显示,东北地区中年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受家庭老人照料的影响更加明显,通过成立"国家土地银行"、缩减"地域歧视",可以提升此类群体外出务工的概率及可能性,有利于降低家庭负担、促进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4.
丁宇刚  孙祁祥 《金融研究》2022,507(9):111-131
科学评估气候风险的经济影响是管理气候风险的第一步。本文利用气象站数据和各地区农业经济数据,实证分析了气候风险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该影响的异质性和相关机制。结果显示,气候风险较高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显著慢于其它地区,且该结果在多种模型设定下以及不同衡量变量下都保持一致。异质性分析表明,气候风险对同一地理区域内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地区的影响更加显著;对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较高或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地区的影响则较小,说明农业保险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气候风险对农业经济的负面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从农业投入和产出关系来看,气候风险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产出,而非通过影响投入再作用于产出;从气候风险和自然灾害关系来看,气候风险会通过增加自然灾害严重程度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会直接对农业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本文研究为管理气候风险、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和保障粮食供给安全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8年CFPS数据和Logit模型分析政府转移支付对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异质性。研究表明:政府转移支付总体上对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并未产生积极的改善效果,反而进一步促进了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增加。从区域异质性看,政府转移支付对贫困脆弱性的正向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地区,并且以中部地区尤为明显。从家庭特征看,政府转移支付主要促使收入贫困农户、非融资约束农户、非土地流转农户、非组织参与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增加,并且对绝对贫困农户的促进效应要大于相对贫困农户。对非收入贫困户、土地流转户和组织参与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不显著。从户主特征看,政府转移支付主要对户主健康家庭、自雇户主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产生正向促进效应,对稳定受雇户主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王东红 《征信》2016,(2):90-92
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土地市场化的建立,为农民增加收入,加快城填化建设,依靠金融的支持与保障,实现土地流转权.在保障土地顺利流转的同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体系,大力扶持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及业务,同时贷款金额、贷款品种和贷款结构,都要符合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的要求,培育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保险能否引发农户生产行为转移,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的课题。本文通过采用实证方法和经济计量工具,对农业保险与农户生产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是:农业保险通过同一生产行为内部和不同生产行为之间的收入替代水平和农业保险补偿程度,从而影响农户生产行为。当前的农业保险收入补偿水平满足了大多数农户的收入风险分散预期,从而对农户的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行为产生固化作用。基于吉林省616户参保农户的面板数据,若以政策性补贴保险政策引导农户生产行为转变,可以考虑采取多种补贴模式:一是高保障、低补贴模式;二是低保障、低补贴等模式;三是高保障、高补贴模式。若保障农民的收入稳定增长,则宜采用高保障、适度补贴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区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保险深度和密度、财政补贴力度和覆盖率三个指标对中国不同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区域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达地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整体支持力度并不显著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保费补贴时间较长、保险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较高。因此,本文建议从中央层面制定一个全国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整体发展规划,通过经济激励的方式促使经济发达省区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逐步落实土地政策及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提高。但是大部分地区土地流转率并没有显著提高,土地流转期限短,以转包和出租为主,大多是农民自发的流转,流转对象趋于多元化,土地流转收益差别较大。在河南省加速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中,存在包括陈旧观念影响土地流转进程;流转行为不规范,土地承包纠纷隐患较多;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改变流转土地用途及强制流转;土地转包经营者信贷困难等问题。应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管理机制,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对农业投资的影响机制发现,明确和有保障的农地产权制度减少了不确定性,降低了逆向选择风险,增强了农业经营主体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也提高了投资主体获得稳定投资收益的预期,进而增加了农业资金投入的需求和供给。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对农业投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每一次农地产权制度变迁都显著地促进了农业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确立对我国农业投资增长的影响更大。因此,我国今后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农地产权制度,通过制度保护农业投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