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近年来,“余祥林案”、“赵作海案”等一系列冤假错案的发生引起人们对刑事司法公正性的质疑,刑事司法的公众认同遭遇危机.该篇文章首先对刑事司法公众认同的含义进行界定并介绍了其现状,接着分析了刑事司法公众认同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提高公众对刑事司法认同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伟大思想中包含有丰富的法律思想。德主刑辅是其法律思想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司法观。就其主张的“中庸”的刑事政策、“原心论罪”的刑罚原则、重教育预防以及“父子相隐”的诉讼原则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的法制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辩护制度是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辩护制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衡量一个国家刑事诉讼立法水平和刑事司法中人权保障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中国长期的刑事司法实践中,由于立法对律师参与刑事辩护持有的“限制”态度,中国律师辩护一直处于阅卷难、会见难、调查取证难、提出辩护意见难的“四难”困境。2012年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在立法上对刑事辩护制度进行了重构,为破解律师辩护难题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4.
何文苑 《时代经贸》2008,6(7):241-242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贷款诈骗罪在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我国刑法典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贷款诈骗罪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具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司法解释推定说”对其进行判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产生时间只能是产生于贷款之时,而不能是产生于偿还贷款之时。  相似文献   

5.
中国非法移民问题刑事法律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移民行为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基于对非法移民适用刑事法的回顾和现状,中国应坚持正确的立场,在刑事政策的指导下完善立法,制定“移民法”,修改刑事法的相关规定,增设有关罪名,强化刑事司法,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打击非法移民活动。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把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治国方略的新高度。“以德治国”的基础是以德育人,这对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具有重大意义。要用“以德治国”思想指导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就必须准确把握“以德治国”思想的形成、内涵及基本框架;就必须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实现以德治校。  相似文献   

8.
王宝坤 《时代经贸》2011,(2):246-247
刑事和解作为我国一项新兴的刑事案件纠纷解决机制,是对现行刑事司法制度的有益补充,而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是对新形势下检察机关贯彻执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本文通过分析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制度的相关问题,探讨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制度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以期促进刑事和解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是继“严打”刑事政策之后,中国的又一重大刑事政策。在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时,司法机关应注意避免片面追求“宽”的极端,力求不破坏法律原则,应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陶爱萍 《经济师》2006,(5):63-64
毛泽东的刑法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涉及许多方面。他确立了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刑罚和改造的方法、制度,丰富了马列主义刑法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就是保护环境和资源。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措施,加大保护环境资源的力度。政策手段是一个主要的调控杠杆,环境刑事政策作为运用刑法手段控制环境违法行为和惩治环境犯罪的策略和方针,近年来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环境刑事政策既是刑事政策,也是环境政策,既是立法政策、司法政策,也是执行政策,理论上对环境刑事政策进行研究,可以指导决策机关制定符合“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的方略,进而更好地运用刑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  相似文献   

12.
张城 《开放时代》2021,(2):12-28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鸦片战争前中国是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国家,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然而,自从进入近代,救亡成为首要任务,以中国为中心无疑义,旧有思想武器却无法抵御帝国主义,必须从西方寻找真理.民国以来,文化自信丧失殆尽,出现极端的“全盘西化派”和“全盘苏化派”.延安时期,毛泽东力图超越“内容+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框架,在受限条件下对“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作了艰难探索.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文化基因论,力图重塑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的大国文化自信.本文试图通过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以中国的价值和尺度即中国道路中所展现的原理为标准,历经黑格尔辩证法式的“正反合”,重塑中国之主体性,构建中国道路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李伟 《经济师》2008,(3):77-78
文章阐述了新形势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必要性,提出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应采取的措施。同时指出,“以学生为本”,既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肖仁 《江南论坛》2002,(6):37-38
以德治国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任何形式的道德生活,都是在特定的文化形态中实现的,因此有“文以载道”之说。实施“以德治国”,就必须把“以文化人”作为切入点,以使“德治”方略进入大众之境。我国历史悠久,积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素以其宽厚宏廓的伟大气魄和扶颠持  相似文献   

15.
陈硕  章元 《经济学(季刊)》2014,(4):1461-1484
不断实施的“严打”和犯罪率的同时增长促使我们反思当前的刑事政策。基于1989—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及PMG方法,本文检验了两种惩罚政策对犯罪的影响:严厉性策略和确定性策略。我们发现前者无法有效遏制犯罪,而后者可以显著降低犯罪。因此,确定性策略在政策上更为经济:可以在不增加司法投入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分配现有司法资源达到控制犯罪的目的。对2006年以来中央政府刑事政策由“以严为主”到“宽严相济”的转变,本文为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注脚。  相似文献   

16.
刘召 《经济研究导刊》2009,(23):200-203
为了追求司法公正,刑事裁判就需要力求具有说服力,即裁判必须能够为其受众所接纳。然而,由于司法过程并不是一个像古典法学家所期望的那样“将事实付诸于法律”的客观过程,而是一个充斥着司法官本人主观意志的结果。而这一主观意志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忠实地体现司法的客观公正性,就是公众在面对裁判结论时的最大疑问。因而司法裁量权也就成了拷问裁判可接受性的制约性因素。对这一问题的理论反思旨在审视司法活动中司法裁量权的存在空间及其表现形式,以求合理规范裁量权的行使,增加裁判的可接受性,最终达致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胡延奇  曹传顺  马金伦  宗华 《经济师》2001,(10):226-226
“以销定贷、以效定贷”,即是银行根据企业拟将购进或调入的商品能否销售出去和销售多少,能否盈利及利润高低,确定贷款的投入与否。因此,该贷款管理办法是银行贷款“效益性”的最好体现,它强调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回流与增值”。农业发展银行对“以销定贷、以效定贷”应把握的重点及对策进行探讨很有必要。对实现政策性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和微利经营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是指导全党、全国人民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纲领性文献,也是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的思想指针和行动指南。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作为武装性质的刑事司法力量和治安行政力量,肩负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稳定、保障和服务现代化建设的神圣职责。只有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公安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才能使公安工作永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适应新…  相似文献   

19.
庞贵平 《经济师》2008,(11):243-243
上世纪90年代,煤炭企业为了回笼资金,在不规范的以物易物交易行为中,实行了“以物抵账”行为,导致物流退化。文章就“以物抵账”的形式,产生的原因、危害和解决“以物抵账”的方法,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王蕾 《时代经贸》2008,6(5):229-230
1刑事和解的起源 近年来,刑事司法体系中生成了一种新型的司法模式——恢复性司法。虽然目前对恢复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的界定还众说纷纭,但从本质上看,其核心在于,通过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对话、协商来解决刑事案件。它实行的办法是“在一项具体犯罪中有利害关系的所有各方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