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官场小说中,以《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驻京办主任》为代表的一批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些作品以其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对权力本质的深刻洞悉、对人性迷失于官场的细微体察,刻画了众多真实的被异化的权力中心人物、权力边缘人物和面对权力重压苦苦坚守人性本真和善良的人物。文章从人性异化和人性坚守两方面,解救被异化的人性和呼唤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代文坛上著名的女作家,铁凝可谓风格多变.她在作品中,总是神奇地将性别意识和超性别意识相互融合,时刻关注处于男性文化中的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存状态.本文试从其作品〈对面〉中的六个女人入手,揭示面对情爱的时候,女性在当下社会中的自我找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感、迷失感和悲剧感.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的短篇小说《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以全新的视角描写独特的群体,无论是人物的选择、题材的选取、心理的描写,还是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都体现出浓厚的现代性。严歌苓对同性恋、离婚妇女、残疾儿童的描写关注,源自她一贯的人文关怀。她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关注边缘人物的命运,在思考同性恋问题的同时,又对女性与儿童的生存状态予以极大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4.
《扶桑》中的克里斯形象还原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白人社会对于第一代华人移民带有种族主义的"集体白日梦"。家庭环境、社会集体意识、民族文化都在他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烙印。克里斯对扶桑的情感包含俄狄浦斯情结、东方主义迷恋以及骑士拯救幻想,同时他还受到了美国反华意识形态的影响。最终身为基督徒的他在不断的忏悔和反思中走向了成熟和理性。该形象重构了西方殖民文学中传统的白人男性角色,也表达了严歌苓希望东西方能摒弃偏见,以宽广的胸怀对待他国文化的愿景。  相似文献   

5.
爱情与亲情是温馨甜蜜的,但在张爱玲的笔下,它们全被拆解还原成真实冷漠的人性,它们的本质是自私、虚伪和冷酷,就连一直被视为人类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描写得千疮百孔.在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世界中,爱情与亲情均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和异化.她通过对人生独到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解剖、对心理的深层分析,以颠倒的姿态塑造了一系列的情人和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6.
铁凝小说把笔触直接指向深层的人生探索,揭示出现实生活的各种残缺,演出一幕幕现实人生的悲剧,作者借此呼唤真情,呼唤完美的人性。她的小说显现出物质残缺、身体残缺、文化残缺等种种残缺的境象。通过大团圆结局、几乎无事的悲剧、凡人的悲剧透露出她的作品的悲剧意蕴。挖掘出社会的落后与贫困、社会变革和社会动乱、封建意识和传统观念、个性泯灭与道德沦丧等造成残缺的原因。通过残缺的揭示体现出个体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的复苏、对美好爱情的期盼、对完美人生的呼唤。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高扬人性的大潮中,郁达夫一方面推崇个性解放,反抗传统伦理对人性的压制,提出了对个体本位主义的“自我”的追求,并将这种“自我”贯彻落实到了文学创作中去。但是,另一方面,在对“自我”的追求中,郁迭夫却又无法从内部确定其存在的意义,导致“自我”实现层的丧失,他的自然观点、文艺理论上的宣泄说的提出、他的消极避世与忏悔的思想以及他后期对革命的摇摆态度上都体现他的迷失性。本文揭示了郁达夫这一迷失性特征,同时从文化及时代背景的角度出发对其这一美学品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功利主义原则引导下,《首相》描述巴里赛和格兰考拉夫妇为追求地位和权力不惜压抑自己的天性、牺牲他人利益,结果人格扭曲、失去自我,揭露功利主义导致人们忽视人性、造成道德和生存困境的事实,指出只有保持内心的自然情感、拒绝功利主史的负面影响,用真实善良的情感构建自我主体,才能最后实现全社会的道德重构.  相似文献   

9.
冯沅君的小说往往表现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顾虑重重,歌颂母爱而又怀疑母爱的纯洁性。她凭着自己对社会、人生问题的独特感受,借助小说表现了“五四”青年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女性面对新思想与旧传统的艰难选择,及其在新旧冲突中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是“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走出封建家门而又徘徊于家门内外的勇敢而又脆弱的‘五四’女儿们的心理写照”,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成长于上海,既秉承破落贵族家庭的文化余荫,亦深受海派文化的浸润。她的散文是新旧文化畸形产物和奇异智慧的结晶。她的“红嘴绿鹦哥式”的天才语言禀赋,使其文字鲜明而富有韵致。她重物质而轻人性,有着世俗的缺陷。她的文章随意自然,对传统程式是一种反叛,深深地影响了当今的散文写作。  相似文献   

11.
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喜福会》构思非常独特,谭恩美一反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多个叙述者分别讲述自己故事的西方现代叙事模式.书中通过讲述四位中国移民母亲的生活经历和她们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展示了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矛盾和理解、融合,这样一个关系演变的情感历程.加之谭恩美是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创作的,作者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以及对人性的细腻而深入的挖掘,诠释了浓厚的母女亲情,既可以超越文化差异,又将母女矛盾置身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表达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葛娟 《中国科技投资》2013,(Z1):148-149
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喜福会》构思非常独特,谭恩美一反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多个叙述者分别讲述自己故事的西方现代叙事模式。书中通过讲述四位中国移民母亲的生活经历和她们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展示了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矛盾和理解、融合,这样一个关系演变的情感历程。加之谭恩美是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创作的,作者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以及对人性的细腻而深入的挖掘,诠释了浓厚的母女亲情,既可以超越文化差异,又将母女矛盾置身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表达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最蓝的眼睛》是描写在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的黑人自我否定。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取向,会给黑人带来思想上的困惑和错乱。黑人在白人文化霸权的侵蚀下,否定其自身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最终会迷失自我、否定自我。如果放弃黑人文化,迷失在白人文化中,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企业家天地》2010,(2):11-11
美国如何能再次崛起 本期《大西洋》杂志封面文章阐述了美国不会因这次严重经济危机而走上长期下滑道路的观点。文章确信,美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危机和重获新生的周期。文章认为,曾让美国变得强大的大学体制、对移民的包容和创新文化上的力量仍保持一如既往的强势。美国在许多方面仍让世界一些地方的人们感到羡慕。但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像国家管理体系陈旧、  相似文献   

15.
《左传》所记齐鲁两国女性的行事多与婚恋有关,因而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在东夷文化的大背景中,齐鲁两国习俗和精神文化的相同与互异、冲突与融合;展现了男权文化伊始时,齐鲁女性的情感、遭遇和命运;同时为后世塑造了一系列个性彰显的女性形象,并且由她们忧郁的命运及她们自己咀嚼了无数遍的情感积淀成了经典的文学原型.  相似文献   

16.
铁凝小说把笔触直接指向深层的人生探索,揭示出现实生活的各种残缺,演出一幕幕现实人生的悲剧,作者借此呼唤真情,呼唤完美的人性。她的小说显现出物质残缺、身体残缺、文化残缺等种种残缺的境象。通过大团圆结局、几乎无事的悲剧、凡人的悲剧透露出她的作品的悲剧意蕴。挖掘出社会的落后与贫困、社会变革和社会动乱、封建意识和传统观念、个性泯灭与道德沦丧等造成残缺的原因。通过残缺的揭示体现出个体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的复苏、对美好爱情的期盼、对完美人生的呼唤。  相似文献   

17.
《企业家天地》2010,(4):47-48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举办2010年世博会,既是为世界各国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也是进一步加强与世界交流,近距离对话世界文化,向世界学习的重要契机。2010年,全世界人民将相聚上海世博会,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主题,共同展望“城市”美好的未来。她将是一届探讨人类城市美好生活的盛会;她将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她将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次精彩对话……  相似文献   

18.
世界被男性统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般认为,直到十九世纪世界女权运动才萌芽于欧洲.其实早在中国元代就有女权运动的影子.那就是元代戏剧家笔下的女性.尽管她们的崛起或反抗总是显得势单力薄,但却有声有色,坚韧不拔.她们尽显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聪慧善良、爱憎分明的优秀品质,有力地讽刺、鞭挞了男权世界,从某种角度展示了女性的价值和尊严,表达了女性的愿望和诉求.  相似文献   

19.
对于诗、词、文,李清照有独特的见解,她的诗文多是表现激昂的爱国热情,而对于词,只是能表现个人的情感,所以她主观上把词与诗文分开.关于李清照词的创作,大体可以分为南渡前和南渡后两个时期,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南渡后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更为动人的词篇.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来自殖民地和英联邦的移民大量移居英国,给英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带来诸多问题,英国也由此转变为一个文化与种族更加多样性的社会。尽管早在这些移民到来之初,英国政府就对他们的融入表示担忧,但战后英国移民政策的制定受到其外交政策的严重制约,从帝国到联邦的转型再由英联邦转向欧洲的趋向,是影响战后英国移民政策调整的重要因素。随着去殖民化的推进、英联邦作用的降低,1962年英国政府引入首部限制英联邦移民的立法——《1962年英联邦移民法》,实现了从“自由移民—限制性移民”的政策转变。此后,英国的移民政策愈加趋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