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环境经济》2005,(9):10-10
国务院最近在大连召开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座谈会,会议首先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批示。温家宝指出,解决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贫困、失业和环境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的一项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任务。他要求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出政策措施,国务院将就此专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是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密集区。在东北地区"再振兴"战略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应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应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经验,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是实施规划先行战略;政策配套战略;提振产业、融合发展战略;以人为本,就业优先战略。同时,应实现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不断完善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支持,进而更好地推动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资源型城市GDP快速增长的同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分配比例却连续下降,特别是在城市中出现相对贫困现象。以新疆典型资源型城市库尔勒市为研究对象,从分配机制扭曲及垄断的角度出发,根据1990年至2009年的数据,用回归分析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实证检验了城市外部和内部的相对贫困问题,得出了新疆资源型城市存在相对贫困的结论,进而分析了相关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我国资源型城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转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城镇化率越过50%,进入城市型社会,逐渐的转型使得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而城市贫困问题并非中国个例,世界上处于城市化各个阶段的国家都面临不同程度、不同特征的城市贫困问题。该文选取英国和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巴西和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以这四个国家为例,对其若干城市贫困治理的政策和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对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梅林  孙春暖 《经济地理》2006,26(6):949-952,956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都处于改革创新之中,城市空间结构需要优化和重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产业结构畸形、社会就业困难以及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等问题。结合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利用和空间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就东北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重构问题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以辽源市为例,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式的构建和优化途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共有30个资源型城市.以县级行政区域单元为样本,采用年末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利用极差、比率、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06年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在波动中略有增大,其中1993年与2000年差异较大.选取1993、2000、2006年为样本年份,从经济类型、资源类犁角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石油型城市的经济水平较高,森工型城市较低;从地域空间考察,黑龙江省与辽宁省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水平较高,吉林省较低.东北地区西部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水平较高、中部次之、东部较低.  相似文献   

7.
1郾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煤炭和木材生产基地,近年来虽然资源储量大幅度减少,但是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推进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不仅可以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实现新的“起飞”,而且还可以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创造经验,增强信心,加快这一地区其他城市的发展和振兴。2.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加快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资源性城市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给整个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产业城市发展规律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面向21世纪加速经济发展所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而资源型城市在东北地区的城市中占有很大比重。本文通过分析资源型产业及其城市的发展规律,探寻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佳时期,并针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为衰退期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旨在对我国尤其是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各地普遍存在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旅游产品雷同性较强等问题,影响东北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应通过开发和共享旅游市场、地区旅游产业错位发展、发挥旅游业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作用、构建旅游产业协同机制等措施,促进东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底端,产业结构单一,长期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和粗放式的开采和利用,使得资源日益枯竭,这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转型战略已非常迫切。对中国资源型城市接续发展的对策做了文献综述,以期进一步推动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转轨过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的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城市贫困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对我国城市贫困的规模、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解决我国城市贫困问题要强化政府创造就业的能力,关注陷入贫困风险高的群体,重视流动人口对城市贫困的影响,警惕贫困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2.
张楠 《时代经贸》2009,(12):12-13,11
现阶段,城市贫困群体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日益凸显的严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城市贫困群体问题,促进和保障贫困群体的就业、生活与福利,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容回避的问题。本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城市反贫困的一些应用对策,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城市贫困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底端,产业结构单一,长期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和粗放式的开采和利用,使得资源日益桔竭,这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转型战略已非常迫切。本文对我国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发展模武做了文献综述,以期进一步推动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与区域良性互动是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整体实力提高的重要条件。文章从产业结构转换迟滞与城市化滞后、城市与区域“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市空间布局不尽合理、资源型城镇的经济衰退与低质城市化、城市与区域整合节点、廊道、载体发育不足等方面,探讨了制约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而为解决东北地区城市和区域的关系问题,促进城市与区域的良性互动,提高城市与区域整体实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是资源大省,依存各类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并发展的省内资源型城市曾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持,但是随着当地自然资源逐步枯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资源提前枯竭和城镇经济衰退造成的贫困程度加深已成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镇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造成资源提前枯竭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短缺”,而造成城镇经济衰退和贫困程度加深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例如,资源开发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功能的历史缺失、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递减等因素共同影响着资源枯竭型城镇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部委声音国务院:召开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座谈会国务院8月11日在大连召开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座谈会。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曾培炎强调,资源型城市转型要开拓思路,要以更宽的视野考虑问题,搞好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经济活力。当前要重点做好5项工作。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二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四是完善基础设施。五是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措施。4部委停建32个违规电站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4部委联合发出公告,要求停…  相似文献   

18.
作为资源枯竭型地区,徐州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给当地经济发展与转型带来了极大困扰。本文从徐州煤炭、经济现状、应对措施,以及简析补充四个方面,介绍徐州资源枯竭现状及经济转型,以供同类城市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7,(3)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一是要做好新时期扶贫。贫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由于环境恶劣、资源枯竭、产业布局失误等原因,带来我国目前贫困形态多种多样。而我国目前主要采取输血型、关怀型、造血型、开发型等扶贫模式,虽然这些扶贫模式对我国消除贫困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凸显。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常态,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只有完善扶贫工作模式,创新扶贫思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的新一轮发展有诸多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其中最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失业与再就业。它已成为时下“东北人”关心和关注的焦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众多,由于这类城市产业和经济的特殊性,与其他城市相比,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就业问题更显突出。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大量增加,一方面会给地方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会给社会保障、政府财政、企业管理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