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6,(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写的一篇笔记。其实践观点是贯穿《提纲》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核心。本文在对《提纲》中实践观的理解的基础上,浅薄地分析其价值以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写于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决裂,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立了起来。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高度重视人及其实践活动,并为我们提供一种真正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国哲学的建构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商》2015,(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通常被视为马克思哲学思想基本成熟的标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则被认为是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影响的产物,是前马克思主义的。其实二者的基本精神和思想观点完全一致,区别主要是形式上的。本文主要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实践观和人的本质理论的连续性,以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发挥进行分析,比较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尹思聪 《商》2013,(5):228-228
马克思先后提出三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5.
胡翠花 《华商》2008,(7):99-10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宏伟巨著,又是一部批判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社会主义者"的论战性著作。它在对唯物主义的阐述中贯穿着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同时在反面观点的批判中也正面发挥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6.
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问题,从人出发,构建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全面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对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人的本质问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第六条对人的本质的阐释。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既不同于唯心主义者把人当作一种虚幻的精神性的东西,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者仅仅把人当作一种自然存在物,他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历史性和实践性。马克思把人理解为从事各种感性活动的人,抛开了罩在人身上的各种虚幻的形式,把人放回到现实生活当中即市民社会来考察,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来揭示人的本质,开辟了看待人的本质的一个新视角。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际上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的本质的内涵。马克思把人放在历史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最集中的体现。特别是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实践观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意蕴进行了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8.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恩格斯通过透视黑格尔体系中的矛盾,概括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批判和继承中提炼出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是在积极扬弃、批判创新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形成。该部著作,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深化改革,贯彻唯物主义历史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9.
<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一代人》是诗人顾城于1979年在北京所写的一首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被读者称作为"人生的指导者"的作家梁晓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哲学认识论将人类的哲学视野从宗教的天国下降到现实的人间,开启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但其以感性直观的反映论理解对象世界,没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终而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认识论则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来认识对象事物的表象和本质,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找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进的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从感性直观到理性认识、从直观反映论到实践认识论、从个体存在和类意识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吸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19世纪欧洲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了劳动异化的观点,并在《资本论》中对他的"异化"思想进行改良与发展。而《资本论》第一卷中所提到的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则同样是马克思对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下异常社会关系的批判。"劳动的异化"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二者虽产生时间不同,马克思对于两者的论述的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异,但二者都对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底色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精准的概括。本文将聚焦商品拜物教与劳动异化的双向关联,第一部分从商品拜物教对劳动特质的影响与商品价值的实现对劳动异化呼唤的视角论述商品拜物教对异化劳动的刺激,指出商品拜物教作为一种经济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中对劳动特质全面异化的影响,商品价值实现规律同样也在商品拜物教下加剧着劳动异化程度。第二部分将商品拜物教作为研究的因变量,在具体历史时空下,着重论述了商品拜物教在劳动异化程度加剧下向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商》2016,(9)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环境对人的改变作用,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与以往有所不同,90后的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对90后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方式,使德育生活化,并将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90后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拥有更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曹亮 《消费导刊》2011,(11):12-13
黑格尔在阐释自己的辩证法体系时首先采用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这一方法:他抛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外壳,吸收了他的合理内核在《资本论》创作过程中,马克思将其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建构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充分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来阐释自己的经济学体系。本文以《资本论》中价值形式分析为例,来研究马克思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费尔巴哈不能在历史观领域坚持辩证法、唯物主义的统一源于其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科学回答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何种意义上属于旧唯物主义问题对于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深刻本质在于克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创立从实践和历史存在出发的新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5.
胜秀平  颜毓洁 《华商》2008,(10):65-66
本文是在认真、仔细研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基础上,分析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初步转变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阐述了自己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表明了自己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反思与清算(尽管这种清算还不是很彻底),同时折射出了青年马克思在哲学、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重新认识,从而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思想转变;开始由民主主义向社会义思想转变。这些转变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而且对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研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赵亚楠 《华商》2008,(11):103-103
费尔巴哈在前人感性学说的基础之上,建立起其感性本体论。但是他的哲学却存在着严重的内在缺陷。马克思对于"感性"的变革性解释是建立在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的,并超越性地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存在发展成为感性活动,从而使马克思哲学由对哲学理论的玄思迈向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社会理论方向。  相似文献   

17.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共同撰写的,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本文主要研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学的批判,具体来说,集中于人的自由、人的本质、人的历史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实践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点,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到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人的实践,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为视角,从思维的真理性与实践、人的本质与实践、社会生活与实践角度出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本内涵,并根据新的历史环境,分析了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刚 《致富时代》2011,(2):207-207
马克思的国家观直接来源于黑格尔。《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国家思想呈现新旧观点相互冲突的情形。《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借助于历史学的大量材料,全面清算了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思想,从而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  相似文献   

20.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哲学得以存在的基础。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就在于它实现了哲学主题由“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换,而改变世界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实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