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影子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冲击,并针对中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是金融发展和创新的产物,给我国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产品和融资通道,对我国金融产业及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影子银行内在的的复杂性、隐蔽性以及脆弱性等特点,也容易成为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导火索。因此影子银行只有在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下才能真正地趋利避害,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3.
影子银行是金融体系巨大弹性的重要载体,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金融工具、在证券化技术普及推广过程中,影子银行系统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由于影子银行的高杠杆操作以及影子银行体系内生的脆弱性,成为引发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影子银行体系的教训给金融业提供了重要启示,金融监管机构应对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实行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高速发展,而频发的风险事件也提醒人们,应正视影子银行高杠杆率、期限错配等内在的脆弱性。金融危机之后,更应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防范风险事件的大规模爆发,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风险点,进而针对这些风险点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旭 《商》2012,(21):115-116
本文综述了国际国内对影子银行的不同界定,得出我国影子银行还在萌芽阶段。举例说明影子银行的本质是金融创新。基于明斯基金融不稳定性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分析了影子银行的双面性,既是金融改革的助推器又是系统风险的放大器,并对金融监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影子银行"在国外研究较为成熟,而国内处于初探阶段。我国现行影子银行体系存在巨大潜在风险,亟需研究制订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因此,以影子银行的风险规避为出发点,从制度约束视角下分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经济效应,继而对影子银行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金融监管要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要鼓励和引导合理适度的金融创新,最终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最后,从制度创新和监管重构等方面对"中国式"影子银行规范路径选择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瑶  黄贤环 《商业研究》2023,(5):142-152
本文选取2011-2020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了金融机构识别客户的能力,显著促进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表现出“马太效应”。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主要通过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来实现。同时,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组,数字金融发展更是助推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而非金融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能够有效抑制数字金融发展对其影子银行化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本超  黄昌洋 《现代商业》2014,(14):132-133
影子银行是规避金融管制、金融创新的产物,国外实践证明影子银行对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蕴含的风险也具有相当大的破坏力。今年三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代会上称“对影子银行等金融风险监管的时间表已经排出”。本文主要从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和业务形式出发,分析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风险,进而对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逐渐扩大,影子银行受到的监管约束相对较少,金融体系的稳定安全不得不考虑影子银行的风险隐患。基于影子银行的现有监管情况,融入以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主的数字金融,研究数字金融对于影子银行现有监管的影响。数字金融发展下,影子银行的监管更宽泛、更科学、更全面,力度更广。同时,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应在当前去杠杆化的进程中更合规、合理,在新的、更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催发其为金融市场服务的能力,提升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10.
了解传导机制可以为阻断危机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危机传导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银行危机传导的诱因——银行脆弱性,提出金融脆弱性是银行危机传导的根本原因。本文在银行危机传导传统定义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该概念,分析了银行危机传导的途径,认为金融脆弱性是银行危机传导的重要媒介,防止银行危机传导的根本措施是提高银行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影子银行进行定义与分类,并对中国2013年发生的"钱荒"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钱荒"与货币供给量及社会融资总额之间存在矛盾,中国不缺钱。钱荒根源于传统银行资金经财务杠杆大量用于地下金融的影子银行,整顿影子银行有其必要性,中国整顿影子银行及金融改革的政策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新方针、金融政策由从简单的数量调控转向品质和结构的优质化、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等。  相似文献   

12.
张雄杰 《商》2013,(10):115-115
影子银行在世界范围内被视为了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而国内的影子银行规模的急剧膨胀对国内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巨大冲击,又鉴于国内影子银行所处的特殊金融环境使得其不同于国外,因此,本文着重立足于国内具体的金融环境来探索中国影子银行的成因和现状,然后以国内影子银行中占比最高的理财产品为例,分析了其中的风险因素,并结合目前国内具体的金融经济环境来研究其风险演技机制。  相似文献   

13.
《商》2015,(39)
银行同业业务为近年来逐渐兴起并获得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兴银行业务。国外在金融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种影子银行运作模式。我国借鉴国外发展形势亦创建了影子银行。但是,我国的影子银行与国外在类型与运作模式上均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近年来,我国的影子银行逐渐开始发展同业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以及金融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在对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后,分别研究了银行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严圣阳  王燕铭 《现代商业》2014,(15):176-178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层出不穷,由此形成了众多一网络金融公司为主体的新型影子银行。这些影子银行在提高融资便利化水平、改变社会融资结构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加剧了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期限错配、流动性错配和资金池等业务风险的程度和隐秘性,也给监管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创新金融的进程日益推进,影子银行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热门议题。影子银行作为一种信用中介体系存在于传统商业银行之外,它的出现一方面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加剧了金融的不稳定性。通过梳理影子银行的起源及其在国内发展状况,并对其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针对以上研究对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提出加强对影子银行内部风险的监管;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影子银行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等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趋严峻,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兴起,影子银行问题再次被广泛关注。影子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丰富了融资渠道,改善了融资结构。然而影子银行脱离监管的状态,让机构和投资者不得不去关注它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这也给监管当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的特点及风险,进而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境外主要经济体如美英欧和以FSB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组织出台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都把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作为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金融全球化条件下防控金融系统性风险积聚和监管套利的需要和必然反映。借鉴境外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最新制度安排和变革经验,我国应在结合影子银行体系自身运营特征的基础上,从影子银行的区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微观审慎监管安排的细化与相关监管法律法规的立法完善等方面,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使之与传统银行共生互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趋严峻,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兴起,影子银行问题再次被广泛关注。影子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丰富了融资渠道,改善了融资结构。然而影子银行脱离监管的状态,让机构和投资者不得不去关注它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这也给监管当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的特点及风险,进而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引发的金融性问题也逐渐展露出来,而引发这些金融性问题的民间金融公司开始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这一类容易引发金融性风险问题的民间金融公司,以典型的影子银行为例,通过对影子银行产生的背景以及发展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对影子银行在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性因素展开探讨,从导致影子银行聚集风险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地研究影子银行风险传导机制具体内容,从而为民间金融公司有目的地规避风险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商》2016,(6)
次贷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体系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然而中国的影子银行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有本质的区别,随着金融结构与融资渠道的演进,中国的影子银行逐渐被监管当局纳入正规的监管中,而部分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创新也被监管当局严格把控。本文探讨中国影子银行的特征与机制,并阐释近几年来由于互联网金融兴起而引发的影子银行的演进,最后提出应在分析其内在风险特征后采取相应措施制定监管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