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郝东升  旺娜 《商》2013,(8Z):185-185
一、刑法的谦抑主义的内涵 刑法的谦抑主义乃现代刑法三大价值理念之一。所谓谦抑,系谦让抑制之意。刑法的谦抑主义,又称刑法的谦抑原则、刑法谦抑性,在欧洲又叫刑法的辅助原则。作为源流,  相似文献   

2.
赫梦瑶 《商》2014,(45):199-199
在启蒙运动之后,人们对刑法的角色和定位有了新的认识,促使人们对严刑酷法产生了强烈反对,主张刑罚轻缓的思想,这也成为了刑法谦抑思想理论之源。刑法谦抑思想也开始慢慢得到宣扬,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倡导。刑法谦抑思想对我国刑事政策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是刑法人权得到保障,也能弥补我国刑事政策的不足之处。从而使得我国的刑法更具有人性化的一面,本文对刑法谦抑性作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刑法的谦抑性,是指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刑法的谦抑性具有限制机能,在现代法治社会,这是刑法应有的价值意蕴[1]。为防止刑罚使国家和个人两受其害,刑法的谦抑性要求,刑罚权在制定和使用上必须是收缩的,起补充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轻刑化,是刑法谦抑性的实现方式之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大趋势。然而当今我国传统的重刑化思想仍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拟从刑法谦抑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轻刑化的内涵、特征的阐述,试图就轻刑化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指出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魏伟 《消费导刊》2013,(7):183-183
在刑法修正案(八)颁布之后,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人性化的行刑措施首饮写入刑法,体现我国刑法谦抑性,但是在适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就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些原因,以期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能够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6.
张宇 《商》2014,(14):116-116
刑法的谦抑性是一种原则和精神,体现了“慎刑”的思想,要求刑法对社会生活的介入必须谨慎。近年来,醉驾行为泛滥,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交通事故,对公众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行为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社会各界对醉驾行为是否一律入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本文将从刑法谦抑性原则出发,认为醉驾行为不应该一律入罪。  相似文献   

7.
何文苑 《华商》2008,(11):56-57
在注重人权保障的今天,刑法谦抑以其独特的重要性,引发了学者们的积极探讨,它无疑对刑事立法和司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刑法谦抑的合理蕴含及其在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中的地位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娄军峰 《商》2014,(24):174-175
税收谦抑性的提出并非偶然,它是伴随民主进程的逐渐加快、法治环境的逐渐优化应运而生的。这一观念必将深入人心,它将成为税收审慎立法、谨慎司法、慎重行政的指引灯,也将成为纳税人维护真身权益的后勤补给线。税收的谦抑性并非仅从刑法中的“谦抑原则”照搬引入税法,而是吸收刑法“谦抑原则”理念后的创新,它是国家税权适当收敛的体现,是对税收权威性的有益补充,是税收财权事权相匹配的理论完善。  相似文献   

9.
劳动者工资被拖欠问题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随着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将恶意欠薪行为纳入到刑法规制的范围内,关于恶意欠薪入罪与否的讨论变得更为热烈.本文将从刑法的谦抑性角度出发,认为恶意欠薪行为不应入罪,应通过其他手段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期待可能性,是指依据行为之际的现实情形,能够期待行为人不实施犯罪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反之,则为期待不可能性。作为一种思想,期待可能性可以追溯到中外古代法律中关于"容隐"制度的规定,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则产生和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德国,以著名的"癖马案"为起点,这一立足于规范责任论的理论,已经由德国扩展至日本以至我国的台湾地区,成为被大陆法系刑法学界所认同的理论。这一理论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将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我国的刑法理论,不仅能丰富我国的刑法理论,对原有的刑法理论体系进行合理的重新构造,而且会使我国刑法理论更具谦抑性和人道性。本文试对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刑事立法及刑事司法有哪些借鉴作用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高春雷 《商》2014,(31):190-190
税法中讲究的谦抑性,和刑法中普通采用的“谦抑原则”不同。其产生基础具有自身的特质,可以说是天然具备的,在税收过程中,立法、司法以及行政均体现的一种对税权的收敛和私权的敬畏之感。税法具有物质制约性,是体现税法谦抑性的主要原因。在税收过程中,在纳税主体之间进行均衡,通过利益群体的均衡,丰富了税法的谦抑性内涵。而作为法治的税收国家,“谦抑性”应当作为税法的价值理念予以推崇,作为税法的基本原则予以坚守。  相似文献   

12.
王广卉 《商》2013,(9):152-152
在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条件说到相当因果关系说再到客观归责理论的过程。条件说由于其盲目扩大了因果关系范围等诸多弊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被相当因果关系说所取代。至于客观归责,是目前德国刑法学界新兴的理论,该理论迎合了刑法的谦抑性、保障人权等流行观念,逐渐被各国学者所接受和认同。本文仅就客观规则理论中的一小部分,即制造法所不容许的风险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冯艳丽 《消费导刊》2014,(10):238-238
轻刑化在整个刑事法治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念指导作用,使我国刑法的发展逐步走上了尊重与保障人权的人道主义道路,而刑法的谦抑性的精神与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轻刑化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结合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可以从转变重刑观念、限制死刑、扩大罚金刑、社区矫正等方面来实现轻刑化,促进中国法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朱少山 《商场现代化》2006,(30):253-254
自1997年刑法修订后,学者对于构成侵犯商业秘密主观方面的认定问题素存争议。本文拟从刑法的谦抑性、效益性、体系完整性、国内外立法比较等方面进行探析,认为侵犯商业秘密的主观方面只能为故意,不宜把过失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当作犯罪来处理。  相似文献   

15.
危险驾驶行为有巨大的社会危险性,刑法修正案(八)将飙车、醉酒驾驶等危险驾驶行为纳入刑法打击的范围,迎合了社会公众要求打击此类行为的舆论。但是,单独设立危险驾驶罪有悖刑法谦抑性,会造成刑法规范之间的不协调和实践操作上的困难。通过解释和完善现有刑法规范,完全可以满足对高危驾驶行为进行刑事处罚的需要。因此,在刑法中单设危险驾驶罪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刑法是一种不得已的恶,轻则有涉行为人的资格、财产,重则有涉自由乃至生命,由此对于任何刑法(罚)的扩张,都应保持足够的警惕,尤其在由传统社会向日趋和谐的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刑法必须保持自己的克制和内敛.试图从犯罪圈的界定和刑罚限度的角度阐释刑法的谦抑性,对此进行反思和审视.  相似文献   

17.
史宜 《商》2012,(20):111-111
"见危不救"当前颇受社会关注,对其行为能否入罪也极具争议。本文从刑法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见危不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刑法的谦抑性以及法与道德的关系等相关理论的分析,阐释我国目前将"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一种基础的刑法方向的理论观点。它约束刑法实行来保护公民人身自由,映现了刑法应当具有的谦抑精神,对我国刑法理论的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我国刑法并未对期待可能性进行明确规定,主要是因为该学说存在于德国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之内,这显然不同于我国最传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并且该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瑕的,它在大陆法系中三阶层体系定位中同样也存在争议。但是在刑法实践中已经出现运用期待可能性解决实际案例的具体应用现象,在刑法法条中也有该理论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在商业犯罪中赋予被害人刑事和解权利可以有效避免“标签“理论对犯罪人的不利影响,缓和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在理论上可以彰显刑法宝贵的谦抑精神,顺应国际司法改革的潮流;在司法实践中,可以使当事人的诉求可以更好地体现在国家权利的运作过程之中;在法律文化传承的视角下,作为一种倡导当事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主张,既表现了与儒家和谐理念的内在相通性又可以与我国民间广泛存在的“私了“的社会实践产生有益共鸣。  相似文献   

20.
陈斌 《商》2013,(12):200-201
近年来见危不救的现象屡见不鲜,社会各界对此类道德沦丧的行为深恶痛绝,同时学界对于见危不救入刑的问题产生激烈的争论。本文通过从刑法的道德品性、当代社会的风险等相关理论角度分析见危不救犯罪化的理论价值,同时在尊重刑法谦抑性的基础上分析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的可能性,提出立法设想。望有朝一日见危不救行为能在刑法的规制下有益于道德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