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信用风险评估是整个信用风险控制体系中的核心,而建立在数理统计基础上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又是信用风险评估的关键所在。通过对中外信用风险评估的发展和技术方法的介绍和评价,本文提出,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信用评估模型;以概率统计理论为基础,吸取中外成熟经验,结合实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风险评估数学模型是构建中国信用风险控制体系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风险管理是衡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数字经济时代,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面临挑战,过度关注主体信用以及风险识别过于依赖经验等特点使其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文章探索主流风险缓释手段和传统风险识别模型的局限性,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亟需在公司治理、担保方式、金融科技运用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从而实现新金融背景下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3.
李冬  杨峙林 《征信》2017,(11):35-37
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信用风险,对预期违约概率模型、信用计量模型和信用组合理论模型等经典的信用风险测量模型进行比较、发展和完善,提出应将法律制度与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打造现代化的新型监管模式,从司法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设备和网络系统信用以及社会信用五个方面强化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4.
贷款信用质量低下是阻碍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因此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在我国就成为一个充满挑战意义的课题。“信用矩阵”理论的先进性在于,它根据借款者的信用等级量级预测信用风险提出了“边际风险”的概念。“信用矩阵”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来,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服务"三农"的市场定,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有效解了农民贷款难、涉农小微企业融资难等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但其在业务发展壮大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中最主要的风险,信用风险状况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而且也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对信用风险的识别、衡量、监督、控制和防范,既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也是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是提高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战略下,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运作模式,它不仅给传统金融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同时也使得金融行业的信用安全遭受严峻的挑战。研究如何防范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信用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这一视角,搜集了我国传统金融行业近13年的相关金融指标数据,采用Eviews8.0,根据虚拟变量法以及Chow检验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不良贷款和互联网金融交易高度相关。最后,给出了防范互联网信用风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信用衍生工具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衍生品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金融衍生工具.它将信用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分离出来,并使信用风险变得可以交易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尽管信用信息缺乏、金融法规不健全、债务交易二级市场滞后等问题限制了我国信用衍生工具的发展,但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迅速提高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信用衍生工具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信用衍生产品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陶伟 《中国金融》2006,(19):38-39
影响信用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包括违约概率、信用暴露值以及违约损失率。传统信用风险管理大多着重干这三大因素的事前管理(如资信评级.信贷额度控制)与事后管理(如计提准备、催收)。但随着金融工程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开始借助信用衍生产品来管理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9.
影子银行是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种金融实体和业务活动。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规模,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的操作模式,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并提出了加强监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决策树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信用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琪 《新金融》2010,(4):38-41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在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问题的同时,促进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对传统中小企业信贷模式的重大突破,其运行需要一套能重新审定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有效方法来与之配套。因此,本文结合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建立基于决策树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从供应链角度评估小企业信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王修华  赵亚雄 《金融研究》2020,481(7):114-133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存在马太效应,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收入不平等是否会因此而加剧值得深入研究。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从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来考察数字金融发展是否存在马太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贫困户可借助数字金融平滑生存型消费和积累发展型要素,但效果并不显著,而非贫困户在有效利用数字金融功能防范风险、平滑消费、积累要素的同时,还能休闲娱乐,数字金融发展的马太效应明显;不同数字金融产品的马太效应具有显著差异,数字征信的效应最大,数字信贷、数字支付次之;数字金融发展对不同收入差距类型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对经营性收入差距的影响最为明显。本文为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为未来数字金融缩小收入差距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普惠金融与创业:“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军  李俊成 《金融研究》2020,475(1):69-87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推进的关键时期,本文考察了普惠金融对创业的影响和作用。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创业具备显著的增进效应。考虑多种模型设定、不同自变量和因变量度量方式以及内生性问题讨论的稳健性检验均不改变本文的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普惠金融影响创业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普惠金融并没有通过缓解家庭资金约束来促进创业,普惠金融对创业的增进作用主要来源于对居民金融能力的提升。随后,本文实证检验了金融教育对普惠金融影响创业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随着金融教育的普及,普惠金融发展对创业的促进作用将加强。区分普惠金融不同维度可以发现,金融教育对普惠金融影响创业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提高金融服务使用度对创业的增进效应实现的。本文的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金融发展,实现金融广化更有助于居民创业精神的激发。  相似文献   

13.
数字货币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关于货币的本质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激烈讨论。本文在梳理货币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提出货币的本质是由形式与功能组合形成的一般信用,并且通过货币体系实现信用的制度化。在此基础上,针对数字货币是否会改变货币本质的问题,本文从货币形式、主权信用、中心化、金融稳定、普惠金融和货币管理等六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数字货币并未脱离货币发展的一般规律,其在本质上依然需要依托稳固的信用制度作为基础,但是其在信用实现方式的创新也对货币发行、支付结算、金融稳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货币和金融管理部门应当在掌握数字货币技术创新的前提下,完善货币制度和金融管理体系,建立激励相容的机制,积极引导数字货币推动的良性货币竞争。  相似文献   

14.
赵亚雄  王修华 《金融研究》2022,508(10):77-97
数字金融发展是否有利于提升家庭相对收入并降低家庭脆弱性值得深入研究。基于宏微观匹配数据,本文从相对收入及脆弱性视角考察了数字金融的增收效应及其微观作用机理,并分析了多维“鸿沟”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尤其是使用深度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家庭相对收入水平、降低脆弱性。微观作用机制在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家庭金融可得性和使用性,并促进潜在投资行为和就业创业活动。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虽然体现了普惠特征,但并未明显打破空间限制,对城镇等发达地区及具有数字设备、受过金融教育等家庭的相对收入及脆弱性展现出更强的作用;对贫困户、无数字设备等家庭的相对收入作用不显著,充分体现了破除多维“鸿沟”的紧迫性。本文为进一步优化数字金融缩小收入差距、降低家庭脆弱性的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业也因此迎来变革。本文基于2014年至2019年我国县级行政区数据,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减缓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体网点的扩张势头,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上,并主要影响这两类银行的基层机构。同时,我们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转型和网点退出,但对国有“六大行”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影响效果会随着经济发展程度提高和地区金融可得性增加而增强,但随着在位银行的市场势力提升而下降。本文为理解数字经济时代银行业的变迁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鉴于国内对金融排斥、普惠金融、金融包容的研究还存在诸多分歧,地理学者和金融学者对其可达性及使用性维度仍有不同理解,从学术溯源的角度,通过梳理金融包容的历史沿革和内涵演化,界定不同理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最新的数字金融、虚拟集聚背景,提出“三度”“三维”“三协调”为一体的金融包容体系。从复杂系统论的角度,创新性地将其分为金融包容的协调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创新体系、组织体系及传导体系,并探索了主流金融范畴的扩展、格莱珉模式的思考以及传递渠道的创新等,剖析了新的研究范式的不足,为未来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提供路径及展望。  相似文献   

17.
传统信贷业务中,商业银行通常将风险评估重点放在企业的评级和财务状况上。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授信因交易而存在,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是评判业务可行性的基础。供应链金融最大的风险点在于不完整信息下的信用风险和不对称信息下的道德风险。防范化解供应链金融风险,除了运用常规风险管理手段,更要积极引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来提升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能力。本文通过分析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风险,以基于B2B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为例,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模型,对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建设进行实证研究,并围绕金融科技提升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控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勇 《西安金融》2011,(4):37-38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50多年发展,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我国农村地区最庞大的金融组织,但其服务职能尚需增强,经营管理模式有待改善。因此,积极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的成功模式,对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郭晔  未钟琴  方颖 《金融研究》2022,508(10):20-38
商业银行通过布局金融科技进行的金融服务创新,已成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手工搜集2005—2019年323家商业银行与科技企业战略合作的数据,研究银行布局金融科技如何影响其信贷风险与经营绩效。结果表明:(1)银行布局金融科技战略能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绩效;(2)银行布局金融科技通过提高其自身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从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水平;(3)银行布局金融科技,通过降低信贷风险、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提高运营管理能力与拓展中间业务这四个渠道提高了银行经营绩效;(4)全国性银行发展金融科技使其信贷风险水平得到降低,资本充足率低的银行通过布局金融科技降低信贷风险的效果更强。同时,信用贷款比重越高的银行通过发展金融科技降低信贷风险、提高经营绩效的效果更加明显。本文研究有助于理解商业银行顺势而为所进行的金融科技布局的微观经济后果,也为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QYSJ知识产权供应链金融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和“RXZL2017年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为例,研究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风险控制问题。首先通过分析交易结构和产品设计,对比两案例的风险分散和控制情况;其次基于证券化前后的财务数据,通过Z值变动判断资产证券化对公司信用风险的影响,分析专项计划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合理选择基础资产、使用信用增级措施和采用供应链这种交易结构均能够对证券化项目的信用风险防范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借鉴QYSJ-ABS的成功经验,从证券化项目交易结构的设计、证券化项目基础资产的选择和信用增级举措的选择三方面总结了版权证券化的风险管理流程。最后,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入手,对未来拟进行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企业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