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商》2012,(8):90-90
第六届中国品牌节开幕式于8月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品牌中国总评榜(2011-2012)”揭晓,白沙溪黑茶获得2012品牌中国“茶叶行业十大品牌”金谱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围绕茶叶产业建设,以质量兴品为主线,以茶叶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要求,倾力打造茶叶品牌,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成效明显。目前,全市茶叶方面有云南省名牌产品5件,云南省著名商标16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凤庆滇红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全市确立了“世界佤乡·天下茶仓”和“中国红茶之都”临茶公用品牌,成为了对外宣传、交流合作的新名片。  相似文献   

3.
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茶叶消费市场不断升温,需求量增大,从品种上,无论是普洱茶、红茶、绿茶等都处于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人们对茶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品牌消费也渐成趋势。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携手央视打造品牌,不仅销售额获得大幅增长,而且品牌知名度也增长迅速,开启了中国茶叶的品牌之路。  相似文献   

4.
茶,又称茗,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花茶起源于宋朝,成于清朝。茶以花名,花以茶胜。而质优、量大的茉莉花茶,是绿茶经多次与茉莉鲜花窨制而成的,是茶中珍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茶有二十三个属,三百八十多种。作为茶叶行业的百年老字号企业——张一元,固然因其久远的文化传承而颇具魅力,张一元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不断壮大,已经适应了新的市场环境,把握了市场行情。张一元茶叶公司成立之后,不断创新经营,不仅把握市场的现在,更重要的是逐渐掌握消费结构的发展方向,引导中国茶市场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茶叶的大国,在世界茶产品出口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分析中国茶叶产业出口和国际竞争力的现状,总结了我国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提出开发升级生产要素、调整茶产品的需求结构、整合茶产品的产业链、改变茶叶企业经营方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冀 《品牌》2008,(Z1):52-53
<正> 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中,可乐品牌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咖啡品牌有雀巢、麦斯威尔,世界茶叶第一品牌被公认为英国立顿。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却没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茶品牌。由于缺乏品牌效应,六七万家中国茶厂的总体实力却敌不过一家英国立顿。品牌国茶缺位太久"立顿红茶每年销售额现已突破30多亿美元,几乎相当于我国农业产值的70%。我们协会  相似文献   

7.
在品牌化经营的基础上增强我国茶叶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云宏  吴俏 《江苏商论》2005,(10):86-88
千百年来,茶被视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它一直是中华民族不离不弃的“国饮”。然而,享誉全球的中国茶叶如今正面临着“有名茶而无名牌”的窘境。这一窘境使得中国茶叶不仅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每况愈下,在国内市场亦出现了洋茶品牌称雄的局面。本文概述了我国茶业的现状,分析了我国茶业发展受困的内外部原因,并就如何在经营的基础上增强我国茶叶竞争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谭英杰 《品牌》2013,(5):54-55
正品牌企业要不断提高企业的文化附加值,告别单纯的"价格战",还要会打"感情牌",提高企业文化传播力,增强大众认同感,使企业品牌迅速上升为企业文化。中国中小茶企正承受着行业内外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中国茶企如何在观念桎梏与攻守定势中突围,实现民族茶叶品牌的华丽转身?为使中小茶企对提升品牌定位的经济环境、品  相似文献   

9.
<正>茶是中国的国饮,来自茶叶行业协会的调查显示,中国茶叶消费市场的规模约有120亿元人民币,并以每年3倍的速度递增。因此,茶经济中有很多商机蕴藏其中。1.作为一个茶叶经营者,首先需要的是掌握丰富的茶叶知识。茶叶栽培知识,茶  相似文献   

10.
吴张玲 《现代商业》2007,(27):222-224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茶历史最悠久、茶文化最深厚、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然而,中国的茶叶因为缺乏品牌只能以原料茶的形式出口,大大降低了茶叶的价值。本文结合国内外茶叶产业的现状,从品牌和文化两方面入手,对于打造中国自己的茶叶国际品牌进行了论述。揭示了国茶品牌化中存在的市场价格低、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以及品牌文化缺失等问题,并详细论述了茶文化对于建立茶品牌的重要性。目的是使中国茶人能够拥有品牌意识,更重要的是不能摒弃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能够用好它,为茶叶产业创造价值。相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茶叶产业也定能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1.
《商》2016,(13)
湖南省的茶叶加工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都小且分散,在湖南茶叶行业面临着国内外茶叶行业的激烈竞争严峻挑战下,亟需建立本土高端的茶叶品牌,因此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应做出相应的举措。  相似文献   

12.
吴张玲 《现代商业》2007,(33):222-224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茶历史最悠久、茶文化最深厚、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然而,中国的茶叶因为缺乏品牌只能以原料茶的形式出口,大大降低了茶叶的价值.本文结合国内外茶叶产业的现状,从品牌和文化两方面入手,对于打造中国自已的茶叶国际品牌进行了论述.揭示了国茶品牌化中存在的市场价格低、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以及品牌文化缺失等问题,并详细论述了茶文化对于建立茶品牌的重要性.目的是使中国茶人能够拥有品牌意识,更重要的是不能摒弃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能够用好它,为茶叶产业创造价值.相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茶叶产业也定能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3.
陈旭军 《品牌》2010,(3):74-77
<正>中国茶叶拥有上千年的品饮历史,可是直到今天,仍没有一个迈上国际舞台的品牌。市场环境与消费需求的变化,让中国茶企不得不面对营销模式的转型。中国茶企如何作出战略调整,以掌握市场主动权和品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信阳市的茶叶产业是这个区域的主要经济产业,是信阳市的传统优势行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信阳是河南省的主要产茶区,"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市委市政府也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但是,信阳的茶产品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就信阳地区茶叶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指出信阳毛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2011—2020年中国与“一带一路”65个沿线国家的茶叶出口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法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出口贸易的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并用回归分析法研究茶叶出口贸易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贸易量持续增长,总体上网络呈现强聚集性;在茶叶出口整体网络中中国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对“一带一路”茶叶贸易参与国间的贸易联系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在网络中拥有较大影响力,其贸易对象地理分布具有多元化特征;进口国人口总量、中国茶叶产量、空间邻近关系、文化差异是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应进一步提高茶叶整体质量,打造国际茶叶品牌,拓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市场,促进茶企与跨境电商平台相融合,增强海外市场对中国茶叶的认知度。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茶叶作为一种饮品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人身体的有益作用,日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青睐.伴随科技的日新月异,各类新式饮品层出不穷,国内外茶叶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与此同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建立茶叶品牌和开拓茶叶市场,因为不受时空的局限,能够更高效更便捷地推广茶叶,从而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文以普洱茶为例,通过分析普洱茶的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指出普洱茶电子商务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技术落后、品牌缺失、出口瓶颈、茶饮料入侵、农药含量超标、茶荒等一连串难题,让历经了几千年而变化迟缓的中国茶叶腹背受敌。  相似文献   

18.
吡虫啉在茶叶中的检测方法及其消解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茶叶现状,本文主要介绍茶中吡虫啉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现状,并以实际试验为基础,分析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检测方法,提出吡虫啉在茶鲜叶及其茶叶加工中残留消解动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刘文镇  于剑锋 《中国品牌》2008,(10):150-151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叶伴随着国人繁衍生息了数千春秋,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轮回.中国茶叶远播四海,位居世界三大饮料之首。茶源、茶祖、茶乡,闽茗独秀;茶文、茶韵、茶道,国饮和谐。在2008年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到来之际,本刊记者来到节节清(福建)茶业有限公司,采访了福建省茶产业中杰出的女性代表、清代著名的武夷岩茶贸易世家下梅邹氏第二十九代传人——邹水英。她一直遵循着祖先下梅邹氏"持义如崇山,杖信似介石"的诚信经商精神,从爱茶起步,开创出了种茶、制茶、卖茶、办茶企业、创全国连锁品牌的一条金光大道。一位有着茶叶世家血统的女儿,如今已成长为福建省茶界德才兼备的杰出女企业家。  相似文献   

20.
《品牌》2017,(2)
我国是茶叶大国,但是学术界关于中国茶叶品牌的研究并不多见,专门针对中国茶叶品牌个性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旨在构建出一套中国茶叶品牌个性维度的专属量表,归纳中国茶叶品牌个性特点,通过归纳法生成中国茶叶个性词汇,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开发中国茶叶品牌个性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将其维度阐释为"仁,雅,义,朴"四个维度,最后提出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