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2 毫秒
1.
中国实用主义合作社理论是创新还是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的农民合作社理论主张成员包括农产品生产者和非农产品生产者,剩余按出资和惠顾两种标准分配,呈现多元特征,试图通过不同类型成员分享所有权来加强对于他们的激励,本文称之为中国实用主义合作社理论。本文分析了这一理论的成员构成、所有权分配、以谁为主导、基本设想等内容。实用主义合作社理论在制度设计上破坏了合作社的效率机制,其倡导的农业组织形式没有成为通向规范合作社的桥梁,实际结果偏离了合作社社会功能和生产者组织界定,走向了非合作社农业组织。这一理论不是合作社运动与国情结合的产物,不符合世界农民合作社制度发展趋势。本文认为实用主义合作社理论不是创新而是臆想,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发展理念、不同涉农团体的利益安排。  相似文献   

2.
当合作社被作为一种企业制度时,其本质规定性是企业剩余依据成员提供的某种非资本生产要素数量进行分配,合作社本质规定性对初始阶段的合作社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本质规定性对于企业效率具有正面和负面两种影响,在特定条件下本质规定性决定了合作社有可能成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通过农民合作社制度演变过程,本文探讨了合作社如何在本质规定性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利用合作社本质规定性,本文辨析了国际合作社联盟的相关规定、关于合作社本质规定性的现有观点、中国多元化合作社理论、现实中带有合作社字样的农业组织等重要问题,进而认为目前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急需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探讨三个涉及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根本问题:(1)中国的农民合作社是否特殊?(2)如果中国农民合作社的特殊性是既定的,那么,它为什么特殊?(3)这些"中国特色"的合作社还是不是"合作社"?本文研究发现,基于Leavitt的组织模型,作为舶来品的合作社在目标、参与者(成员)、技术(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基本组织要素方面均呈现出鲜明的中国本土特色。从历史因素和制度因素考察,中国的农民合作社之所以会呈现出特色形态,是因为其背后隐含着两大关键机制——先赋的产业化机制与引致的合法化机制。通过回归合作社制度硬核,并适当放宽合作社的定义域,本文认为,可以将"惠顾"划分为"直接惠顾"和"间接惠顾"。进而,本文推断,当前中国大多数农民合作社是具有合作制属性、同时产业化和制度性色彩鲜明的股份合作制的改进型(且为过渡型)中间组织,这些合作社并非异化的或伪形的合作社,而是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创新形态。  相似文献   

4.
集体行动逻辑视角下合作社原则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运用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的主要观点解释合作社原则的变迁。研究发现,合作社核心原则的变化来自对促进合作行为和合作组织产生与发展的激励性需求,实质上可视作一种“选择性激励”制度,目的在于消除社员的“搭便车”行为,促成集体行动的成功。本文同时根据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提出两点质疑。  相似文献   

5.
[目的]结合对农民合作社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探索基于环境适应性的农民合作社治理结构重塑方式。[方法]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对传统农民合作社治理所面临的"环境适应性"挑战进行分析,并构建基于环境适应性的农民合作社治理结构重塑的理论框架。[结果]农民合作社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表现在市场竞争、消费需求、政策法律和技术、合作社内部管理等诸多方面。传统合作社的治理结构已无法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必须要进行产权结构重塑才能应对变化的环境,更好地履行合作社的职能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结论]农民合作社的治理结构重塑应以产权制度设计为核心。(1)明晰所有权,设计合理的合作社规模和有条件的社员资格,允许合作社股权交易;(2)明晰控制权,针对不同类型的决策事项设置不同的投票制度;(3)明晰收益权,设计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剩余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6.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辨析:一个基于国内文献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结合对近年来国内已有农民合作社理论研究成果的简要梳理,力图辨析合作社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而提出若干研究趋势展望。本文指出,当下围绕合作社发展现实的讨论实际上是对质性底线的辨识,本质上是对本质规定性及其基本原则的研判;由于被嵌入在社会经济结构的多重现实约束中,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必然是超越经典的、反映中国特色的、体现时代特征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无论其实践或是研究都必然体现人们对合作社发展的合意性与合宜性的权衡。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民合作社法面临的背景发生了变化:新的经营格局使农民合作社及普通社员的利益诉求面临压力;对农民合作社由发展向规范、数量向质量的要求迫切;关于合作社内部资本控制等新问题的条例阙如。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抓紧研究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对农民合作社实践调研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从立法范围和服务对象、社员资格、财务管理、政府管理职能、合作社原则、合作社破产与合并方面分析了我国现有合作社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近四年国内外农民合作社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发现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关于合作社内部治理的研究有所减少,合作社在食品安全等供应链中的角色和减少贫困等公共功能上的作用受到更多关注;二是国内外合作社相关研究的主题和方法逐渐趋同,但在研究内容上仍存在一定差异,这与合作社发展阶段和治理结构特点的差异有关。进一步结合我国合作社的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未来我国合作社的发展和研究可能会呈现以下特点:对于合作社异化问题的正反两种声音将持续存在,对合作社相关法律的完善和效果的探讨也会继续增多;关于合作社在供应链中的作用将受到更多关注;越来越多关注于合作社在公共事务功能方面的探索;更加关注对于合作社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9.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合作社成员权利是合作社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完善相关立法规定,澄清理论争议,有助于构建完善的合作社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关注中国农民合作社异化现象出发,选取荷兰与意大利这一北一南两个欧盟成员国作为案例,通过分析与比较案例国家农业合作社制度创新,揭示出制度环境和政策设计对合作社转型所起到的作用,进而就其为理解中国当下合作社异化现象所带来的启示展开探讨。与以往对中国农民合作社"失范"现象的观察结论不同,本文分析表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特殊组织质性充分表现出其对制度定义、性质、理念与环境的诠释与适应。  相似文献   

11.
合作社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利用理论建构型过程追踪方法,从组织控制论和组织支持论的理论视角对四川省X水果合作社绿色生产情境进行案例剖析。研究表明,在中国特色发展情境下,合作社的绿色生产动机产生于政府绿色规制、市场需求与合作社自身发展利益的多重耦合。组织支持和控制是我国合作社成员异质性发展特征下形成的有利于集体行动的特殊制度安排,合作社绿色生产成为可能是一系列组织控制和组织支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核心的是合作社组织控制的硬性约束和组织支持的柔性激励互补形成的合作社绿色发展目标和成员绿色收益的有机均衡,而二者均衡的关键在于合作社绿色发展中,合作社服务功能和盈余分配机制实效运转下的组织与成员间互惠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农民合作社在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实践中大量合作社表现出同现有制度不相符的特质,众多学者围绕合作社发展规范失效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本文在对现有文献系统分类整理的基础上,从农民合作社的判定识别标准、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规范失效的表现形式以及合作社发展规范失效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简要评述,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我国农民合作社仍处于发展初期,合作社质量参差不齐、规范化水平不高,制约了合作社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影响了社会各界对合作社价值的准确认知,迫切需要以治理优化为重点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优化农民合作社内部治理的必要性农民合作社治理内容既包括由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组成的静态治理结构,也包括由决策、激励、监督等规则构成的动态治理机制。合作社治理问题非常重要,决定着合作社的益贫属性,  相似文献   

14.
农民合作社的议价权和自生能力是影响其经济绩效的两个关键因素,分别对应于外部市场结构和内部制度安排。基于全国381家生产类农民合作社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和Probit模型,本文研究发现:当前农民合作社普遍还不具备增强议价权的市场条件和相应能力,但是,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内外部规模和产业链环节的市场结构方面占有议价权优势的合作社,增进成员经济绩效的概率更高;农民合作社在实践中出现诸多不同于法律规定和传统原则的变异,但是,那些满足异质性成员及集体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制度变迁是激励相容的,并构成了合作社自生能力的来源,能够增进成员经济绩效。本文间接揭示了当下中国农民合作社的演化趋势和深化变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不同区域的农民合作社所处的发展环境和阶段不同,影响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也存在差异。通过探析重庆市农民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农民合作社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文章基于重庆市323个农民合作社的问卷调查数据,将影响农民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为人力资源、运行机制、经营效果和外部环境4类,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民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结果]普通成员的文化程度、管理者能力、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完善性、成员对合作社的信任度、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合作社的带动能力、政府的支持作用等对农民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对内部事务的干预对农民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管理者能力的影响远远高于其他因素。[结论]该文提出通过规范内部治理机制、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完善危机预警机制、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和加强合作文化建设等政策含义,推动农民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合作社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粮食合作社的发展面临着法人地位不明确,初始条件不理想,组织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制约因素.探讨了中国粮食合作社的发展规律,揭示出粮食合作社的分布特征,提出在宏观层面,确立粮食合作社的法人地位,创造有利于粮食合作社发展的政策环境,鼓励、引导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微观层面,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协调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并着重对粮食合作社如何提高自身经营能力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集体行动的逻辑出发,针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中的几个问题,分析了合作社制度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笔者认为集体行动的困境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的原因;"骨干成员"存在的合作社由于能促成集体行动而发展较快;面临市场环境变化和竞争压力,合作社在实践中运用一定的强制、承认差别以及向成员提供选择性激励等措施来促成集体行动的实现;当前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应转变到完善合作社立法、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上来.  相似文献   

18.
漳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与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丽 《南方农村》2011,27(1):60-64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问题的有效方法。福建省漳州市借助漳台农业合作平台,借鉴台湾农会成功的经验,不断强化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见成效。生产经营行业分布日趋扩大,运作模式多元化,运作效率不断提升,合作社逐步向效益型转变。但是,由于起步较迟,漳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程度低,经营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合作社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存在“大农吃小农”现象;政府制度供给滞后,扶持力度有限,人才和科技要素投入不足,资金瓶颈严重。亟需从合作社规范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及其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探讨构建合作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提高漳州农民合作社的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尽管农民合作社制度设计的初衷是让其发挥经济功能,但其中蕴含的非经济作用也会在组织运行中"意外性"地显现出来。本文借鉴SCP分析范式,构建了"合作社的组织结构—成员民主、社会交往行为—合作社的民主与社会信任效应"的分析框架,利用2018年黄淮海农区102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合作社能否增进民主、提升社会信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加入合作社能够增加成员的民主认知,进而促进成员民主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加入合作社会提升成员的特殊信任,并通过递移和跃迁强化普遍信任。具体而言,加入合作社可以使预期的农户民主参与概率提升2.90%,普遍信任评分提升4.34%。农民合作社具有增进民主、提升社会信任的作用。因此,要支持引导农民合作社发展从专业化、经济型向综合化、社会型转变,促其在乡村治理、农村社会和谐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民合作社发展速度很快,但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其主要原因在于合作社内部缺乏信任,使其很难"真正"合作起来。为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定量分析法等方法,运用SEM模型分析内部信任对合作社整体绩效的影响,探析关系信任、制度信任对合作社绩效(经济绩效、非经济绩效)的作用比例。结果表明,关系信任对合作社整体绩效的影响明显高于制度信任;制度信任对合作社经济绩效的影响大于关系信任;关系信任对合作社非经济绩效的影响大于制度信任。以上结果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及合作社管理者提出面向绩效提升的内部信任优化机制,为引导和支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