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政府体制改革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政府体制已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改革政府体制的关键要调整政府体制的核心--政府权力--利益格局,即由政府利益决定的政府权力分配形式以及权力与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要从宏观上把握行政权力部门利益化的体制根源 行政权力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公共权力”.即“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众力量”。照理说不应该存在“部门利益、单位利益至上的问题”。从纯粹的行政管理学理论看,造成“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尴尬局面的深层次原因是:支撑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构架不完善、行政管理职权法定化和科学化不足,导致出现行政权力部门利益化倾向。科层组织理论创始者马科斯·韦伯甚至认为,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不是“问题”,政府自身才是“问题”。根据上述理论,行政权力部门利益化的体制根源有三大“冲突”。  相似文献   

3.
大国的利益要素与权力互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利益的内涵必须与外部关系直接有关,它涉及到领土完整、民族生存、国家荣誉和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9·11”的发生,国家利益更多地超越了主权与领土限制,其边界具有很大的伸缩性与发展余地,其目标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一种超越平等主权准则,并以新帝国统治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概念正在成为霸权国家的新理论依据。由于不同大国感觉到的威胁程度不一样,利益和权力所受到的挑战的范围不同,其内部政治需求的差异,造成了一些大国产生名义上的最高等级国家利益和实际迫切追求的国家利益的不一致。大国的利益有其排他性、兼容性、复杂性和特殊性。权力是大国国家利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大国追求的外交目标。利益与权力是相伴相随,互不分离;相互制约,也相互促进的,即利益本身就有权力的内涵,而权力就是一种利益。  相似文献   

4.
自从20世上纪70年代末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出以来,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就成了整个社会所关注的一大热点.一方面足传统体制下那种无所不包的政府权力受到市场的冲击而大大削弱,另一方面,由政府所领导的这场改革,却又显示出政府在改革中的绝对权威. 肖林的<政府经济学>一书,正足研究在市场与政府关系中,政府权力与责任的经济学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5.
路广利 《发展》2006,(9):65-66
一、政府利益划分 政府利益主要可以分为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就政治利益,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包括有利于政府维护其统治和掌握国家政权的利益;对于政府各部门来说,包括很大的权力,在同级各部门中有很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著名经济学家杨瑞龙教授,通过考察具有独立利益目标与拥有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的特殊作用,提出了有别于供给主导型和需求诱致型的"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理论假说,并指出正是在这一方式下,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间环节时,使得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成为可能,从而有效地化解了,"诺思悖论",推动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那么,在作为中国经济制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税制的改革建设中,地方政府又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和职能、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应如何规范和发挥其职能作用,促进中国税制的不断完善呢?本文就以上几方面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权力结构、强化市场型政府和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出现了异化,并对其给出了基于权力结构的解释。文章认为,强化市场型政府是一国市场走向健康和规范的源泉,它奠定了市场健康和规范发展的产权(权利)基础、规则型契约基础和公平竞争秩序基础。然而,只有在权力结构均衡时,一国政府才有可能变成强化市场型政府,在权力失衡下,政府更可能变成萃取型政府,以萃取(掠夺)为主要职能,这就回答了奥尔森所未能回答的问题。针对中国权力结构失衡状况,文章分析了为什么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会因为权力结构失衡和权力嵌入市场而走向异化,并基于中国的现实,总结了中国市场化改革异化的八大表现,给出了基于事实的实证。  相似文献   

8.
声音     
《当代陕西》2007,(2):M0002-M0002
政府部门利益化的实质,是政府的公共权力被具有私利的主体所分解。 ——社会学家孙立平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以来我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我国的社会利益矛盾不断发展和利益冲突逐渐增多,统筹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就需要政府具有强大的协调能力,通过以政策过程为核心的政府运作机制协调处理好社会利益矛盾,使之不致发展成为利益冲突。提高政府协调能力的需要对我国政府日常运作机制,尤其是政策过程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是市场化改革才形成了我国经济保持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的体制基础.从现实来看,把政府主导等同于“中国模式”有可能误导改革,耽误改革. 重要的是约束政府自身利益,如果政府的自身利益问题不解决,又难以置于社会监督之下,政府自身在“切蛋糕”中的份额会越来越大.这样,体制机制性腐败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1.
政治权力要素,是指国家各级政府和部门为实现其经济目的,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规范经济活动,维持社会再生产一般产品和公共产品生产管理的强制性社会生产要素。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政治权力作为一种特殊的重要的生产要素,对市场经济的建立与运作具有双重影响。一、正面影响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转轨,政治权力要素具有至关重要的正面影响。这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推动经济发展,规范经济活动,具体体现在宏观经济运行之中。其一,制定战略目标,实施改革步骤。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国…  相似文献   

12.
地方利益的柬缚和改革意识的薄弱,是边界地区商品经济相对落后、市场发育不良的直接原因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各自为政的地方割据,形成了以江河山脉走向为依据的宛延曲折的边界。这些“天高皇帝远”的穷乡僻壤,其经济社会的发展,一般难以进入各级政府的视野之中,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权力的极限所在。  相似文献   

13.
许小年 《中国西部》2012,(10):28-29
企业家的最基本责任是为股东盈利,因此,企业家不要随便把社会责任往身上揽,政府也不要把社会责任向他们身上推。现在各方越界争抢责任,导致了权力格局和利益分配的混乱。而对责任的争抢,往往正是为了争抢本来不应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相似文献   

14.
终极股东的隧道挖掘是公司治理中的热点话题,借鉴已有成果和国外实践经验,提出引入第三方利益主体参与公司治理的建议。通过分析利益与权力间的互动关系,证明第三方利益主体有能力也有动力约束终极股东的不良行为,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机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5.
伏威 《改革与开放》2016,(22):56-57
权力寻租是现代市场经济和转轨体制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权力寻租行为,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积极作用.本文从西方的寻租理论入手,深入分析了权力寻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林赔泉 《宁波通讯》2005,(10):58-59
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社会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国内外都是如此。只要有权力和利益的存在,就有腐败存在的可能。在诸种权力和利益面前,又以公共权力和利益最易滋生腐败,而公共权力和利益与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尤为人们关注。公共权力的运作多掌握在公职人员之手,因此,公务员便成为预防腐败的重点。假设人都是理性经济人,  相似文献   

17.
IMF作为一种国际制度,其改革是权力结构变迁的合理性诉求,也是制度自身不断调整与效率提升的内在需求。在世界权力关系并未发生根本性转移的大背景下,IMF的改革在当下将仅表现为制度的不断调适而非完全被取代。  相似文献   

18.
权力清单制度的推行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务,对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山西省情,着重分析目前山西省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推行中存在的特点、问题等,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从体制建设角度助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净化山西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模式较为复杂,可以用重叠利益行动结构进行解释.地方政府多样化的行为表现,源自于其行为的利益归属区间的不同.在房地产调控领域,由于地方政府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和本地区具体情况,按照重叠利益结构原理,对调控措施进行了巧妙的选择,结果保证了地方政府利益最大化,但未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在公众无实质性制衡权力的情况下,改变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主要推手是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20.
难题之一——政企分开 改革已经历了16年,我们确实在政企分开方面做了许多事,改革了财政分配体制、计划投资体制、价格体制和劳动工资体制,把通常认为是企业的权力都放给企业。可以这么说,从政府角度来看,我们下放给企业厂长经理的权力已远远超过了私人资本家授给受聘的经理人员的权力,或者说西方企业中经理人员所具有的权力在我们这里除了外部环境不配套无法落实外都有了。但无论政府放掉多少权利给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