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益诉讼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任何公民都有维护公共利益的义务,当之无愧也应当享有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为了鼓励公民提起公益诉讼并且防止公民滥用诉权,我们可以采取诉讼费用制度公平分担诉讼费用,仿效前置审查起诉模式防止滥用诉权和诉后追究责任制度制裁滥用诉讼行为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百家谭     
拆迁户效仿"重庆钉子户"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开发商和拆迁公司对此现象的担忧也是事实。但是《物权法》出台只是对物业的权属进行了规定,在有关部门没有对《物权法》所提出的拆迁补偿标准等进行细化解释之前,有效解决钉子户问题将是空谈。  相似文献   

3.
《现代经济》2008,(3):6
拆迁户效仿“重庆钉子户”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开发商和拆迁公司对此现象的担忧也是事实。但是《物权法》出台只是对物业的权属进行了规定,在有关部门没有对《物权法》所提出的拆迁补偿标准等进行细化解释之前,有效解决钉子户问题将是空谈。  相似文献   

4.
所有权社会化是近现代民法的一种发展思潮,它是西方社会对所有权神圣与绝对不受限制的反思结果,其主要表现在所有权负义务,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因此,所有权社会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我国物权法对所有权也相应作出了规定,但由于长期以来对个人私有财产保护缺乏明确法律规定,同时公共利益本身又难以明确界定,因此,应当对所有权社会化给予合理限定,以防止其对个人私有财产的侵犯。  相似文献   

5.
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世界各国宪法大都对私有财产予以明确保护。自1954年以来,围绕着私有财产和私有经济的保护问题,我国宪法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2004年宪法修正案提高了私有经济的法律地位,强化了对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但是,要完善私有财产的保护制度,必须建立一套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6.
新宪法修正案对公民私有财产权保护的规定标志着人权内涵在我国的进一步完善,然而在我国目前宪法权威效力不足,法治发展不尽如人意的现况下,对私有财产权进行有效保护的重任就天然地落在了行政法上。通过对现行法律制度的分析,提出了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救济三方面完善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次从宪法的高度,对保护私有财产权作了明确规定.本文从法学的角度,对宪法保护私有财产权上存在的问题、此次修宪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入论述,认为将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写进宪法,这是历史的进步.同时,提出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宪法诉讼制度、正当程序制度和平等保护制度的建议,认为立法的目的在于实施,要使私有财产权从宪法上的权利变成现实的权利,理论上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实践中需要开拓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私有财产权是宪政国家的基石。私有财产权保障了自由和民主原则得以实现、促进法治建设的进程、增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在紧急状态下,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恢复社会秩序,国家需要运用紧急权力对公民基本权利作一定的限制。但由于国家权力的扩张性使然,必须建立必要的人权保护机制,对紧急权力加以限制,才能真正使公民的权利得以保障,达到突发公共事件中行政紧急权力与公民权利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公共利益不是洪水猛兽,公共利益也不应该成为行政机关剥夺或者损害公民合法财产权利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公共地役权之私法介入的可行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地役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抗第三人而要求私法财产权人持续承受某种负担的权力,它因所涉公共利益而具有公权的本性。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单一公法的形式调整之,但却无法充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求,也不能切实保障私权利益。因此,私法手段的介入是必要和可行的,具体表现在:公法和私法相互融合;与役权制度一脉相承;公权机构服务意识提升;公民私权意识觉醒和提升。  相似文献   

12.
重庆"钉子户"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事件的产生涉及若干《物权法》上的问题,也反映了目前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制度存在的缺陷。弥补这些缺陷应在《物权法》中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确定拆迁补偿的规则,从而进一步完善《物权法》中的征收制度。  相似文献   

13.
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实现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思想道德基础,它要求每个公民时时处处都选择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行为模式,养成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是中国公民缺乏公共精神的社会根源,因此发展公民社会以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是一较佳选择。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国情为基础,发展高质量的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4.
@@ 现代城市行政的核心矛盾是行政权力与相对方权利的矛盾.行政法学平衡论认为,一方面,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必须赋予行政机关必要的权力,并维护这些权力有效地行使,以达到行政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必须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强调行政公开,重视公民的参与和权利补救,以及对行政的监督,两者不能偏废.新加坡的城市管理较好地体现了平衡行政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税收法定与私法自治——税收筹划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其存在的合理性及法理基础在于税收法定和私法自治,税收法定是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财产权利的基本要求,私法自治则表现为公民个人参与市民生活、处分其私有财产权利的自主性。税收法定与私法自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共同保障纳税人税收筹划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2018年河南省18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探讨公众参与行为对公民意识的影响。将青年的网络公众参与分为冲突型参与、理智型参与两种类型,公民意识分为人情观念、私人利益、契约精神、公共利益四个维度,研究发现:网络冲突型、理智型参与均有利于人情观念价值、私人利益、契约精神和公共利益的生成;相较于冲突型参与,理智型参与更有利于公共利益的生成,对人情观念价值、私人利益生成的影响则较小。研究结论有力回击了东方社会的民主实践不能产生公民意识的观点,对于认识青年公众参与的现代特质、如何引导青年网络公众参与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在刚刚胜利闭幕的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十三条做了如上修改。区区14个字的改动,有如重磅。将“私产合法”正式写入国家宪法,不仅昭示着我们对“财富”的重新认识,更警示了我们对“私有财产”要拨乱反正——合法的财富不是见不得人的东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公共行政学研究都假设公共行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但是,对于什么是公共利益,公共行政中的公共利益如何实现这样一些重要问题,一直都没有一个清楚的界定与分析,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也是如此."公共利益"这一概念从产生至今,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争议.对于公共利益的研究者来说,了解公共利益概念的研究现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三边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作为公共事务管理的制度与机制安排.有其各自独特的行动资源及行动逻辑,也各有其特定的行动范围和有效边界。在公共治理理论的视阈下,政府、市场与社会都不是惟一的治理主体。三者间的互动、合作成为必然选择。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三种机制运行中各存在比较优势与不足.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是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三边互动。为了实现公共领域的良好治理,必须而且应当建立起三者良性互动的网络治理机制,在互动中开辟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司法实践中,虽说有检察机关针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提起民事诉讼的成功案例,但是对于人民检察院针对侵害公民重要权利的案件提起民事诉讼却无人问津。作为民事检察监督的一部分,检察机关在特殊民事案件中的起诉资格问题至今未能解决。这个问题既是理论问题,更是立法及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