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石油天然气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融海啸中,我国经济的率先复苏激发了新一轮的石油需求热潮.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原油产生着巨大需求。  相似文献   

2.
李冠军  张瑾 《企业导报》2013,(12):5-7,14
在全球化进程下,经济迅速发展,能源显示出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而石油又是其重中之重。本文首先构造出研究石油安全的相关指标,一级指标包括有石油供应安全因素、石油需求安全因素、石油进口安全因素,每个一级指标又分别包括四个二级指标;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估出中国石油安全状态。以达到定量化评价中国石油的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3.
石油是稀缺的战略资源.石油资源的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在全球分布的极度失衡导致了产、供方及其内部各方之间的剧烈冲突.石油贸易摩擦的本质是各国间的战略冲突.在石油产量增长受限和我国进口需求剧增等两个因素影响下,我国面临着高度的石油贸易摩擦风险.我国应当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积极应时贸易摩擦,并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手段保障石油安全的战略.  相似文献   

4.
石油沥青     
石油沥青是一种黑色或暗褐色的粘稠状物质,它是由多种极其复杂的高分子烃类及非烃衍生物组成的混合物,在常温下可以是液态、半固态或固态。 石油沥青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天然沥青,另一种是氧化石油沥青。作为一类石油产品,沥青远远晚于汽油、煤油和柴油,但沥青作为大自然的恩赐,被人们认识和利用,又远远早于上述石油产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经济在社会经济总构成中所占比例较高,对于石油的需求趋势呈现出相对稳定性,因此,石油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石油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于石油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平稳发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石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在石油工程造价分析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工程造价在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及石油运输过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在我国石油工程造价分析中应用的过去和现状,石油工程造价分析对造价分析软件的需求,信息技术在未来石油造价分析发展中的方向,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做了比较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7,(10):35-37
石油资源对于国家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运用结构分析与景气分析相结合的预测方法打开了传统研究黑箱,揭示了影响成品油需求变化的具体原因,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明确石油的需求结构了解石油需求变化规律,有利于细化石油需求数据更对现实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石油需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因此石油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的石油进出口企业在对外进行石油贸易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障碍,需要不断寻找排解策略,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总会计师》2013,(6):16-17
6月21日,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谢钦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周吉平共同签署了一份超大规模的对华长期供应原油协议。该协议价值超过2700亿美元,每年对华出口4600万吨石油,相当于2012年中国进口量的近六分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需求大幅增加,远远超过产量增幅,导致石油供不应求的局面日益加剧。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由2000年的30.2%上升至2012年的57.8%。  相似文献   

10.
石油期贷市场在石油交易中起着套期保值、发现价格、保障石油安全的重大作用。我国是一个石油资源短缺的国家,同时,我国又是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但我国对国际油价只能“被动接受”,没有“价格发言权”,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所以我国应该建立完善的石油期货市场,来有效的避免石油价格风险,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本文从石油期贷市场有关理论出发,对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剖析,从我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出发,在借鉴日本比较成熟的石油期货市场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关于我国石油期贷市场健康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康玉倩  张钦 《价值工程》2009,28(3):75-77
结合我国石油销售企业的分销网络运营方式,以单炼厂、多油库、多加油站、多产品的石油产品分销网络为研究对象,在需求不确定的条件下,建立了以总成本最小为目标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进一步讨论如何将模型中的机会约束转化为确定性等价类问题。  相似文献   

12.
石油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影响全球政治格局、军事格局和经济秩序的重要商品之一。据最新的国际能源署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各种能源消耗的总量,包括可再生能源,相当于22.52亿吨原油,比美国高出4%,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耗国。为了化解和防范石油危机我国政府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思考应对之策:先是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鼓励国有资源型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其后筹划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建设,近几年又提出了"节能减排"希望从消费量上减少对能源的需求。中国对石油的净进口历程已有十多年,而且对石油的净进口量不断增加,如何认识石油的重要性,并且做出相应的战略规划,是能否真正提高我国的石油安全程度从而减少石油危机对于经济的影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资源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一种重要战略物质,90年代起,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轨道,石油的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近年来,石油战略储备的启动成为中国石油安全措施实施的焦点。新世纪石油安全问题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为此,“十五”计划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形成中国的石油储备体系。本文分析了中国石油安全状况及石油战略储备的战备意义,并对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的体系、规模、资金的筹措及区位等策略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大环境下国内石油钻探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石油钻井机械设备方面,包括地面及井下设备在内的石油钻井设备是决定石油开采能力及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在阐述石油钻井设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加强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相关质量控制,只有在这些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精确无误、高质量、高效率的作业下,才能够保证石油钻探行业的持续进步,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进步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石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产品遍及于生活中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在石油领域当中GB/T1884-2000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的实验室测定方法对于石油密度的测定有重要的意义,该测定方法能够对石油的密度进行准确的测定,所以其试验数据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该实验室测定方法被广泛应用到石油液体产品的密度测定方面.首先分析了该密度测定方法的适用范围、测定原理、试验仪器、试验方法以及测定精确度和注意事项,希望通过以下论述能够为相关行业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石油峰值已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必将对石油工业,甚至对世界经济、政治和军事带来一系列的冲击。因此应对石油峰值的措施的研究对于石油企业、石油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有关国家已经加强了对石油峰值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进行信息化改造,而这也是各行业实现长远发展的一项关键措施。目前,国内经济水平持续提高,社会对于石油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要想促进社会做到和谐稳定的发展,就必须确保石油的供应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因此在石油行业对其生产设备的管理工作开展信息化建设十分关键。对于石油行业来说,对设备实行信息化管理,是其当前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基于对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石油设备的管理效率与质量,推动石油公司进一步发展,并取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的不断转型使得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也在快速扩张,对外投资成为解决供需缺口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对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现状的研究,用SWOT分析法分析现阶段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中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探索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成功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石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全球都在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石油危机,我国也不例外,困难存在于各个方面,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分析了现如今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石油企业思想政治顺利进行的工作的方法和对策,以期通过石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来规范企业,缓解我国能源危机。  相似文献   

20.
全球最大的陆上钻机制造商全球最大的泥浆泵研发制造基地中国最大的石油钻井装备制造企业研制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000米钻机九大类64项产品获得 API会标使用权连续八年保持25%的经济快速增长他们的最终目标是: 日前,记者慕名来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所属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这家从事石油钻采装备的研发、制造与销售,主要产品为陆地和海洋成套钻机、泥浆泵、井口设备、井控装置、特种工程车等石油钻采设备及配件的公司,经过70年的发展,今天已赫然成为:全球最大的陆上钻机制造商;全球最大的泥浆泵研发制造基地;中国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