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专家在线     
本周话题:圆轨迹法对织物起毛起球的测试织物经摩擦后会形成毛球。这不仅会影响织物的外观,而且还会降低织物的服用性能。目前测试织物起球有四种方法:圆轨迹法、马丁代尔法、起球箱法和随机翻滚法。国内外采用五级制来评定织物起球程度,级数越大,表示织物抗起球性越好。相关标准有:GB/T  相似文献   

2.
3.12.5 纰裂成品主要部位的缝子纰裂程度按表10规定。3.12.6 甲醛含量限量成品释放甲醛含量限量不大于300mg/kg。3.12.7 pH 值限量成品的pH 值限量为4.0-9.0。3.12.8 原料的万分和含量成品所用原料的万分和含量应符合FZ/T 01053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机电工业》2006,(3):F0004-F0004
风冷冷水机组动态加载测试系统是一套技术先进、可靠的测试系统。在这套系统上可以对70~700kW的风冷冷(热)水机组进行全性能测试,使其实现按照国标GB/T10870-2001、GB/T18430.1-2001的试验要求和美国制冷空调协会ARI550/590-1998中关于产品部分负荷的试验要求进行机组的全性能测试,测试温度可控制范围:  相似文献   

4.
介绍一种潜油电泵自动测试系统,使用微型计算机自动完成潜油电泵的型式试验及出厂试验。依据GB/T 16750—2008《潜油电泵机组》和GB/T 12785—2014《潜水电泵试验方法》标准测试方法,该系统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对水泵试验过程自动控制。可通过人工/自动切换开关转换,由人工操作控制试验;测试系统可模拟不同性状介质及工况进行性能测试,为潜油电泵产品设计研究提供一套可靠完善的试验系统。  相似文献   

5.
以聚苯硫醚纤维和不锈钢纤维混纺纱为基础,设计并织制了不同混纺比、不同排列方式、不同组织的织物;测试了不同规格织物的抗静电性能、防电磁辐射性能和阻燃性能等功能性指标,分析了上述性能实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不锈钢纤维含量对织物抗静电性能、防辐射性能影响显著,且织物抗静电性能、防辐射性能随不锈钢含量的增加而增强,但不锈钢纤维含量对织物的阻燃性能影响不显著;混纺纱的排列方式、织物组织对织物的防电磁辐射性能影响显著,混纺织物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6.
面料的选择和性能的认识对服装造型美和外观质量的优劣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影响。面料的性能与服装造型的关系这一主题一直都是服装设计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梭织物在服装上运用广泛且造型丰富。梭织面料的构成要素及其性能对服装造型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不同的梭织面料的纤维类别及其各异的性能特点为服装造型设计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以纤维原料对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选择几种线密度相同而原料不同的纱线。试织出12种不同原料的交织物,并进行了各种服用性能的测试。最后得出结论为:毛/涤与Tencel交织物透气性最好;棉与Tencel交织物透水性最好;毛/涤与大豆蛋白/毛织物保暖性最好;棉与竹浆织物吸湿性最好;毛/涤与竹浆织物悬垂性最好;棉与Tencel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最好;毛/涤与涤纶/Tencel织物耐磨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叉枝长丝织物作为一种新颖的织物,有着良好的物理性能,独特的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和有别于传统绒类织物的“毛羽”效应。文章通过织物的设计与上机织造,对平纹、斜纹、缎纹三种叉枝长丝织物的试样分别进行了性能测试与分析,提出了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要控制的区域主要有:(1)接缝留料处、弹力区域、腰头、袖口。弹力区域、腰头和袖口必须相当松弛,接缝留料处不应当准备得太紧或太松。对机织物的多层接缝留料处(衣袋、翻领、拉链等)、或紧弹力的腰头和罗纹的成衣,用活性染料染色时,宜以高温(如95℃)作短时间处理,以利于染料较好地扩散,较好地渗透,再冷却以固着染料,这样,有利于克服接缝处的渗透问题。(2)收缩性能:针织物和机织物交接处的部位过分收缩或不均,会导致接缝皱缩。因此,对高质量针织物和机织物,宜充分预缩。为了防止以后发生该类疵病,可进行一次空白染色,(3)擦伤痕/折皱痕:特别是…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机械摩擦导致的织物表面光洁度和手感差的问题,基于纤维素酶与机械摩擦复合处理织物的优点,采用酸性纤维素酶对牛仔布进行水洗,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探索了纤维素酶浓度、浸泡温度、浸泡时间、pH值对织物白度、耐磨性、顶破强力和弯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及pH值对白度的影响显著,纤维素酶浓度对织物顶破强力的影响大于其他因素。用纤维素酶处理后,针织牛仔的耐磨性增强,白度增大。因此,纤维素酶可使针织牛仔的使用性能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