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粮食加工业是粮食从生产到消费全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是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在满足城乡居民粮食消费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全面建设小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重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消费平稳增长,供需基本平衡,粮食市场总体保持稳定,粮食供应得到了较好的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上较好,但仍然暴露出不少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尤其是生产方面以及流通和储备管理以至安全预警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实现生产层面的自给自足,流通和储备层面的科学化管理是保证我国粮食战略安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由粮食供需矛盾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一般来讲,粮食安全包括生产安全、流通安全和消费安全3个主要部分。其中,粮食流通作为联系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其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切实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促进粮食生产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推进,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加强粮食…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信息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粮食安全管理涉及3个核心问题,即粮食生产安全管理、粮食流通安全管理及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每一个都离不开信息化支撑。通过多年建设,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我国粮食安全信息化管理还处于建设和发展阶段,其完善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本文主要探讨从加快建设粮食安全信息预警系统、大力发展粮食流通物联网技术、加快建设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几个方面提升信息技术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6.
“食品安全,粮食为先;粮食安全,质量为先”.本文分析了粮食从“农田到餐桌”的诸多环节存在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问题造成的危害,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切实解决对策.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特别是加强连接粮食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环节-粮食收购与储存环节的质量安全工作,是国家“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粮食行政执法职能部门神圣而重要的使命.粮食质量要求是与时俱进的、粮食质量安全是人命关天的,粮食质量监管是任重而道远的.  相似文献   

7.
<正>当下正值“三秋”生产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收进度近八成。粮食安全一直为国家所重视,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而粮食物流体系是连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一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粮食流通直接连接农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粮食现代物流设施是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对于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和储备效能,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提高抗风险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可持续地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粮食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粮食工作,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作为对粮食流通工作的基本要求。而粮食统计做为粮食流通中的基础性工作,则是国家实施粮食调控的前提,对于粮食工作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新的粮食工作形势下,粮食统计也逐渐暴露出一些新问题,这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粮食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并对如何做好粮食统计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化经济条件下粮食安全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因此,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过程中保证安全的措施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粮食生产和流通中的现实情况。对粮食安全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安全问题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胡东胜 《活力》2014,(10):7-8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目标的关键一年。今年全省粮食流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粮食流通工作全过程,全面搞活粮食流通,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加强粮食企业经营管理,强化市场调控和监管,促进农民卖粮持续增收,提升粮食流通综合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建设粮食产业强省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解决好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应当做实粮食安全的环境基础、物质基础和政策基础: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所依赖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能够持续发展;健全粮食储备体系,打牢粮食市场调控的物质基础;加快粮食流通体系的发展,形成稳定秩序高效的粮食市场;采取综合有力措施,防止粮食污染,保证食用安全;筑牢与国际粮食市场的"防火墙",避免国内市场受到过度冲击。  相似文献   

13.
粮食金融化会从粮食生产、加工和贸易等方面影响粮食供应。从发挥市场对粮食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完善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引导新型粮食生产单位对冲粮食价格风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以提高粮食流通的效率等方面保障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是世界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增长,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应该统筹兼顾、全面考虑。强化政府储备,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实现藏粮于府。做到以下几点:(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资;(3)依靠科技进步;(4)保护耕地资源;(5)保护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6)稳定市场和价格;(7)建设和完善粮食市场;(8)推进粮食流通改革;(9)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5.
正粮食观,就是人们对于粮食的总的立场、看法与观点。从个体层面来说,它是一个人对粮食这一事物的总的认知;从国家层面来说,它是一国如何处理粮食事务的理论指导基础。当前,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及国际国内粮食生产流通的新情况,要全面审视粮食问题、正确处理粮食事务、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离不开一个前提与基础,即确立科学的粮食  相似文献   

16.
<正>粮食是国家的——命脉是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粮食问题,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计划纲要》中把粮食安全又放在重要会议上发表讲话,可见粮食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意义非常深远,责任非常重大。所以做好粮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我们目前非常重要工作。一、认识、分析粮食市场的状况和员工思想动态的意义粮食企业经历了计划供应,封闭运行,多种经营,市场经营等多种形式,由过去种地纳粮供应消费,到国家统一粮食市场由国家来调控和掌握粮源,发展到现在,减免税收,种地补贴,地补、农资补、种子、肥料等多种补贴,粮食除国家调控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构建电子商务平台,玉米的供求信息全面而且更新速度快,并且可以将分散、小规模的农户信息也连接到玉米供应链中。我国玉米产量大、用途广,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既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又关系到经济发展,在粮食供求平衡和流通中占有重要地位。吉林省处于三大玉米生产带的核心区,是我国玉米产量第一大省。近年来,随着玉米需求大量化、多样化、优质化和动态化的趋势,供求间出现了失衡现象。  相似文献   

18.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保护生产和经营及消费的利益,促进我国粮食生产长期稳定发展,增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与国有粮食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已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区粮食企业亏损及财务挂帐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9.
我国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与此同时,一直存在着"粮食大省、财政穷省"的"财粮倒挂"现象,极大地挫伤了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基于碳汇交易理论的基本原理研究粮食主产区的利益关系,可考虑构建"粮汇交易"体系。基本原理是粮食主产区由于粮食盈余,可获得粮汇收益;粮食主销区由于粮食亏欠,需要购买粮汇,以承担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粮汇交易机制在确定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量化依据、抑制其"粮食生产歧视心理"、保障粮食主销区担负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等方面具有独到作用,可以成为推动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以来,济南市粮食系统以保障粮食安全、保障民生需求和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为目标,勇于脱胎换骨改造国企,创新粮食经营微观主体:勇于摒弃传统粮食零售体制和机制,创新粮食零售网络;勇于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创新粮食产业化经营途径,将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推进到一个新水平,形成了粮食流通产业改革与发展的"济南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