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杨家新 《金融会计》2006,(10):10-13
我国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按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需要进行资金减值评估和核算。《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初探》详细说明了准则对于三类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以及减值损失能否转回的各项会计规定;对准则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关于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应收款项和各项贷款的资金减值的会计规定进行了对比;并对准则关于资产减值规定具体实施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黄纲 《会计师》2009,(11):67-68
<正>《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CAS8)中关于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规定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产生实质性差异最大的规定,对这一规定产生的影响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资产减值准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界定了资产减值定义及其确认方式。同时,在资产减值范围确认的基础上,我们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进一步讨论单项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资产组减值的核算及商誉等资产减值的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准则颁布前,各项资产减值的内容分散在各具体准则中。新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规定大部分资产均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集中用《资产减值》这一准则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5.
李青军 《中国外资》2011,(16):81+115-81,115
从理论角度来说,是资产就有可能发生减值,即使是货币资金也不例外,因此应当对企业所有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流动性将资产划分为短期资产和长期资产,并分别对它们规定了不同的资产价值核算方法。本文主要针对长期资产减值,也就是《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的内容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6.
2006年2月15日,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以下简称新准则),资产减值首次以独立的会计准则形式出现。新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认定、资产可回收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商誉的减值处理和披露等作出了新的规定。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调节利润。不难看出新准则有关资产减值规定,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某些上市公司利用现有会计准则的漏洞,大玩"减值冲回"游戏,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而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准则的实施,将结束这一游戏,也会对上市公司的短期利润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主要分析资产减值准则与原相关会计处理的差异,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以及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资产减值准则明确了所有资产减值处理的一般适用原则,并对其具体规范的范围作了进一步界定。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适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投资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存货、建造合同资产、生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减值,相关准则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相似文献   

9.
CIA考讯     
财政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推行。其中的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作了如下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并规定除存货的减值,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等八项减值适用与其相关的会计准则外,其余资产的减值都得按此规定执行。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有失妥当。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角度来说,是资产就有可能发生减值,即使是货币资金也不例外,因此应当对企业所有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流动性将资产划分为短期资产和长期资产,并分别对它们规定了不同的资产价值核算方法.本文主要针对长期资产减值,也就是<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内容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1.
薛太照 《中国外资》2009,(20):62-62,64
企业资产减值目的是为了企业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完整,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主要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等内容。本文介绍了新企业准则中资产减值的含义和范围,对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内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在实务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最后本文针对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在实际中应用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莫冬艳 《会计师》2009,(10):95-96
<正>资产减值准则的变革截断了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一大途径。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条新规定无疑截断了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途径,从而有效地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储备"  相似文献   

13.
企业资产减值目的是为了企业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完整,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主要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等内容.本文介绍了新企业准则中资产减值的含义和范围,对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内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在实务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最后本文针对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在实际中应用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都作了更加系统、明确和严格的规定,进一步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客观地说,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尚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本文将新、旧会计准则进行对比,分析了新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准则实务操作和实施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1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并允许减值准备的转回。虽然这个规定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资产的定义和稳健性原则,然而无论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认为这个规定在客观上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财政部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做了大量的修改:取消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提出了资产组概念、规范了可收回金额的确定程序等。从2007年开始,新准则已实施两年,那《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如何呢?本文以2001--2008年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信息为样本,检验了《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首先,我们发现《资产减值》实施后,资产减值信息与经济因素的关系加强了。其坎,我们按照资产减值的经济原因将资产减值信息分解为正常的资产减值和超常的资产减值,我们发现在控制了经济因素和稳健性因素后,《资产减值》实施后的资产减值信息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比《资产减值》实施前降低。这说明了《资产减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从而使资产减值信息更加具有价值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正一、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制度分析(一)我国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除存货、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为担保的余值、22号准则规定的金融资产以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不适用于第8号准则外,其他长期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商誉等)采用账面价值与未来可收回金额孰高确定减值损  相似文献   

17.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此概念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应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资产减值》准则规范的资产减值,即仅限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其他未作特别规定的其他资产。  相似文献   

18.
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尔丝 《会计师》2009,(4):97-98
<正>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本文旨在探讨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的设计原因、负面影响和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对外发布的新准则较之于旧准则和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在资产减值的规定上做了相当程度的修改,条文和结构更加清晰、完整,这将会对以后的企业财务报告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使企业的资产接近实际价值,防止资产和盈利的高估。更为重要的是,新准则为了防范企业利用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进行盈余管理,在每一项涉及资产减值的准则中,都释放出确认标准的客观主义倾向。这种转变将会进一步提高准则的执行质量,减少资产减值判断上的随意性,降低盈余管理操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2006年2月,我国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明确了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重新规定了减值损失可作转回处理。此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标志着中国的资产减值会计正向国际化的道路迈进。本文在分析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