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上缴的国企红利大部分流向国企内部形成体制内循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用于保障民生。制约国企红利扩大民生分配比例的因素主要有:民生分红比例的提高不仅会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不利于国企经营利润最大化,而且不具备实现的制度安排。实现国企红利分配的民生导向,需要在完善国企红利分配制度安排的基础上优化国企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增强国企的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2.
国企利润分配制度改革一直都是国企改革的工作重点,从历史视角梳理了建国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演进过程,对现行国企利润分配制度存在的利润上缴水平偏低、大量红利回流国企、国企红利分配的民生导向尚未确立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国企利润分配制度的改革模式进行展望,应该扩大红利收缴范围且提高上缴比例,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红利分配模式,并且强化国企利润分配制度的刚性机制。  相似文献   

3.
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历史渊源出发,对建国以来我国国企利润分配制度进行梳理。同时,在理论溯源中对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上缴国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今国企红利分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中探索出国企利润分配制度的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4.
囿于历史环境和制度非均衡,建国60年来,国有企业与国家的利润分配制度反复试错。在此过程中,路径依赖与路径替代相伴相随,国家与国企一直未形成稳定规范的分配模式,影响了财政收支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基于国有企业面广量大的事实和双元财政的要求,应以税利分流为基础重构国有资本财政收入制度,并建立国企利润上缴的宪政框架,维持新制度的相对均衡,即高效的路径替代;从社会福利的视角考虑,红利应重点投向教育和国企的自主创新,实现国企和民生的正和博弈。  相似文献   

5.
利润分配是企业资产所有权的集中体现,企业资产所有权决定利润归属。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拥有对国有企业经营利润的所有权和分配权。征缴后的国企红利除了满足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之外,还应向民生领域倾斜。应在理清国有资本及其经营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行国企利润上缴责任制,不断推进国企改革。  相似文献   

6.
国企分红问题是近几年国内外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国企要向政府缴红利已经步入实施阶段。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国企红利上缴对国企本身的影响,得出了基于公平的国有企业分红的支出方向:充实社保基金、用于公共事业、补充企业国家资本金和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利润分配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企红利“全民分红”的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央企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结束了国有企业多年来只交税收不交利润的历史。国有企业是全民共同所有的企业。因此理应向其所有者——全体人民进行分红。然而,我国现行的国有企业红利分配依然没有走出"取之国企,用之国企"的制度框架,全体人民并不能享有国企红利分配收益。为此,必须明确国企红利"全民分红"的改革方向,并采取配套措施促进"全民分红"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逐渐成为了国内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问题受到了尤其多的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国有企业上缴税后利润的合理性;国家收取国有企业利润的模式;国有企业上缴税后利润的比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方向.现有文献太过偏向理论分析,应该更多地采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加快确定国有企业红利上缴比例标准和明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民生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严重影响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运作的主要原因 :政企难分 ,“改制不转制” ;企业内部权力重叠 ,相互掣肘 ;“内部人控制失控”的现象严重 ;对经营者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选拔激励机制。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需要 :确保所有者在位 ;确保董事会履行其受托责任 ;确保董事会对高层经理人员的监督 ;对经理人员要有足够的硬约束与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计划经济时期,受制于高度集中的传统体制,国家与国企的利润分配关系几经试错也未能走出路径依赖的特性,从而使制度被锁定在低效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真正扩大企业自主权,落实国企改革,国家积极探寻国企合理的财政分配制度,并初见制度相对均衡的端倪。我国的公共财政和国资财政并存,应以税利分流为基础,重设国有资本财政收支制度,用高效的路径替代破除路径依赖,从而维持制度的相对均衡。红利的合理使用是国资财政收支制度的归结点,因而,基于增进社会福利和正和博弈的视角,红利应着重投向教育和国企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1.
曾焱鑫 《全国商情》2009,(10):34-34,38
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出台,基于政府要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而国企在一定时期内的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分红与否是国家和企业利益和权力再分配的过程,也是政府和企业之间一种博弈.为了追求相应的目标,政府面临的选择是:分与不分;企业面临的是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或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本文针对双方在博弈中做出最优的选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体制下,国企既表现出国家性,又表现出企业性.国企利润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国企性质与国家行为,它作为国家租金的一种表现形式,因其国家偏好而成为国企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当国企利润与产出达到均衡点时,国企的国家性与企业性就能达到完美均衡,国企的自身发展与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就能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3.
国企的分配权脱离了所有权,经营者高薪缺乏有说服力的依据,利润没分清来自何种渠道,薪酬委员会缺乏认同权威性,相关利益者未得到很好兼顾:理顺薪酬问题需对垄断与竞争企业业绩分别考核,对不同来源的利润给予不同奖励,并坚持薪酬的基本规则与全国统一等原则,在此基础上可试行岗薪、奖薪和积薪等新的激励方式。  相似文献   

14.
由于现代企业专业分工以及委托--代理结构的存在,在激励相容约束机制下,经理人和所有者的最优行动难以导致产权效率的最优化,目前对国企经理人的激励不足将导致国企产权效率的降低.在激励程度一定的情况下,所有者选择风险中立型的经理人较之选择风险规避型的经理人更能够使产权效率达到优化状态.应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筛选、聘用经理人,完善国有企业经理人激励机制,提高经理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优化国有企业产权效率.  相似文献   

15.
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联合提出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新思路。加强政府对国企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工效挂钩的管理办法。一是规范工效挂钩的效益指标;二是纠正抬高挂钩浮动比例的做法;三是体现工资能升能降的原则;四是扩大挂钩工资的范围,逐步实行企业全部人工成本费用与经济效益挂钩。将计税工资与工效挂钩结合起来,逐步完善并推广计税工资管理办法,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区分成本会计和计税成本,规范企业税前成本列支项目和标准,把企业工资收入纳入计税工资的调整范围。实行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年薪由基本年薪和风险收入…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深沪A股市场2003~2017年国企混改非平衡面板样本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政府补助与国企创新,以及国企混改对政府补助创新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政府补助能够促进国企创新,国企混改显著增强政府补助的创新效应。政府质量越高则政府补助的创新效应越好,国企混改对政府补助创新效应的提升作用越强。通过对《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中"突出主业"的政策趋向的效果检验,结果表明,政府补助显著增加企业主业研发投入,国企混改不仅能够促进政府补助的主业研发投入,同时还可以抑制非主业研发投入。  相似文献   

17.
现在说国企老总几不像,恐怕没人会提出异议。因为国企老总既不是政府官员,又不是企业家,也不是真正的企业经营者。那国企老总是什么?社会上最流行的说法莫过于穷庙富方丈,可国企老总没人认可这一说法。如何给国企老总定位。这自然需要社会各界来予以探讨。我们不妨先来听听  相似文献   

18.
1996年1月至9月,国企利润总额比1995年同期下降了75.8%,原因何在? 一、工业效益向农业转移。1980年以来,山东省工业企业净向农业转移效益140多亿元,年均近10亿元。 二、企业从成本中提取、用于技术改造的折旧费比例提高。1990年全国提取折旧不足500亿元,1995年则超过1600亿元。 三、效益向社会保障体系、职工分配转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国企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分析,阐述了国企经营者权责不明、权利与义务不对称,企业产权不明晰等问题,说明产权不清是国企上市公司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改进国企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持股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沪深两市1002家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所作的回归结果表明,内部人持股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在公司有效治理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且二者在形式上表现出倒U型的曲线关系,并在内部人持股比例为42.36%时达到最优。倒U型的曲线关系的存在,表明内部人持股作为一种激励制度,仅在一定范围内有效,超出该范围,反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同时42.36%的最优持股比例说明,为了激发管理层的积极性,股东须为此付出过高的代价。另外,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持股制度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加以完善。最后,本文对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