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我国200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引入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两个中介变量,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结果显示,总体上我国OFDI未显现出积极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而呈弱负效应,但通过以下两条路径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一定正向效应,即“OFDI→国内研发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和“OFDI→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分区域看,东部地区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直接效应为负值,中部地区的正向直接效应最为显著,西部地区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直接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OFDI通过国内研发投入产生的间接效应,仅在西部地区较为显著;OFDI通过促进国内研发投入再带动人力资本产生的间接效应,在东中部为正、西部为负。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以2003-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3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本文的实证结果发现,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东道国研发(R&D)支出、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制度环境是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正相关因素。同时,本文以技术差距作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差距存在单一门槛值,当中国与东道国之间技术差距较大时,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产生了正向影响;当技术差距缩小后,正相关关系仍然存在,但影响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狄振鹏 《技术经济》2020,39(4):11-16
通过梳理以往文献并采集我国2008—2017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创新模式的异质性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全国整体还是从分地区来看,OFDI均存在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国内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大于OFDI,且其仅对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有显著影响,对中西部地区影响不大;OFDI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模仿创新,说明OFDI的自主创新外溢效果更强;另外,研究还发现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力量相对薄弱,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高端科研人员数量不足,严重制约了直接对外投资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和22个东道国面板数据,基于国际R&D溢出模型和包含金融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探讨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金融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一是中国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存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且与金融发展水平、国内R&D活动和经济开放度对TFP均呈现显著正向效应,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二是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东部地区溢出效应显著正相关,中部地区显著负相关,而西部地区溢出效应不明显;三是中国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对TFP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虽表现出正相关性,但不显著;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金融发展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高于中部地区,地方经济增长水平与金融发展并不呈现显著相关性。如何充分利用OFDI与金融发展来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技术进步是促进碳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OFDI逆向技术溢出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文章以中国2005-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究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碳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OFDI逆向技术溢出值每增加10%会导致碳生产率提高0.37%;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碳生产率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影响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OFDI逆向技术溢出值每增加10%将使东、中、西部碳生产率分别增加0.87%、0.26%和0.53%。最后,文章结合"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提出加大对技术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促进OFDI行业优化的建议,以充分发挥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碳生产率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营改增"改革的准自然实验,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切入点,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营改增"政策对制造业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营改增"政策提升了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税改前增值税税负越重,政策效应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幅度越大。异质性检验表明,"营改增"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溢出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以及小规模企业中更显著。中介机制分析发现,"营改增"政策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增强规模效应、提升劳动产出效率以及促进研发投入这四条路径来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且非国有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以及小规模企业在上述路径中受益程度更显著。研究结论为减税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经验证据,对政府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2010年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我们首先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计算中国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然后用面板数据的双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人力资本及溢出效应对TFP增长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均对TFP增长率产生了正向影响。接下来我们用两种方法对前述结论进行了可信性检验,一种检验方法是仍然用随机前沿方法估计各省份TFP,然后用系统广义矩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另一种检验方法是用索罗余值法对各省TFP进行估计后再分别用系统广义矩和双固定效应模型分别进行参数估计。检验结果再次表明人力资本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均对TFP增长率产生了正向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加强,地理溢出效应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中国1998—2008年25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及其地理溢出效应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研发资本、人力资本与公共基础设施资本投入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的影响。人力资本的地理溢出效应不显著,公共基础施设资本投入的地理溢出效应为负。研发资本及其地理溢出效应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影响,地理溢出效应大于研发资本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距离衰减的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Benhabib-Spiegel模型探讨人力资本空间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取决于考察省区人力资本水平、邻近省区人力资本水平,以及考虑地理距离的考察省区技术追赶效应;人力资本平均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邻近省区人力资本对考察地区TFP增长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各省区若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空间溢出效应,就必须选择均衡适度的人力资本配置结构。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产品多样化模型,推演出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动力模型。采用2000—2013年中国242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结合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考察了TFP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城市TFP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城市TFP增长主要受到本市与临近城市的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的双重作用;城市的研发投入对自身TFP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但对周边地区TFP增长的影响不明显;相邻城市的人力资本对TFP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地人力资本对TFP增长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交互模型探讨OFDI对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构建门槛模型考察区域吸收能力如何影响OFDI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看,OFDI显著提升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二者之间关系;从分样本看,OFDI显著提升了东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运用面板门槛检验环境规制、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在OFDI对GTFP影响中的非线性门槛效应,检验显示环境规制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均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跨国并购等外商直接投资(FDI)对跨国知识溢出的正向及逆向效应的分析,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正向溢出主要通过行业内的水平溢出(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劳动力市场)和行业间的垂直溢出(后向溢出和前向溢出)两种途径来实现,其中垂直溢出的效应较大.与绿地投资相比,跨国并购的知识溢出对于东道国本地的创新和增长效应更大一些、更快一些,而逆向知识溢出主要是通过母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的知识溢出来实现.通过对1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模型分析,本文验证了OFDI逆向知识溢出效应的存在,同时发现跨国并购的逆向溢出效应没有绿地投资的逆向溢出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3.
统筹财政可持续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客观上要求明确财政补贴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本文构建溢出-吸收模型,从要素配置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等维度,剖析财政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溢出效应的理论机制及路径,进而构建企业层面空间权重矩阵,利用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测度。结果表明:财政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与考虑内生性后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一致。进一步提出溢出企业财政补贴核算方法,并结合变量重构和多重中介效应理论思想,构建溢出效应形成机制检验框架,基于该框架的实证检验支持财政补贴通过要素配置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溢出效应这一论断。本文拓展了财政补贴的相关研究,并为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一国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国内研发资本和国际知识溢出.利用G20国家1996~201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知识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研究表明,国内R&D投入是推动地区生产率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人力资本与生产率增长显著正相关,但对国际知识溢出的吸收效应不容乐观;贸易机制的知识溢出有助于生产率的增长,但FDI机制的知识溢出效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鉴于2000—2016年省级R&D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以及区域异质性特征,采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杜宾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地区R&D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从空间相关性来看,R&D资本和中级人力资本对本省市和相邻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说明两者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强于空间竞争效应;高级人力资本对本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相邻省市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即其引致的空间竞争效应显著强于空间溢出效应。从区域异质性来看,R&D资本和高级人力资本分别对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中级人力资本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均对技术进步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从不同类型国家的视角出发,将中国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母国技术创新,从机理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中国企业通过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使创新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而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然后通过建立门槛回归模型,检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因素是否存在门槛效应.结果 表明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人力资本、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水平已经越过了门槛值,能够满足吸收能力的要求.但是全国仍有一半地区的研发强度没有达到门槛值,抑制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促进技术创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我国高技术产品六大进口来源地区(东盟、台湾、韩国、日本、欧盟和美国)的数据,在改造和扩展的CH模型基础上,对1999—2012年间高技术产品进口溢出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国内研发投入和高技术产品进口溢出的综合作用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单纯的高技术产品进口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单纯的国内研发投入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使用我国30个省份2010—2014年的面板数据基于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受国内自主研发及国际技术溢出两方面影响.在国内自主研发过程中,研发资金投入、IFDI技术溢出以及环境规制对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国际技术溢出过程中,OFDI逆向技术溢出、 贸易溢出渠道对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存在负向影响,但是贸易溢出影响并不显著.本文发现,当OFDI逆向技术溢出水平高于一定门槛值时,研发资金投入对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会显著增加.因此,遵循"十三五"期间"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整合协调资源、 环境和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各省份不仅要合理增加自主研发资金投入,更要均衡考虑对外直接投资数量,以实现我国技术创新的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我国2004-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双门限模型实证分析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区域技术差距的"双门限"效应。研究表明:OFDI逆向技术溢出在我国存在显著的技术差距双门限效应。在低技术差距地区,"退后优势假设"效应更为显著,OFDI溢出效应的充分发挥需要更大的赶超空间;在中等技术差距地区,由于OFDI溢出效应有缩小该区域技术差距的趋势,该地区仍体现了微弱的"退后优势假设",并且应该注重从吸收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在高技术差距地区,"技术积累假设"效应更明显,需提高技术水平才能充分吸收OFDI技术溢出。同时综合三个区域来看,OFDI逆向溢出的边际效应随技术水平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中等技术差距地区溢出效应最显著。  相似文献   

20.
基于Coe-Helpman模型,测算以人力资本素质为门槛值时各渠道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渠道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和区域差异;随着门槛值逐渐提高,国际研发投入、进口贸易研发资本对绿色技术创新始终呈现正向溢出效应,跨国技术转移、FDI研发资本渠道由负效应转为正效应,OFDI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渠道始终为负效应;各渠道技术溢出的强正相关发展区段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