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区域双创政策对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依据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影响因素,将区域双创政策分为供给推动型政策、环境影响型政策和需求牵引型政策,并分析了3类政策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作用过程;构建了区域双创政策对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黑龙江省实际数据为例,对3类双创政策影响因素进行仿真,进一步对区域双创政策实施展开分析。研究结果可为其它地区双创政策实施与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创业测度与实证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现有研究在理论完善、实践导向和政策优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随着“双创”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大量政策推动下中国创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问题和新规律,需要系统测度和实证予以解答。本文结合创业调查发现的现实问题,提出了8个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从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为学术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方向和借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体系的完善,基于中国实践推动创业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企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落实的重要载体。在对国家及地方一系列“双创”政策文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筛选与企业创新创业密切联系的8个主要政策工具,通过278家企业有效调查问卷及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三权”改革、发展科技服务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政策工具效果显著,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各类“双创”孵化平台和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等政策工具效果不明显,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与企业创新创业呈现负相关关系。分析了引致不同“双创”政策工具效果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创业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我们通过研究残疾人创业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运用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当前创业残疾人数量进行了度量,梳理了当前扶持残疾人创业的政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调整残疾人结构、提高残疾人能力、完善残疾人创业政策体系、改善创业服务、营造创业支持氛围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双创”国家战略鼓励不同类型的创业者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实现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作为将自有创新成果商业化的创业群体,技术型创业者不仅具备一般创业者特征,还拥有显著的创造力特征。已有研究表明,创业者的技术特征对企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但缺少技术型创业者的创造力水平对创业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探讨。鉴于此,以202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为样本,研究技术型创业者创造力特征对创业企业绩效的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型创业者创造力水平与创业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在中型企业中,技术型创业者创造力水平对创业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在大型企业和小微企业中,技术型创业者创造力水平对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则不显著或较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中国1994—2012年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创业制度环境下创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创业有利于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及司法体系的建设强化了创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腐败和政府规模的扩大降低了创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本文的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创业及制度环境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合作金融是山东省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农村金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存在合作制定位不明确,产权制度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再加上农村金融需求的局限性,山东省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增长。本文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现状和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制约表现,然后提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探讨套利型创业和创新型创业对经济增长效应机理差别的基础上,运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结合2002-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市场化进程中创业类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阶段性差异。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协同效应的情况下套利型创业尤其是技术套利型创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创新型创业的影响则不显著。但在市场化协同作用下,创新型创业经济增长效应的显著性和影响系数均大幅提高,套利型创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则显著下降。同时,门限回归检验发现,创业类型与市场化协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阶段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将告别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进一步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学生创业是促进创新、带动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创业相关政策不到位、创业资金短缺、创业项目缺乏科学论证、创业经验不足、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因此,应通过完善创业政策、加大创业资金支持、打造创业孵化平台、营造积极的校园创业文化、做好学生创业教育等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创业。  相似文献   

10.
周霞  林丽红 《时代经贸》2013,(18):117-117
低碳经济以“新能源、低排放、可持续发展”为显著特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本文首先研究财税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其次分析我国现阶段实施有关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如何完善财税补贴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休闲农业是实现我国乡村内生发展和乡村振兴有效手段。利用2007—2016年全国1382个县的县级面板数据,以2010年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研究对象,设定示范县评定为外部政策冲击点,使用PSM-DID方法对示范县经济效应进行评价,分析政策影响的动态效应和边际效益,检验模型的稳健性,阐明了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休闲农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显著,设立示范县时间越长,经济贡献越来越大。②休闲农业示范县边际效益递减,后期进入的示范县经济贡献逐渐减弱,越来越趋向于规模带动效益的增长。③休闲农业主要通过财政手段作用于地区经济,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12.
开发区的高速增长到底是源自寻求“政策租”所导致的短期“虚假繁荣”,还是通过集聚效应推动企业迅速成长而形成的长期表现?回答好这一问题,对于开发区政策的效果评价和进一步完善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研究对此却语焉不详。文章在识别开发区企业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开发区对企业进入、退出和成长的作用,以及开发区增长效应的可持续性,揭示了开发区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研究发现:(1)开发区会吸引高效率企业进入,并降低开发区内企业的退出风险,从而使得开发区内净进入企业数目显著增加,这意味着开发区政策是吸引企业入驻并加强集聚经济的重要因素;(2)开发区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就业增长、生产率增长和销售增长,这表明开发区政策和集聚经济的增长效应十分明显;(3)企业“入驻”开发区初期,“政策租”带来了短期的快速增长,而开发区内自我加强的集聚经济对企业成长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开发区的增长效应具有可持续性。文章肯定了开发区实践对企业动态成长的长期积极影响,这不仅为开发区政策绩效的评估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而且也为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完全脱离金本位的纸币体制下,货币不仅影响到通货膨胀,还会影响到汇率进而影响国际贸易。从货币均衡角度,分析经济危机发生后,利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对一国产业结构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来说明货币均衡的重要性,分析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为宏观经济调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洪银兴 《当代经济研究》2012,(10):28-32,94,92
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下行的双重压力,两者都会在实体经济上反映出来。针对通货膨胀应该高度关注并采取适度的宏观调控政策,但不能反应过度。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到经济增长下行问题。宏观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均衡,合适的宏观政策应该是在保持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到均衡,选择一个合适的均衡点。我国近期根据宏观经济的走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将会释放出数量较大的流动性,而这些流动性应该重点流向实体经济。有效的宏观调控必须是以市场化改革所形成的经济体制为基础的。不能因为宏观调控而放慢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尤其要支持实体经济领域民营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With the enorm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we re-implement the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not only to response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but also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y to resolve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transform China’s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keep stability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the economy. So the goal of fiscal policy should weigh easing the economic crisis against long-term st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past experiences of fiscal policy practices in China indicate that the traditional simple counter-cyclical fiscal policy may be able to pull the economy out of recession, but it has little effect on automatic recovery of the economy. Therefore, the fiscal policies need to hang on the entire reform process and the whole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This paper firstly reveals the root of “double imbalances”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then analyzes the paradox between such constraints, and discusses the space of positive fiscal policy.  相似文献   

16.
The growth of the public sector in the post-war period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development for economic growth is a strongly disputed subject of economic theory and policy.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state activities in the case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re presented. The structure of public expenditures as well as the tax structure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nd possible impacts on real economic growth are analysed.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some kinds of public expenditures (or taxes) and the growth rate of real GNP should not be taken in proof of the growth-retarding effects which might ensue from increasing state activities. It seems to be more likely that state activities have induced shifts of resources from the formal into the informal economy. Politicians should be aware that some measures of economic policy conventionally proposed will strengthen the movement into the informal economy, thus intensify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within the public budgets as well as i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廓清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动态调控宏观经济的机理,揭示了两者协调影响经济的“黑箱”机制及其在经济不同阶段的搭配方式;运用中国2004—2019年的经济季度数据,构建TVP SV VAR模型探究两类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共同把控流动性“闸门”实现互动协调;财政政策搭配货币政策具有时变性,在整体上“同向发力”推动经济发展;两类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并非始终如理论一致,在结构层面仍有优化靶向性操作的余地。  相似文献   

18.
现有文献表明,大多数学者认为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属于要素投入驱动型增长.不可能持续。对此,本文在以前结构转换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通常使用的索洛增长因素核算方程中隐含的效率提高类型与实际不符,由此可导致严重低估实际的综合效率提高;而由Klenowand Rodriguez—Clare(1997)发展的核算方法才是封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解的正确方法。然後对以此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解测算的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据此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第一、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效率提高型快速增长,综合效率提高作出了主要贡献,要素投入也有一定的贡献,但比重较小;第二、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不同于改革前,後者的特征被再次证明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第三、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综合效率提高,主要来源于二元结构转换效应和经济体制转轨效应,教育和科研开发的贡献属于成长中的因素。所以,也不同于发达市场经济的常规增长方式。这些就是中国式综合效率提高驱动型经济增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安徽省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这与其实施的相关经济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根据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来探讨安徽省经济增长与其贸易发展的相关性,并且利用相关的模型分析产业内贸易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而提出促进安徽省贸易、经济更加健康合理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基于增长模型的角度对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所得到的结论都较为悲观。近年来,经济学者开始考虑通过政府管制、技术进步和能源替代来纠正污染问题和资源过度消费带来的经济扭曲。本文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从三个方面(不同环境管制工具的政策效果及其对经济体和能源系统的影响,能源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能源替代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对国内外涉及能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