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企业吸收能力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评价和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我国国际化企业的跨文化环境,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出发,分析在跨文化环境中对企业认知、转化、整合与应用外部知识过程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构建了我国跨文化企业吸收能力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跨国并购是现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模式。随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事件的迅速增长,从制度距离层面对跨国并购整合效果与并购绩效的研究成为热点。然而,不同学者对制度距离影响跨国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不同结论,其作用机制与效果仍待进一步探究。以中国上市公司成功实施的60起跨国并购案例为研究样本,以样本企业并购事件发生前后两年总资产收益率变化为因变量,通过剖析制度距离不同层面及并购母公司国际经验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明确了制度距离不同维度影响跨国并购绩效的路径与机制。  相似文献   

3.
跨国并购是现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模式。随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事件的迅速增长,从制度距离层面对跨国并购整合效果与并购绩效的研究成为热点。然而,不同学者对制度距离影响跨国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不同结论,其作用机制与效果仍待进一步探究。以中国上市公司成功实施的60起跨国并购案例为研究样本,以样本企业并购事件发生前后两年总资产收益率变化为因变量,通过剖析制度距离不同层面及并购母公司国际经验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明确了制度距离不同维度影响跨国并购绩效的路径与机制。  相似文献   

4.
金蓉 《经济师》2008,(2):19-21
在企业并购整合过程中,如何实行过程控制,使得企业顺利迭到并购初衷,完成并购整合是企业治理中的难点。为了实现并购目标,在整合的不同阶段,企业必须采用有效的、分重点的评价体系来判断企业整合进程中的价值变化情况。文章从整合评价的角度出发,对并购各阶段的整合重点进行分析,据此提出了一个动态的PMI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谈评价指标体系时联想并购IBM PC业务进行了阶段性评价。  相似文献   

5.
在科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组织学习理论,认为培育一定程度的吸收能力,并将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整合,有助于组织知识与技术转移绩效的提升。本文以珠三角地区102家高科技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知识与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有显著的直接正相关关系,吸收能力与知识整合对技术转移绩效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企业若能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将外部技术转化为企业组织自身的知识(技术),将能更好地提升技术转移绩效。  相似文献   

6.
以2013—2017年中国高端制造业发生的技术并购事件为对象,展开技术并购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间关联关系、技术吸收能力和目标企业绝对知识规模对技术并购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并购双方相对知识规模和上市时长对技术并购企业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企业间关联关系、技术吸收能力会弱化并购双方相对知识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基于此,建议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可以通过技术并购开展创新活动;在并购中,并购企业要根据自身技术吸收能力选择绝对知识规模合适的目标企业;继续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增强并购后的技术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赵剑波 《技术经济》2023,42(8):64-75
跨国技术并购中的知识转移能够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但作为并购方的中国企业在技术上并没有并购对象先进,这就导致并购企业不能有效地管理知识转移过程。为明确在跨国技术并购中知识转移促进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并解释知识一致性、战略互补性、组织匹配性等因素对于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机制,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海尔集团并购FPA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技术创新机理。结果表明,跨国技术并购过程中知识一致性、资源互补性、组织匹配性等因素,有助于并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并最终提升了并购企业的创新绩效。知识一致性、战略互补性和组织匹配性增强了知识转移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从知识转移研究的角度看,知识一致性能够提升吸收能力,并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从并购研究的视角看,战略互补性、组织匹配性则为知识转移提供了保障机制。最后,本文提出我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战略获取关键技术的过程中,应该评估与并购对象的知识一致性、战略互补性和组织匹配性,能够提升并购企业的吸收能力,增强并购双方的跨组织创新网络与联系,使得知识转移更加容易在并购企业双方之间发生,最终提升并购企业的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8.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寻求型并购呈现风起云涌之势,然而,现有的文献并未对这些后发企业如何获取这些战略资产进行细致的研究,尤其缺乏对逆向知识转移机制的研究。本文聚焦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逆向知识转移问题,结合中国企业的后发特征,提出了由吸收能力、人员互动、文化整合和子公司角色四个要素为自变量,被转移知识的特征为调节变量,被并购企业的规模、并购后经过的时间和国家文化距离为控制变量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逆向知识转移作用机制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吸收能力、人员互动、子公司角色三个变量对逆向知识转移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文化整合变量在整体上作用不显著,但在考虑被转移知识的特征对吸收能力和人员互动变量的交互影响的情况下,其对逆向知识转移具有比较显著的正的影响。被转移知识的特征对于吸收能力对逆向知识转移的影响和人员互动对逆向知识转移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说明被转移知识的隐性特征越强,越需要重视吸收能力和人员互动的作用。本文的研究拓展了人们对于后发企业逆向知识转移机制的认识,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已成为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主要来源和趋势。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一拖并购法国Mc Cormick工厂技术整合过程进行纵向深度分析,探讨海外并购技术整合路径。通过对并购决策阶段技术甄选、并购实施阶段技术转移和并购整合阶段技术重构进行分析发现,并购方通过技术整合路径实现目标方技术能力获取、转移、整合和内化,最终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相关研究结论丰富了现阶段关于技术整合的理论研究,打开了海外并购和技术跨越过程“黑箱”,同时为我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已成为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主要来源和趋势。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一拖并购法国Mc Cormick工厂技术整合过程进行纵向深度分析,探讨海外并购技术整合路径。通过对并购决策阶段技术甄选、并购实施阶段技术转移和并购整合阶段技术重构进行分析发现,并购方通过技术整合路径实现目标方技术能力获取、转移、整合和内化,最终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相关研究结论丰富了现阶段关于技术整合的理论研究,打开了海外并购和技术跨越过程"黑箱",同时为我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尹剑峰  叶广宇 《技术经济》2020,39(10):99-1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企业界开始掀起了一股国际化经营的热潮。由此,作为企业国际化经营首要环节的国际机会识别开始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国际知识吸收能力的视角研究了管理者先前知识对国际机会识别的作用机制问题。基于265份国际化企业管理者的调查问卷,本文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变量间的关系假设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先前知识对国际机会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国际知识吸收能力在先前知识与国际机会识别关系中起重要中介作用;(3)环境动态性在国际知识吸收能力与国际机会识别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组织惰性、吸收能力、市场知识转移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层次回归法,通过SPSS19.0和AMOS17.0两种统计分析软件,对165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惰性对吸收能力及其维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吸收能力及其各维度在组织惰性与市场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促进战略联盟企业间的市场知识转移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组织学习理论,具备较强吸收能力的企业能够充分学习与吸收目标公司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同时,企业财务能力显著影响并购后的创新活动。基于上述理论,针对并购行为与创新活动的关系,以2011-2015年163起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采用倾向得分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并购行为会显著降低并购方随后1年的创新投入,并购完成后第2年的创新效率出现明显下降;知识储备规模越大的并购者,创新投入减少越多,创新效率越高;知识集中度通过作用于知识储备规模与并购效应关系,间接正向影响创新效率。另外,并购者负债水平越高,创新投入减少越多,高负债增长率将导致创新投入增加,两者均会显著降低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Skills are widely recognised as central to absorptive capacity, that is, firms’ ability to identify and make effective use of knowledge, ideas and technologies that are generated elsewhere. But identification of the specific levels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that contribute mos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bsorptive capacity is often hampered by the use of skill measures as proxies for absorptive capacity itself. Drawing on a cross-country industry-level dataset, we retain separate measures of key component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namely, skills, R&D investments and openness to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We then estimate a system of structural equation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xtent to which different levels of skill contribute to innovative output (measured by growth in patenting) and subsequently to growth in productivity. We find important roles for both high-level skills and upper intermediate (technician-level) skills in converting the knowledge sourcing opportunities provided by openness into innovative output. In final stages of production (making use of innovative output),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ountries near to the technological frontier is enhanced not just by high-level and upper intermediate skills but also by the skills of the workforce as a whole.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knowledge sharing, which are innovation-specific antecedents of innovative behaviour. By differentiating the two sub-dimension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potential and realised absorptive capacity, previous contradictory finding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knowledge sharing are reconciled. To verify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the survey responses from 138 R&D employees of a multinational electronics company are analysed throug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sub-dimension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directly influence innovative behaviour. However, knowledge sharing’s effect on innovative behaviour is indirect through realised absorptive capacity. The research findings imply employees’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them should be nurtured simultaneously to facilitate innovative behaviour.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employees with many opportunities to be exposed to external knowledge, internal communications among employees and exploratory trials exploiting external knowledge along with internal knowledge should be encouraged.  相似文献   

16.
影响企业选择外部资源实施研发创新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技术溢出、技术对企业的重要程度、技术吸收能力、技术的生命周期4个维度,对高科技企业关于外部资源研发以及内部独立研发两种研发渠道的选择展开分析。对于溢出程度较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构成威胁、吸收能力较高的技术,企业倾向于采用外部研发机制;反之,企业倾向于采用内部研发机制。外部研发适用于技术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但是各阶段企业外部研发的内容不同。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的文本数据,使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APCE绘制了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等知识图谱,发现国际持续创新研究主题包括企业资源(动态能力、知识以及吸收能力)对持续创新的影响、持续改进、可持续创新3个方面。中国是国际持续创新研究的重要力量,向刚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先后研究了持续创新的内涵和特征、评价以及动力机制、风险管理等问题。中国持续创新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当前处于扩散阶段,但对于企业资源与持续创新的关系、持续创新风险等议题的探讨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