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吸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行业技术环境和企业双元创新倾向,提出跨界技术并购企业创新绩效实现机制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使用fsQCA对107个上市公司跨界技术并购案例进行构型研究。结果发现,在高创新绩效构型中,主并企业创新倾向与吸收能力不同维度间存在差异化匹配关系;企业潜在吸收能力与现实吸收能力间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技术基础广度和吸收转化投入强度对于创新绩效提高相对重要;丰富的外部技术资源更有助于创新绩效提升。研究结论拓展了吸收能力理论,丰富了跨界技术并购领域实证证据,可为不同特征企业制定跨界技术并购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往研究着重探讨重叠/非重叠知识在技术并购中的创新效应,然而在测度知识重叠时仅关注到数量属性而忽略了质量评估。因此,构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2008-2018年专利授权数据,分析217家中国机械制造企业352次国内技术并购案例,探索知识库中重叠、非重叠知识数量和质量属性对并购后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质量重叠知识对并购后的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而高质量非重叠知识则有负向影响。同时,探讨知识数量对并购后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强调了知识重叠对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性,对企业技术并购实践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赵剑波 《技术经济》2023,42(8):64-75
跨国技术并购中的知识转移能够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但作为并购方的中国企业在技术上并没有并购对象先进,这就导致并购企业不能有效地管理知识转移过程。为明确在跨国技术并购中知识转移促进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并解释知识一致性、战略互补性、组织匹配性等因素对于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机制,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海尔集团并购FPA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技术创新机理。结果表明,跨国技术并购过程中知识一致性、资源互补性、组织匹配性等因素,有助于并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并最终提升了并购企业的创新绩效。知识一致性、战略互补性和组织匹配性增强了知识转移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从知识转移研究的角度看,知识一致性能够提升吸收能力,并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从并购研究的视角看,战略互补性、组织匹配性则为知识转移提供了保障机制。最后,本文提出我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战略获取关键技术的过程中,应该评估与并购对象的知识一致性、战略互补性和组织匹配性,能够提升并购企业的吸收能力,增强并购双方的跨组织创新网络与联系,使得知识转移更加容易在并购企业双方之间发生,最终提升并购企业的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维邻近理论,探索技术并购对企业模糊前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并购双方地理距离与收购方生产链位置的调节作用。利用2009—2019年国有企业并购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并购双方技术相似性对企业模糊前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技术互补性对企业模糊前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购双方地理距离、收购方所处生产链位置正向调节技术相似性与企业模糊前端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技术互补性与企业模糊前端创新绩效的关系。采用工具变量法、替换样本研究区间和GMM估计法进行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发现,上述结论依然成立。结论有助于深化对国有企业技术并购与模糊前端创新关系的认识,从而为企业通过技术并购实现模糊前端创新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5.
合理利用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和价值链溢出效应,有助于区域创新发展与创新效率提升,而对区域创新溢出效应的利用程度则受其吸收能力影响。将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创新阶段和产品创新阶段,利用Network 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计算全国内地30个省域两阶段创新效率,将吸收能力引入空间溢出效应和价值链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中,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空间溢出效应在部分年份显著,省域间没有形成稳定的空间关联关系;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时,提升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均有促进作用;价值链溢出效应不显著或者存在负向影响,创新过程两阶段相对独立,此时提高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提高没有显著作用,甚至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夏芸  叶秋彤  王珊珊 《技术经济》2020,39(8):10-20,34
摘要:本文选取2011年至2017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海外技术并购动机-海外技术并购行为-海外技术并购绩效”为研究框架,运用PSM-DID模型探究海外技术并购、技术知识相似与创新绩效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① 收购方的创新能力对企业做出海外技术并购决策有正向显著的影响。② 技术知识相似程度对企业做出海外技术并购决策有正向显著的影响。③ 海外技术并购对收购方的创新有正向显著的影响。④ 并购双方的技术知识相似程度越高,海外技术并购对收购方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大。本文对收购方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决策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与借鉴意义,有助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制定长远的发展决策,降低海外技术并购后技术整合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从知识基础观的视角出发,通过收集和整理2007-2013年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主并企业的面板数据,对技术并购模式与主并企业创新绩效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技术并购中,技术知识基础深度与主并企业并购后的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而技术知识基础宽度与创新绩效呈U型关系;非相关技术并购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相关技术并购对其没有显著影响。但引入知识深度和宽度这两个调节变量后发现,技术知识基础较宽的主并企业,开展相关技术并购时,其并购后的创新绩效会较差,而开展非相关技术并购时,其并购后的创新绩效较好;对于技术知识基础较深的主并企业,开展非相关技术并购,其并购后的创新绩效较差。  相似文献   

8.
基于知识转移视角,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两个维度,以浙江四地194家企业为调研对象,实证研究了产学研合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中的交互紧密度、关系稳定性和政策利用度对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合作稠密度对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交互紧密度、关系稳定性对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产学研合作和创新绩效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在产学研合作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以往研究着重探讨重叠/非重叠知识在技术并购中的创新效应,然而在测度知识重叠时仅关注到数量属性而忽略了质量评估。因此,构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2008-2018年专利授权数据,分析217家中国机械制造企业352次国内技术并购案例,探索知识库中重叠、非重叠知识数量和质量属性对并购后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质量重叠知识对并购后的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而高质量非重叠知识则有负向影响。同时,探讨知识数量对并购后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强调了知识重叠对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性,对企业技术并购实践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源泉与重要资源。研发团队沟通行为是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探究其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社会认同、知识共享等理论为基础,以知识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沟通行为与自主创新绩效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288份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研发团队合作性沟通对团队产品创新绩效和工艺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研发团队竞争性沟通和回避性沟通对团队产品创新绩效和工艺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知识吸收能力在研发团队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与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显著中介作用,但是在研发团队回避性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影响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为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自主创新绩效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路径,对企业提高知识共享与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企业在生产链中的位置差异决定技术创新模式差异,而技术并购作为主要外源性创新资源渠道,对于生产链上不同位置高技术企业的影响不同。从微观层面研究高技术制造企业生产链位置与技术并购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处于较高生产链位置的主并企业能够通过技术并购促进创新绩效提升,技术基础宽度在其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非跨界技术并购且主并企业位于东部地区的技术并购事件中,上述关系更加显著。结论可丰富企业生产链位置研究,为处于不同生产链位置的高技术企业通过技术并购提高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技术并购方式获取核心技术和知识能力。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2010-2016年技术并购数据,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讨并购双方知识相关性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并购情境下:知识相似性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存在倒U型关系;知识互补性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同样存在倒U型关系;而且二者存在协同作用,知识相似性水平提升能够放大知识互补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笔者利用珠三角制造业企业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重点考察吸收能力、知识溢出对本土供应商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溢出对供应商技术创新有明显促进作用;供应商的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和创新绩效有正向调节作用,即供应商的吸收能力不仅有利于其技术创新,而且强化知识溢出对其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隐性知识溢出在吸收能力的正向调节作用下,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更明显。此外,笔者对国内市场导向和出口导向型供应商进行了分组检验。  相似文献   

14.
培育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企业是集群中最活跃的行为主体,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溢出、集群企业吸收能力是产业集群创新的关键要素.首先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知识溢出、集群企业吸收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归纳本文的研究要素,明确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针对当前集群企业的现实,从吸收能力视角提出了知识溢出支撑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跨越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跨越进行了分析,知识溢出对集群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的大小受到集群企业本身吸收能力影响,即吸收能力增强了知识溢出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揭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稳定性,测度相关因素的影响强度与方向,对揭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规律,制定其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聚焦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稳定性及影响因素,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和Tob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存在一定波动性,且各细分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内部稳定性较差,产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整体稳定性不高;自主技术创新投入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对产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异质性,其中创新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对自主技术创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而新产品开发投入和企业规模对自主技术创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政策因素与市场因素分别具有显著和非显著负向影响,外源性创新因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强度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政府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支持模式、加强外源性创新与智力引进等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选择2009—2017年我国A股高科技产业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技术并购能否给收购公司带来技术创新效应,以及收购公司成长潜力水平对技术并购与技术创新效应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从两维度区分不同类型技术并购以检验其技术创新效应差异。结果发现:技术并购能够显著带来技术创新产出效应和技术创新促进效应;收购公司成长潜力越大,技术并购带来的技术创新效应越显著。此外,相对技术进入型并购,技术巩固型并购更能给收购公司带来显著技术创新效应,而国内技术并购与跨境技术并购带来的技术创新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根据组织学习理论,具备较强吸收能力的企业能够充分学习与吸收目标公司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同时,企业财务能力显著影响并购后的创新活动。基于上述理论,针对并购行为与创新活动的关系,以2011-2015年163起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采用倾向得分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并购行为会显著降低并购方随后1年的创新投入,并购完成后第2年的创新效率出现明显下降;知识储备规模越大的并购者,创新投入减少越多,创新效率越高;知识集中度通过作用于知识储备规模与并购效应关系,间接正向影响创新效率。另外,并购者负债水平越高,创新投入减少越多,高负债增长率将导致创新投入增加,两者均会显著降低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transfer activities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industrial firms. It is based on a recent nationwide survey covering 2334 Chinese industrial firms.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transfer on their innovative performance was analyzed for all the responded firms and similar analyses also addressed the issue from perspectives of general industrial firms versus high-tech firms, and large firms versus small and medium firms. Several critical type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ctivities were identified and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were discussed along with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could not be boosted substantially merely through the acquisition of key equipment and apparatus from abroad. The findings also suggested that Chinese firms should develop their technological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transformative capacity, and foster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mmunications among trading partners. Moreover, it would be crucial for Chinese firms to stress the nurturing of indigenous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so as to sustain thei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