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是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处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有效手段。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均衡,即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手段,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纵向不平衡和地区间的财政横向不平衡,以实现各地政府...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在协调纵向政府间发展方面起到了好的作用,但是现行的转移支付在横向政府间的发展竞争中也带来了一些坏处,导致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一、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一种财政制度,主要指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或下级政府)进行无偿的财政资金转移。作为协调各级政府及部门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手段,主要是从制度上控制并最终消除地方和部门的利益矛盾,妥善解决各级政府间的竞争,从  相似文献   

3.
论日本协调地区间经济关系的途径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为了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战后日本政府制定和实施了种类繁多且内容丰富、具体的地区开发政策。人口流动对协调地区间经济关系也发挥了重要影响。财政转移支付则有效地解决了地区间财政实力不均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升 《山东经济》2012,(3):107-113
不同类型的转移支付制度设计具有不同的功能:弥补纵向财政缺口;缩小区域间横向财政差距;纠正地区间效益外溢行为;确保国家最低公共服务标准的执行等。通过分析发现,现行转移支付体系承载着财政体制的重要功能,但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均等化绩效不明显等问题,亟待改革。借鉴国外经验,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纳入法制框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减少地方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度,调整转移支付结构,提高转移支付的均等化功能,实行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5.
李晓 《魅力中国》2009,(36):29-30
我国自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尤其是1995年实行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以来,在积极探索和深入推进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进展,形成了与我国分税分级财政体制基本适应的具有中国特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税制财政  相似文献   

6.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建立起来的。它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协调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在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它的制度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7.
薛玮 《开发研究》2007,(3):125-128
政府转移支付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政府转移支付资金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但是,转移支付的不规范也日益暴露出来,并引起了地方政府争先恐后套取转移支付资金的行为。本文从政府转移支付现状出发,阐述了目前政府转移支付仍不规范,并从现实和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不规范的政府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影响,提出了规范政府转移支付的政策建议。这对于完善我国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中指出.改革开放的主单任务和部署之一是财政通过实施财政政策,运用预算税收手段和预算内外的综合财力,并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建立起比较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着重调节收入分配结构和地区分配结构。而如何实施中央对地方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当务之急是建立起承上启下的省级转移支付制度,借鉴国外经验对于我们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是一种现实的选择。转移支付英文原意指“转移、转帐”。狭义的转移支付指上级政府的财政收入转作下级政府的收入以支付本级支出;广义的支…  相似文献   

9.
美、加、印、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瞥李玉兰,亦冬本文欲就美国、加拿大、印度和韩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一简要介绍,以期对我们有所借鉴。一、美国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实行联邦、州、地方三级预算体制,并采取较为彻底的分权“分税制”。美国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分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只是财政分权的结果.由于初始条件、体制弊端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在一开始就表现为一种不平等或非公平的竞争.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这种竞争的非公平性也在进一步强化,进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要避免这种非公平竞争,消除其不利影响,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深化改革.而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则是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李军杰 《山东经济》2004,20(5):20-23
各地经济开发区的优惠让利政策实际上是地方财政对域外投资企业的转移支付,其结果是短期内区域投资总额的地区间正和博弈。它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其中也蕴涵着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和经济波动的诱因。从制度建设角度看,地方政府开发区间竞争导致了大量的制度创新,但是经济政策的“双轨”也导致企业生存环境的迥异,不利于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作为制度改革的过渡期,这个期限不宜过长。目前,这些创新正在由开发区逐步向外推广,中央政府应及时推动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的过渡,从而加速中国改革开放的制度变迁进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和总结1994年以来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渐进性改革的主要做法,以及已经取得的成效;阐述和分析目前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进一步推进这项制度改革和建立规范、科学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解垩 《山东经济》2008,24(4):100-105
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应该是能够对公平和效率进行很好的权衡取舍的制度。本文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基于财政需要和财政努力的地方政府效率进行计算,并分析了转移支付模式与政府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央政府基于刺激地方政府效率考虑,强化地方财力差距的税收返还成为次优工具,税收返还的存在使转移支付的公平性受到影响。在政府间财政转移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我国的转移支付没能兼顾效率和公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地方财政制度是地方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近代地方财政制度在经历了明治初期具有过渡特点的民费财政、初步统一的地方税财政和1884年前后的进一步改革后,于1888年市制町村制和1890年府县制郡制颁布后正式形成。其特点表现为:在财源分配上国税优于地方税;在支出上国政委任事务费占主要地位;在运营上实现了议会的参与。我国学者目前对日本近代的地方财政问题还很少研究,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日本近代的地方自治制度,乃至战后的地方自治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财力性转移支付是我国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平衡各地区间财力差距,促使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本文主要对这种转移支付方式的内容、结构、数量规模进行描述。财力性转移支付在平衡地区间财力上作用明显。但是由于财力性转移支付在全部转移支付中所占比重仍然很低,因此还难以解决地区间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因此,建议要持续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清理、归并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包括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及原体制补助三种方式(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返还及原体制补助不应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一种方式)。财力性转移支付是一种对地方政府的财力性补助,主要目的是平衡各地区间财力差距,使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本文主要对这种转移支付方式进行实证的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兼论对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的启示吴昊战后,日本实行了地方自治制度。与战前相比,这不仅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职能,也相应地扩大了其财权。目前日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确立的。日本中央财政由中央政府管理,地方财政...  相似文献   

18.
解决地方债务首先应整理地方税与转移支付捆绑的问题日本的地方交付税制度成立于1954年,它是在夏普税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转移支付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总额确定及分配方法、方式上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现今已演变成为技术性、科学性相当强的体系。日本的地方交付税是不指定用途的一般补助金,它的实质是一种税收分享制度。作为一种均等化转移支付,由中央直接向两级地方政府分配。它包括普通交付税(占94%)和特别交付税(占6%)。前者主  相似文献   

19.
张恒龙  秦鹏亮 《改革》2012,(9):53-63
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应当在实现地区财力均等化的同时,兼顾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目标。但从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均等化效果和财政激励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而且对转移支付公式的设计并未实现均等与激励目标的兼顾。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与地方财政激励目标纳入转移支付公式,从而设计出一套能够兼顾均等与激励目标的转移支付制度,并以2009年、2010年的实际财政数据进行了数据模拟检验,证明转移支付公式的实际可操作性。应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财政激励配套措施等方面对转移支付的"因素法"公式进行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20.
学术动态     
《中国发展评论》2005,7(1):81-82
2005年1月16~21日,谢伏瞻副主任前往日本参加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与日本财务省综合政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地方财政研究”报告会。报告会围绕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问题进行了研讨,中心的研究人员对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体制、政策、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