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在财政监督中实行政务公开的必要性 财政监督是政府的财政管理部门以及专门的职能机构,对财政收支活动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依法实施的监控、检查、稽核、督促和反映的活动。政务公开恳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主动或者依法申请将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的其他事项予以公开的行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政务公开的涵义和理论基础   政务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形式,依法将有关行政事务的事项以及获取和制作的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特定的组织或个人公开,使其参与讨论和决定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行政权实行监督的原则或制度.政府是否应当向公民公开政府信息,不是由政府的权力决定的,而是由人民的权力决定的.人民主权和知情权理论奠定了公民获得政府信息权利的合理性,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作为主权者的人民在任何时候都有权监督政府的行为,同时也有权参与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以防止行政权力的不当或违法运作.……  相似文献   

3.
论财政公开     
一、财政公开的基本内容 当前,学术界对行政公开原则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行政公开原则的内涵是指“行政主体的对外职务行为,除法律明文禁止者外,一律公开”;也有的学者认为“除法律禁止的情况以外,一切与国家行政管理有关的活动一律对社会公开。”还有的学者将行政公开原则内涵仅仅局限于情报公开制与告知说明理由制度。  相似文献   

4.
孔明 《金卡工程》2009,13(5):183-183
行政信息公开有利于形成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促进社会和谐、制约权力、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手段。完善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必须扩大公开的内容、范围、渠道,明确程序,普及信息公开知识,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构建协调一致的信息公开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和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5.
与西方宪政民主问责不同,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行政问责机制,其问责主体系统应权责一致、职责明晰,以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长期以来,我国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国家行政系统,行政型的审计体制赋予了国家审计行政问责的天然含义。随着社会对政府责任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经济责任审计效果的日益凸显,国家审计全面服务于行政问责成为必然。审计作为专业型调查和评价机关,应成为行政问责机制中的"信息系统",对行政机关及其官员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价,最终目标服务于国家价值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一、财政政务公开的含义政务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主动或者依申请将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的其他事项予以公开,它至少包含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7.
谢之杰 《金卡工程》2009,13(9):160-161
始于2003年非典期间的问责风暴使"行政问责制"的研究成为热点.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尚处在初始阶段,存在着问责信息缺失;权责不清;制度建构不完善等问题,造成行政问责不畅、不力等后果.本文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视角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必须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基础,信息公开和行政问责制两者互动,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的信息公开模式,完善信息公开的救济制度,推动行政问责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倪德海 《金卡工程》2010,14(4):89-89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如何平衡信息公开利益获取人与相关第三人拥有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权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与普通的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要求公开信息目的相反,反行政信息公开诉讼是为了阻止行政机关公开与其利益相关的政府信息。现行的理论和实践对反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起诉条件、审查标准和判决方式等问题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9.
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是专为政务公开工作打造的一个网络平台,它是政府与群众相互沟通的纽带,也是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工具。随着电子政务的普遍推广,政务门户网站在政务公开制度上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今年五月一日正式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主动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博览》2007,(3):38-39
重视信息公开的法制建设 信息公开,又称行政公开,即政府有义务公开政府在行使行政管理权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信息.美国建立了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最重要的法律是1966年的<信息自由法>、1972年的<联邦咨询委员会法>和1976年的<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  相似文献   

11.
一、网络政务公开工作面临的问题(一)信息内容不全面今年新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外,所有的政府信息都应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公开的范围涉及行政法规、财政预决算、政府采购等十一个大项目。而目前,各级地方政府推出的较有影响的网络政务公开。主要有政府门户网站、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教育网、农业网以及政府其他部门网站等。这些网站公开的内容虽然都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组成部分,但都存在内容不全面,  相似文献   

12.
南宫市财政局从“行政提速,服务提质”出发,积极落实全市财政系统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现场会精神,领导重视,措施有力,使这项活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一事小再罚原则是西方主要国家行政处罚法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基本含义足行政机关对于相对人同一违法行为,只能依法给予一次处罚,不能重复处罚;对于违反两个以上行政法律规范的同一违法行为,行政机关应选择其中较重的罚则予以处罚;对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已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不再予以处罚。  相似文献   

14.
行政事业单位"隐形支出",即违反财务制度,不在会计核算上进行公开反映的支出。这类支出已演变成为吞噬国家单位资财,浸蚀人们灵魂的一个"黑洞"。笔者根据参加2001年湖南省《会计法》执法检查的亲身经历,对"隐形支出"予以剖析,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一、"隐形支出"的表现形式"隐形支出"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种类型:1."移花接木",变相支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曾三令五申,不准用生产建设性资金搞楼堂馆所建设,可一些单位仍千方百计巧立名目,常用的手法就是以建  相似文献   

15.
政府行政成本一直是一个内行说不清,外行看不懂的问题。事实上,上至中央、下至乡镇,各级政府的行政成本的规模一直没有权威、具体、公开的统计数据。2010年起,财政部开始深化预算科目改革,增设反映行政成本的明细支出科目,进而调查统计出全国的行政成本的规模,为政务公开作准备。  相似文献   

16.
资讯     
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税务行政审批事项启动办税春风行动2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等相关工作的公告》,公布87项税务行政审批事项,其中行政许可7项,非行政许可审批80项,主要涉及税务日常管理、涉外税收管理、减免退税管理和税务师事务所管理等行政审批领域。审批事项目录的确定意味着国家税务总局对税务审批事项实行清单管理。按照国务院要求,此次公开的税务行政审批事项,主要包括由国家税务总局、国税系统,以及  相似文献   

17.
综合信息     
《中国工会财会》2014,(5):48-51
地方财政要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 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地方预决算公开工作的通知》,明确负责编制政府或部门预决算信息的单位或部门都要公开预决算。除涉密部门外,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部门和单位都应当公开部门预决算。政府预决算全部细化到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专项转移支付预决算细化到具体项目。除涉密内容外,部门预决算全部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要细化公开内容,所有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详细公开,"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细化公开为"公务用车购置费"和"公务用车运行费"。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事项和18个子项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再次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事项和18个子项。  相似文献   

18.
王焕东 《金卡工程》2009,13(6):112-112
政府,当今社会绝大多数行政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另一方则是需要申请行政信息公开而又缺乏信息的普通公民。面对着如此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国内公民申请信息的现状存在一定得混乱,这里面既有历史遗留上的问题,又有当代现实中的操作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大力推进反腐整治的工作当中,进一步加强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有效改善贪污腐败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措施与手段,从当前我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来说,对于其内部的控制还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国家审计的介入来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外部的管理和监督.国家审计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来说就显示出了独特的功能优势.本文从国家审计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联系入手,探究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继而提出国家审计推动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规则的规则     
据北京大学一研究机构透露:今年,研究人员向42家政府部门申请公开"人均办公经费"信息。有9家公开了,15家承诺决算批复后公开;还有7家至今对公开申请置之不理,11家以各种理由予以拒绝。这篇报道在揭示"行政透明度"现状的同时,也让人不禁追问:为什么不同政府部门对行政信息公开相关法规的执行如此不同?为什么不同的单位和个人对这些法规的解读大相径庭?在质疑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