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业问题是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充分就业常被认为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本文拟就对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现状就当前的就业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简析马克思的就业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理论在经济学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及其发展进行了系统阐述,分析了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补偿理论、劳动分工与就业、劳动力供求与工资决定,认为马克思的就业理论与资本积累理论紧密相联,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就业的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 我对潜在过剩人口问题作了一些粗浅的研究,提出以下自己的看法:随着时间推移,就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来说,流动和停滞的这两种基本形式依然存在,而且发展得更加突出和明显,而潜在的过剩人口作为基本形式已经不复存在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来看看马克思当时是怎样得出潜在的过剩人口这个结论来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失业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分析,说明马克思所揭示的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共有规律。 中国失业人口的产生,既有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原因,也有中国自身的特殊原因。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要依据中国的国情做 出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5.
徐作喜 《经济师》2003,(10):262-262
文章对相对过剩人口的就业矛盾和市场调节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是一个包括劳动力商品理论、工资理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和劳资关系理论等在内的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劳资关系是对立、依附和对抗的关系、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有利于改善其生存状况等观点仍然是正确的,必须加以坚持。但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等观点则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加以发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力市场理论,对于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劳动力市场政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对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就业观的借鉴和批判的基础上,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逻辑原则出发,构建了包括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失业理论、劳动力市场配置理论和劳动就业权理论等内容丰富的就业思想体系。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我国就业理论和就业实践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8.
浅论我国现阶段的失业与就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出发,论述了失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结合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人口的现状和后果,分析了缓解失业与就业矛盾的难点与重点,提出了解决失业与就业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产生的,对研究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与广泛应用、劳动力素质与市场需求脱节等是我国当前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其解决对策主要有,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社会财富;发挥人口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社会分工;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改革教育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失业理论和凯恩斯失业理论是失业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他们都承认失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必然现象,然而在对失业原因的分析及解决对策土,却各有不同。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制度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认为资本积累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从而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凯恩斯则是从经济危机中失业现象出发,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失业的出现。本文将从失业原因和解决对策上比较两种失业理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失业理论和凯恩斯失业理论是失业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他们都承认失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必然现象,然而在对失业原因的分析及解决对策上,却各有不同.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制度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武,认为资本积累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从而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凯恩斯则是从经济危机中失业现象出发,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失业的出现.本文将从失业原因和解决对策上比较两种失业理论.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由于确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模式,因此必然存在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并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而是市场机制作用下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市场配置的重要表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形成了现在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口是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加强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千方百计的扩大支持就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既是资本积累体制演变下劳动力商品化和降商品化的周期摆动过程,也是劳资矛盾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1980年代以来,劳动力就业的“临时性”和雇佣制度的“灵活性”成为资本全球化下的“新”发展.其实,所谓“新”的现象不过是资本主义积累体制演变的结果,是资本、国家和劳工力量失衡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化的复兴,是马克思关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在全球化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灵活、弹性的劳工就业体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这一现象的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波兰尼式的“劳工抗争”,其只是对既有生计模式的反抗,这种反抗模式会随着资本积累的周期性变化而来回摆动,只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劳资之间的关系,但终归不可能消除这一矛盾,更需要马克思式的“工人阶级联合统一的斗争”,才能对资本主义的弹性积累体制予以有力的遏制.  相似文献   

14.
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失业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去我们把资本积累引起相对过剩人口,看作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失业的唯一解释,事实上,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中,有着对失业的更丰富的论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形成失业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的专制引起劳动力供求的失衡;劳动力的计划配置可能成为解决失业的一种途径,这三个方面表明马克思对于失业有着一般和特殊两种理解,这证明失业具有超越社会制度的特性,不仅资本主义存在失业,社会主义也会发生失业。  相似文献   

15.
从“奥肯定律”和高失业率的矛盾出发,结合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社会现实,并进一步通过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理论根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现实发展中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并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提出解决办法,重新定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略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甄大春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已高达1.6~1.8亿人之多,其中有大约6000万人已离开农村,跨省区流动打工,形成庞大的流动过剩人口;有1亿左右滞留在农村,构成潜在的过剩人口。同时,农村劳动力的数量每年还以1300万人的...  相似文献   

17.
<正>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里研究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他对这一规律的表述是这样的: “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  相似文献   

18.
<正> 《经济研究》1979年9月号刊登了张立中同志的题为《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兼论我们今后的人口研究工作》一文。文章的第一部分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反动性的批判,我们完全同意。但是,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作者又引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论述来证明马尔萨斯人口论中存在“科学成份和站得住脚的东西”,并且归纳为三点,认为这三点对我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我有不同意见,特提出来与张立中同志商榷。张立中同志首先引证了马克思的话:“甚至马尔萨斯也承认,过剩人口对于现代工业来说是必要的,虽然他按照自己的偏狭之见,把它解释成工人人口的绝对过剩,而不是工人人口的相对过剩。”我认为,马克思说马尔萨斯也承认剩余人口对现代工业是必要的,并不  相似文献   

19.
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人口划分、过剩人口、人口素质等方面,比较了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人口经济思想,认为应按照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科学合理地解读和评价西方经济学的人口经济思想,借鉴和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将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人口经济理论与中国人口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经济理论,以更好地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思想并不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专利.在《资本论》中有许多马克思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重要论述,将这些思想按照逻辑一致和马克思的研究传统组织起来,可以建立一个马克思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的初步理论体系.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体系,既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指导性地位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