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赵晓 《中外管理》2014,(11):28-28
最近一段时期,"新常态"成了非常热门的词汇,但可惜的是,"新常态"并非现实。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当前中国经济仍在下行,尚未见底!仍在下行、尚未见底的中国经济现状,肯定不是一个正常的增长型态,当然也就更不会是所谓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2.
前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命题,《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员文章,对其内涵、特征等方面进行多角度阐释。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是否也存在"新常态"?呈现什么特征?需要怎样应对?这些问题无疑是我们当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周明 《上海房地》2014,(10):4-6
近日,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认识和应对房地产业新常态"研讨会,上海市房管局巡视员、市房产经济学会会长庞元,上海社科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戴晓波、张泓铭,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副会长李国华,易居房地产研究院院长张永岳,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战军,中华企业董事长朱胜杰等十余人参加,通过分析新常态下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特征,提出适应新常态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记者肖利平 姚咏梅)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2015年全国企业文化年会7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以"转型与超越——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文化建设"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新常态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趋势,以及如何发挥企业文化在经济转型和企业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
2014年11月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首次公开全面阐述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习近平认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相似文献   

6.
《福建质量管理》2014,(11):17-17
12月13日,首届中国新经济发展论坛在厦门圆满落幕,本次论坛由日月同辉集团与中经商品交易中心联合主办,福建盛天国际有限公司承办,福建个体私营企业协会指导,主题聚焦"新经济与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在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的《解析2014宏观经济形势》与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的《新常态形势下资本市场的走势》主题演讲中,深刻阐释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既是发展的黄金时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对金融业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  相似文献   

7.
当今,企业文化的重新定位与创新建设,已成为新常态下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因素。新常态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要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必须做好以下"四个对接"。  相似文献   

8.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常态”的含义,“新常态”正式成为党中央的共识。这也表明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求人们对新阶段的新常态有更深入的认识。如果人们一直停留在各种旧常态的思维范畴,就可能错失新的战略机遇期。新常态是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只有尊重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企业文化的新常态有两个概念:第一,新态,即新的态势。第二,常态,即常的态势。一般来讲,凡是新的,就不是常态。反过来讲,凡是常态的,就不是新的。问题在于,如何把握和理解"新和常"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之间的转换。我们平时会遇到最基本的规则和最常见的习惯,比如说个人的作息时间和企业的工作时间。很多企业坚持与社会上一样的时间,也有些企业做了不同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财务与会计》2015,(2):1-1
毫无疑问,“新常态”将成为2015年我国经济领域的最热词汇。随着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闭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行各业唯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新常态带来的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开拓新思维、实施新举措,才能够在新的发展过程中抢占先机,占据主动。  相似文献   

11.
《中外企业文化》2015,(4):36-37
河北港口集团具有117年的历史,是河北省属大型国有企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干散货港口运输集团。集团曾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全国交通运输文化建设优秀单位"等称号。近些年来,我们坚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软实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综合竞争力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港口吞吐量和经济效益逆势上扬、连创新高,使这个百年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2.
紫叶 《上海质量》2014,(12):1-1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总结了“新常态”的九大趋势。第一条就是“消费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事实上,由于全球经济也进入了新常态,增长、消费乏力,包括美国、欧洲在内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接近饱和,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依靠自身的消费需求来推动。  相似文献   

13.
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首次提出了"新常态"概念,强调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同年七月,习近平总书记有重新提到了"新常态",提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观点;在11月召开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的诠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本文基于此种背景,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国家经济条件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处在极为珍贵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能否兑现?且行且珍惜。 5月上旬,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  相似文献   

15.
刘洋 《宏观经济管理》2016,(4):37-39,43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准确把握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推动形成有利于国民经济提质增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6.
论经济新常态及对企业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常态"一词在西方主要指经济危机后漫长的恢复期,但中国的"新常态"并非是面对危机的被动增长降速,而是在新的发展阶段,针对内外环境和自身条件对发展模式作出的主动战略性调整。增长率的主动减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条件性特征,它为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转型、经济驱动力转换创造条件。结构升级不仅是各产业比例的变化,而且是根据新发展模式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企业需要意识到创新驱动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创新方式,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新的经济理念是"新常态"的思想保障,"新常态"力图实现与过去30多年不同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努力发挥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金融抑制为研究主线,并作为经济新常态、金融新常态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点,解读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解除金融抑制的进程并寻找金融新常态的现实依据,论述金融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的协同关系。结论如下: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良好,金融抑制的解除取得显著成效;我国金融发展步入新常态,且中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发展具有内在稳定性;金融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相伴而生,金融新常态既是经济新常态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新常态的客观表现。根据经济发展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经验,适应经济新常态、稳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为:在深化金融改革的同时,突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作用;从内外两个角度实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和地方在解除金融抑制和深化金融改革时,应充分把控速度和质量,逐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9.
适应新常态     
刚刚过去的2014年注定将成为载入史册的重要一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一年,各项基于顶层设计的改革方案和措施正式启动,中国社会和经济生活各方面将走进崭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为"改革元年"。同时也步入了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去年年底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14年中国人力资源领域的重大事件为基础,总结和概括了经济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新常态。本文认为,经济新常态、国家治理体系及能力现代化以及技术变革是推动中国人力资源进入新常态的驱动因素。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的矛盾、制度环境的变化、区域劳动力市场的构建、收入分配改革、人才竞争及人才激励、技术变革对人力资源的冲击是中国人力资源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