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年原建设部领导曾提出,平抑房价需要政府让税(重点是土地出让金)、银行让息和企业让利。前些年房价过快上涨,这三个环节“脱节”是一个重要原因。只有着力解决好这三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才会使房价回归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原建设部长1997年曾提出,平抑房价,需要政府让税(重点是土地出让金)、银行让息和企业让利。前些年房价上涨过快,这三个环节“脱力”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原建设部部长于1997年曾提出,要平抑房价,需要政府让税(重点是士地出让金)、银行让息和企业让利。前些年房价过快上涨,这三个环节"脱力"是一个重要原因。只有"给力"解决好这三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才会使房价回归"合理"。一、需要政府"给力"解决的问题1999年我们曾经测算过一批住房,土地支出占房价的比重为百分之十几。2008年再测算一批住房,土地支出占房价的比重普遍超过50%,有的甚至超过60%。土地支出占房价的比重飚升,既是房价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又给房价  相似文献   

4.
“虚高”的房价,让我拿什么来拯救你?“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做“房奴”把脊背压弯,任凭为选楼把鞋底磨穿,望着房价这座山,难了心中祈愿。”一位朋友用歌声道出了自己的在广州买房的心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政策出击.“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房价形势.“抑扬不定.蒙昧不清”的市场前景,令各方众说纷纭。唱“涨”唱“跌”不相上下。是谁拉高了广州房价?“黑马”的杀入.地王的频现?政府部门数据信息的不透明?消费者的恐慌?业外资本的涌入?地产大鳄的联手“托市”?……这是一个混沌的年代;这是一个“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年代;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年代。房价的快速上涨,正让政府,开发商.消费者三方之间的博弈从桌下的“较量”迅速走上台面。于是,重塑理性繁荣的房地产市场成为时代的呼唤。调患能否抑制持续上升的房价?“国六条”的出台会否给一路飙升的楼市一记重锤?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在本刊即将截稿之日,九部委稳定房价的十五条细则戛然而至,声势宏大,措辞严厉的一记记重锤能否击中要害?各界仍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5.
“居者有其屋”.这是老百姓梦寐以求的理想。然而,由于近些年来房价高企、“涨势不减”的志势.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居者有其屋”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国家的宏观调控,让他们燃起了希望:房价降下来.“住房梦”可圆!  相似文献   

6.
“稳定房价”与“平抑房价”勿须继续争论 2005年实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两个“国八条”,主题是稳定房价。“国八条”还指出实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住房领域出现了“五大突出问题”,其中头两个突出问题是:有些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有些城市房价过高。当时许多业内人士同意以稳定房价为主题。他们认为,房价是举国上下都十分关心的大问题,应该把“稳定房价”放在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的地位鲜明地提出来。但也有人认为,对于房价上涨过快,稳定房价是“对症”之策,而对于房价过高,稳定房价就不是“对症”之策。如果把稳定房价改为平抑房价,则能全面地适用于以上两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7.
《江苏楼市》2005,(1):16-17
究竟是房价上涨导致地价的上涨.还是地价的上涨推动房价的上升?仅仅在几个月之前.国家土地资源部,国家建设部两大政府权威部门还就持续上涨的房价陷入了一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随着南京土地行市下跌和房产遭遇市场拐点舆论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一争论显得毫无意义。曾一路领跑中国地产界的南京楼市.土地挂牌。房产建设至楼盘销售等地产开发中的诸多环节均开始一反“常”态。  相似文献   

8.
三个季度白驹过隙,房价遂了房地产商的心愿,直线上涨。摩根斯坦利分析师谢国忠发出警告,“中国房地产泡沫有可能爆破。”《纽约时报》文章也透露出担忧,“中国的房地产繁荣已经出现了让市场非常担心其价格可能雪崩的危险局面。”  相似文献   

9.
预测一 房价“温顺” 房地产价格依然上涨,但还是要给中央政府一些“面子”,变得“温顺”些。估计将以7%为支点,上下波动2个百分点,即5~9%,低于或接近GDP增长速度,其中以居于5~7%的可能性为大。这是政府、开发商、消费者各方均可接受的增长速度,也是国家调控成绩的体现。虽然本人未从高层决策者那里嗅得什么信息,但我坚信5~9%的增幅将是房地产价格调控的基本目标。尽管总有学者主张强行下拉房价,但GDP仍在快速增长,要让房价“反其道而行之”,这无异于“痴人说梦”!要是低于5%,如果不是遇到了“非典”这样的极特殊事件,就表明数据有水分了。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楼市火爆让所有人感到意外,几乎所有的房地产指标都创下历史纪录!而2009年底政府出台的调控措施让准备买房的人似乎看到了希望,刚刚落幕的“两会”上,代表们讨论最多的话题是房价,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稳定房价也作了庄严承诺。但“两会”后北京立即跳出了几个“地王”,让政府的威信受到严重挑战,市场预期立即出现转折。  相似文献   

11.
过去的2009年,房地产创造了销售“神话”,因此被喻为“抢房”时代。过去的2009年,房价疯涨,不免让人感叹这房地产“异乎寻常而近乎妖”。  相似文献   

12.
按照“新国八条”的规定,各地政府在制定房价目标时,应当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即当地经济发展目标增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从现行数据来看,大多数城市在制定房价调控目标时,均选择与GDP增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挂钩,而忽视了“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这一指标。  相似文献   

13.
往年的“黄金周”似乎成了开发商的蜜月期,无论是别墅豪宅还是普通住宅,无论是商铺还是酒店公寓均呈旺销之势。令大小开发商赚个盘满钵溢,在梦里都偷着乐。然而,今年“五一黄金周”前夕,广州楼市却透着一丝黎明前的安静。与往年楼市广告满天飞的场景不同,今年楼市广告出奇的平淡,广州楼市的“缺货”成了开发商和中介代理商挂在嘴边最多的词,这更让消费者对楼市愈发的看不懂。房价是“跌”还是“涨”,这个房地产市场永恒的话题,如今不仅刺痛着开发商的神经,更是让消费者揪着心。究其原因,在于今年的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房贷利率调整、房地产税将要开征、国务院稳定房价的“八条意见”都在刺激着“虚火在烧”、居高不下的房价。一时间,未来房价是上行还是下落的争论多了起来,市场上的声音也不像去年那么一致,高唱持续走高者有之,浅吟平稳者有之,立论缓慢下跌者亦有之。虽说政策年年有,影响面也不可小视,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关系成为主导市场的主因。土地供应不足导致出货量少的逻辑,似乎注定了今年的广州房价只有往上涨这“华山一条路”可走了?  相似文献   

14.
在现在的中国,房市的“看涨派”就和股市的“看跌派”一样遭人记恨,虽然他们可能手握真理,但群众也更爱用情感麻痹理智。“不幸”的是,旅美学者俞坚就是这样一位“看涨派”,如果读完他的新作《房地产:第三层空间》,期待读出房价下跌迹象的希望会落空,某些观点甚至会让你联想起任志强那些赤裸裸的“看涨”言论。但你也许不得不掩卷叹息:这确是“逆耳忠言”。  相似文献   

15.
坚硬的现实     
还是来说房价。做这一行的,几乎天天跟“房价”打交道,要么在报道房价,要么在报道跟“房价”相关的任何事,可实际上似乎任何事都能跟“房价”扯上关系——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琐事,到汽车能源矿产外交政治,谁让这些事与经济脱不了干系呢。可本来属于经济学范畴的“房价”被赋予了太多意识形态的内涵,成为一个能够轻易搅动国民情绪的敏感词汇,它也因此屡屡被时下众多舆论投机客所利用,以吸引眼球和拥趸——“房市有泡沫,房价必降”之类的言论最易获取人心,尤其这些信誓旦旦的预言也好,言之凿凿的判断也罢,房价降得越多,群众就越拥护。可房价降了吗?现实的吊诡就在于,屡遭破产的预言,每过一段时间就会重生,人们仍然对之深信不疑,并做为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声音     
《政策与管理》2013,(12):16-17
“这是好政策。如果今年实施,房价马上会跌。” 潘石屹/SOHO中国董事长 11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潘石屹发布微博称,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能让房价马上跌。不过他同时认为,反对这项政策的力量也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17.
房价快速上涨,让政府、开发商、消费者三方之间的博弈从桌下的互相“较劲”。正式走上了台面,在广州房地产市场上屡屡上演“口水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18.
《东南置业》2007,(6):14-14
房地产调控将近两年,有关房价的数字依然让人沮丧: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5.6%,深圳房价涨幅再次“摘桂”,达至12.6%,北京进入房价涨幅榜前三名,达9%。首季中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售价无一例外均延续升势。  相似文献   

19.
博人博语     
《住宅与房地产》2007,(7):60-60
“房价”无疑是当今中国公众关注的焦点。围绕房价问题的讨论和社会各界的种种心态、种种作为、种种现象,都已经超越了房价本身而让众多的社会矛盾及社会冲突卷入其中,又通过房价问题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20.
据10月25日新华网报道:为平抑房价,2013年9月,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发布升级版“限购令”,提出“房价零增长”目标。根据这一目标,郑州市每套商品房都要在房管、物价部门备案,备案价格不得高于此前售价,并且今后房价不得增长。根据这一要求,目前郑州市已经有200多个项目按照“零增长”的要求在房管部门备案销售价格。这些项目,既有6000多元/平方米的“刚需盘”,又有1.6万元/平方米的“珍稀盘”,更多的是8000元/平方米左右的“大众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