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11年年末,《国际融资》焦点话题栏目以“民间借贷的危急时分”为题,刊登了一组文章,从多种角度谈论了温州的民间借贷危机的形成原因,也对金融改革有一种期待。如今,金融改革终于在温州拉开序幕,请看本栏目文章《民间借贷危机催生金融改革》;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全面反映此次温州金融改革内容,那么,这次改革有哪些突破?请看本栏目文章《温州金融改革有望突破》;对这场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改革,叫好的大有人在,也有人忧心忡忡,因为在中国,这毕竟是一场深层次的改革,既然是改革,风险和机遇自然会并存,所以,必须对风险有足够的认识,请看本栏目文章《温州金融改革试点的风险有多大?》  相似文献   

2.
民间融资拷问融资变革——对益阳市民间融资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这样评价民间融资:“民间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减轻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和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     
在民间金融暗潮涌动的当下,温州金融改革被赋予了推动全局金融改革的重要意义,人们希望通过温州金融改革找到制度性解决民间金融问题的路径。为此,本期财政金融栏目特别策划温州金融改革专题《温州金改:规范与放开应当并行》。《促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课题组负责人、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林勇明表示,目前的温州金融改革属于局部改革,但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因引起美国次贷危机臭名昭著.而今春,国家金融改革实验区试点方案出台,使作为“影子银行”代表的民间高利贷成为各大财经媒体的绝对宠儿.一直被妖魔化的民间金融似乎要颠覆形象,即将在温州这片素来以民间金融活跃著称的土地上大展拳脚.本文先反现民间金融历史,寻找置其于尴尬境地的原因,结合现实,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5.
2013年3月28日,是国务院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一周年的日子,回顾一年来温州金融改革的一些情况,意义重大。温州金融改革的背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外向型经济受到较大冲击,波及到许多投资过大、战线过长、借贷过度的企业。2011年以来,温州的民间借贷风波引发了企业主"跑路"现象。国务院审时度势,批准  相似文献   

6.
王晓毅 《金融博览》2014,(13):20-21
随着一些地方经济下滑,资金链断裂、民间借贷纠纷等问题开始集中爆发。近些年以炒房、炒矿出名的温州,也出现了民间金融链条断裂的风险。10年前我们写的《农村工业化与民间金融》一书,讨论了温州民间金融如何推动乡村工业的发展,10年后在那块土地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受到这个问题的驱动,我们重新回到温州。  相似文献   

7.
温州呼唤民间银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州的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温州的金融改革也不例外。自去年以来,不少新闻媒体根据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呼吁在温州首开民间银行之先河,此论一直为世人所关心。本刊特邀了原任中共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现任温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津龙和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民间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间借贷利率的角度考察温州三次金融改革的制度变迁,分析温州民间金融制度变迁与当地民间金融组织演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中小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表明:民间借贷利率同银行机构基准利率走向一致,与货币政策息息相关;民间借贷利率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消除民间利率的市场非理性有利于民间融资市场充分发挥其作为次级金融制度安排的作用。对1978~2012年温州民间金融制度变量的测度,结果显示,民间金融制度变迁每变动1%,经济增量增加5.497%,表明温州民间金融的制度变迁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温州,民间金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民间资金的总量甚至超过了银行系统的信贷总量。据金融部门估计,2001年温州民间金融的资金大约是银行系统资金的两倍。调查表明,经济越活跃的地方,民间金融的资金流量越大,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小城镇,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甚至有数百万的社会借贷;同时,越是在经济不发达的乡镇,民间金融所占的比例越高,一些边远落后的乡镇,民间金融甚至达到整个资金占有量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10.
自去年以来,“温州民间借贷事件”使得民间借贷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焦点。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提出要解决温州当前金融运行中的“两多两难”问题(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十二项任务。此次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立是我国经济改革创新的一次积极尝试。有利于规范民间资本、使其合法化,从“地下”到“地上”;有利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提起温州,人们皆知的是那些的生意人和小商品。殊不知,温州人最得意的还有一绝,那就是他们创造的“民间银行”。温州的“民间银行”不是正式注册的什么银行,当然也不是地下钱庄,而是指精明的温州生意人赊货变现的融资手段。人参是东北的特产,但著名的人参市场不在东北,却在温州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温州商人对金融业情有独钟,然而受国内政策及自身实力限制,他们四处出击均无功而返。日前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方案无疑给温州小贷公司打了一剂强心针,温州这一中国民间资本之都,由此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先行之区。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浙江温州的民间融资在解决不同层次融资需求、弥补银行信贷不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2011年发生的温州民间融资风波将我国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时过两年,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确定的改革总体方案和主要改革任务,温州金融改革探路闯关,已取得重大成果,也彰显了温州金融改革在全国“先行先试”意义.本文回顾了温州民间融资风波以来,温州金融改革至今所取得的成果以及目前尚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民间金融是指发生于官方监管之外的金融活动(Anders Isaks-son2002)、(左柏云2001)。从沈太福的金融诈骗案到众说纷纭的孙大午集资案再到民间融资活跃的温州实例,我国民间金融逐渐走向公开、走向灰色。根据一些学者调查,2004年我国民间金融规模达9000亿左右,民间金融是  相似文献   

15.
2011年9月份温州爆发民间借贷风波,风波由早期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主出走逐步扩散为民间借贷链条断裂、中介倒闭、个人债务纠纷增多的群发态势,并影响到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为此,国务院专门针对温州特点出台了《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确定了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以期解决温州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并为全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先行先试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6.
姚耀军 《新金融》2012,(1):56-58
宏观经济政策收紧,温州民间金融危局凸显.温州民间金融危局是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的集中反映.要真正走出温州民间金融危局,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开放与“国退民进”乃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引发各界热议,其中关于小贷公司转为村镇银行的问题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正>温州模式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一马当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之所以温州个体经济能够迅速发展,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民间金融。温州人乡土观念重,好面子,讲究诚信,具有很强的互助精神。温州地区的民间金融非常活跃。可以说,没有民间金融就没有温州的市场经济。可是,自2011年7月以来,温州资金链突然断裂。多米诺骨牌效应牵连了一大片,不少企业家跳楼、跑路,许多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融》一九七九年第八期《银行史话》栏发表了闵惠如同志《温故知新》一文,我对照了一些资料,认为有些提法不妥。关于在中国最早设立的第一家银行,据《上海金融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第十二页说:“一八四五年四月英国丽如银行(即东方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同年  相似文献   

20.
开篇的话《中国城市金融》主编 樊志刚 适逢中国工商银行成立20周年盛事,为展示现代银行风貌,《中国城市金融》编辑部与上海银行博物馆联合推出的“银行博物”栏目同读者见面了。 上海是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祥地。一部150年的上海金融史,就是中国现代金融起源、发展的缩影。中国早期的银钱两业在此交汇,融入时代金融的世界潮流,奠定了上海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 盛世修志,兴世建馆。2000年4月9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主办的银行博物馆正式开馆。三年来,作为全国首家金融行业博物馆,依历史之线索,穷藏品之旧事,理清脉络,拾遗补缺。史物映衬,益见百年金融创建衍变之艰辛,尽显中华金融文化异彩。 《中国城市金融》开办“银行博物”栏目,旨在弘扬和倡导先进的金融文化,系统介绍银行的起源和发展。新世纪金融文化的缔造,任重道远。“银行博物”栏目的开办,为弘扬这一独特的产业文化,撞响一座昨日之钟,当驻一段今日之情,洞开一扇明日之窗。在此,谨一并向提供大量宝贵资料和图片的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银行博物馆、上海汉源文化传播公司及王允庭先生、范永林先生、尔冬强先生、龚振寰先生致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