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的过程;又是他们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任务驱动为先,真实交际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利用任务型教学与交际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思维和大胆实践,从而提高跨文化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
孙秀清 《新西部(上)》2007,(5X):158-158,167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的过程;又是他们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任务驱动为先,真实交际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利用任务型教学与交际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思维和大胆实践,从而提高跨文化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3.
刘凡嘉 《魅力中国》2014,(1):152-152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是素质教育和教改中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在于用英语进行交际。要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运用英语的能力。而口语交际和书面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初中阶段应侧重前者,这也符合人类学习语言的自然规律。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一些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田田 《魅力中国》2010,(35):218-218
大学英语的教学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其教学本质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与讲英语的本族人进行交流。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过度强调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语言技能,忽略了对英语文化的学习,这就导致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交际中无法融入异域文化,带了误解和障碍。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得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述了如何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又要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陈思凤 《魅力中国》2011,(10):87-87
英语学习方面的困难困扰着太多的学生,很多学生因为英语学习方面的失败导致了其不能继续深造甚至中途中断学业。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呢?下面,结合多年来在英语教学上的实践和探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7.
白俊胜 《西部大开发》2010,(4):132-132,149
传统英语教学往往将语言本身作为教学研究的对象.但语言的习得更着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游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英语教师须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英语阅读教学既要重视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运用语篇分析来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中心,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提高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增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能使跨文化交际变得和谐且有成效。  相似文献   

9.
赵志红 《魅力中国》2014,(2):213-213
英语作为一门以语言学习为主体的学科体系,英语课堂教学建立在对外来语境的模拟基础之上,学生普遍存在畏学厌学的情绪。加之职业技术学校因自身特点,教师所面对的不是规格划一的毕业生,而是在综合素质、社会经历、职业年龄、性格心理方面存在鲜明差异的各类学生群体,这对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入、合作来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万苗苗 《魅力中国》2014,(5):242-242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就是一种交际工具,学习它是为了运用它。语言首先是有声的,要想掌握有声语言进行交际,就必须能听会说。在英语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教师就必须教授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几项基本语言技能,尤其是听说技能,更是位于诸项技能之首。英语听说技能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能有效促进其它几项语方技能的发展与提高。此外,随着中国加入 WTO 以后国际间交往与贸易的不断发展与深化,更加需要能熟练使用英语直接交流对话的各类高级人才。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表明,强化英语听说能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大重 《理论观察》2009,(4):125-126
任务型教学法已逐渐成为我国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各种任务或活动为目标,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实践效果表明,任务型教学法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交际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的各项技能都是很有效果的。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是交际工具.交际能力是"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进行信息、思想、感情相互交际的能力, 即在真实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学习英语不只是学习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新编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教学实践和英语学习最终目的出发论述了英语教育教学中教学材料的合理运用和整合策略,以及如何对不同课程和其他辅助材料的有效整合,形成统一的教和学的理念,从而形成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英语教学目标,也就是培养和提高语言学习者语言交际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段连芳 《魅力中国》2014,(4):158-158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交际。英语口语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学生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并不乐观。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运用语言能力较差,不能熟练地进行语言交流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课也可称为一门实践课。外语教学经历了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一直到交际法的演变。但是,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在哪个国家,外语教学的成功,都需要大量的实践。因而,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实践的原则,就成为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关键。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贯彻实践性的原则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积极进行语言实践。这是贯彻实…  相似文献   

17.
一、听说能力的重要性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学习最终是为交流服务的。提高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各种语言交际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交际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师的根本任务。说到提高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那么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新的高中课程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英语课程更加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交际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对能否恰当设计和成功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课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必须注重语言实践,本文论述了机械操练、含意操练和交际操练三者组成的实践练习方法,以期提高学生英语语言使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石坚 《魅力中国》2010,(24):106-106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整个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定量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获得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本文从各个方面出发,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方面提出一些实施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