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经典生产函数出发,将货币变量引入索罗经济增长模型,在控制货币增长率情况下揭示出通货膨胀通过改变稳态资本存量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然后根据1993~2012年最新省级面板数据对托宾效应进行验证,同时对其传导机制、稳健性、冲击响应进行检验。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存在托宾效应,适度的通货膨胀短期内有利于经济增长,中长期作用效果不明显;1993~2002年期间,经济波动较大,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不确定,2003年以后,经济相对平稳,托宾效应显著;资本存量可作为传导机制的有效中介变量易受到通货膨胀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控制货币增长率、保持经济稳定、加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将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古典综合学派、新剑桥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认为产生滞胀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劳工市场结构出现失衡;初级产品部门与制造业部门之间比例失调;货币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和有效供给不足。并提出了治理滞胀的相应对策主张。借鉴西方滞胀理论的精华,今天我们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必须做到: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施稳定货币政策;建立和开放劳动力市场;消除瓶颈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减轻企业负担,增加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3.
软预算约束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引入软预算约束的货币增长动态均衡模型,试图从长期和制度的角度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演变轨迹及近来的良性转变。首先,本文在货币增长模型中分析软预算约束与稳态增长率、稳态通货膨胀的关系;其次,运用模型基本结论,结合信贷政策和货币需求因素,分析预算约束状况与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周期转换及良性转变的关系;最后,运用经验数据对模型理论预测进行检验。本文结论认为,国有部门的软预算约束及其引发的信贷政策的松紧变换,导致经济频繁出现"高增长、高通货膨胀"与"低增长、低通货膨胀"的周期性转换;国有部门预算约束的硬化,将有助于消除政府行政干预引发的"制度型"或"政策型"经济波动,促进中国经济走出一条"高增长、低通货膨胀"的新运行轨迹。这一结论得到了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1978到2018年中国通货膨胀率(用CPI衡量)与经济产出(GDP)之间的数据、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通货膨胀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验证经济真实产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结果表明,经济的真实增长对通货膨胀有正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反映在当期上,而且还有滞后效应。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来验证这种经济关系。最后发现通货膨胀与自身预期与产出的增长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我国货币供应量对产出、物价预测能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研究在收集整理我国季度CPI和GDP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均衡修正模型对中国1986-2001年货币供应量变动与,物价相关性进行协整分析。有很强的经济证据表明,在整个样本期内,狭义货币m1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广义货币m2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虽然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自1994年以来,短期内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2和真实经济变量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减弱,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也是不稳定的。本文的实证研究不支持货币供应量(无论是m1还是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产出增长率与通货膨胀增长率模型,利用年度与季度的交叉数据,对中国经济开放度与货币政策产出效应、价格效应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同时减弱了中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货币当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经济开放度提高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研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如何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的。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和演进起始于1911年IrvingFisher提出的直接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和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时期、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时期、货币主义的货币供给传导机制时期和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时期,并对每个阶段的理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分工、金融二元结构与中国M2/GDP的上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凯恩斯三种货币需求理论框架上,结合中国处于制度转型和经济增长并存的特殊国情,构建为满足这三种需求的货币与国民收入之比例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是:(一)中国经济分工水平影响M2与GDP^①之比例;(二)金融二元结构下的信贷倒逼机制和预备性储蓄是M2与GDP之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三)M2与GDP的比例波动还和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银行利率相关。  相似文献   

9.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研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如何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的.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和演进起始于1911年IrvingFisher提出的直接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和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时期、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时期、货币主义的货币供给传导机制时期和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时期,并时每个阶段的理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邱继洲  张宇欣 《特区经济》2010,(10):113-114
市盈率这一概念因为集合了股票两个最基本、最受关注的素—价格和收益,所以成为国内外学者、投资者研究和探讨的热门课题作为衡量股市热度和健康状况指标的平均市盈率,受到宏观经济中诸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等。以中国A股2005年月至2009年12月这5年间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显示平均盈率与GDP增长率、M1增长率、CPI具有不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对经济周期的不同认识,构成宏观经济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沿着经济思想史的轨迹,对凯恩斯主义、奥地利学派、货币主义、均衡周期理论、和真实周期理论的经济周期的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真实周期理论对大萧条的颠覆性解释进行了重点介绍,同时还对政府干预是否有益于经济危机的解决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VAR-ATSM模型对中国利率期限结构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利率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期限利差中,较长期利率利差对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短期预测能力较弱,而中长期预测能力较强。不同期限利差均对短期利率具有较强的短期预测能力,时期越短,预测能力越强。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短期利率冲击对不同期限利率在短、中期内产生正向影响。经济增长和短期利率冲击对不同期限利差产生负向影响,而通货膨胀冲击对不同期限利差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本世纪末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金融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如货币供给中内生货币与外生货币形成交互影响,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关系日渐疏远,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多值对应,用贸易占比法测定开放度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中央银行对货币进而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力下降,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传统经济、金融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成了当代经济金融理论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倪克湖同志新近出版的专著:《货币供求 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理论与实证》,在比较、分析、批判、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  相似文献   

14.
中国货币需求的协整分析和结构VECM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Johansen协整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简要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货币需求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真实货币余额、产出、通货膨胀率和利率之间存在两个长期均衡关系,即货币需求关系和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中调整系数反映了各变量对非均衡误差的直接动态反应,而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以较快速度向后一均衡关系的调整说明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两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两种均衡关系对通货膨胀都有明显的直接抑制效应,且前一均衡关系还会通过抑制货币需求来间接实现价格稳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贝叶斯方法进行估计,识别和分析了偏好冲击、技术冲击、价格加成冲击和利率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冲击对产出波动产生了正向影响而且存在技术扩散机制的情况下产出水平可以到达新的稳态水平;而对通货膨胀波动产生负向影响,而且影响较为明显。货币政策冲击(利率冲击)对产出波动和通货膨胀波动均产生负向影响,而且影响较大。价格加成冲击对产出波动产生正向影响,对通货膨胀波动产生负向影响。因此,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增长需要各项制度和措施的配合。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国家很早就对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开始进行研究,其目的是通过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政府提供正确处理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对西方研究货币与增长的理论进行简要评析,希望有助于我国经济学家研究我国货币与增长之间的关系。当代研究货币与增长关系的一种结论是从货币到增长,其主要理论依据源于托宾的著作。托宾认为在货币与实物资本之间分配着固定的储蓄流,通胀率的增长降低了货币的真实回报,导致人们把现金转换为资本的动机。这就是所谓的托宾效应:即较高的通胀率,意味着较大的资本储蓄与较…  相似文献   

17.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中国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采用GMM估计量,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投资、出口、进口、人力资本、制度质量和通货膨胀)作为条件信息集,对金融发展(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银行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发现:债券市场规模发展、银行对私人信贷扩张和股票市场流动性提高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而股票市场规模发展和波动性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促进投资规模扩张,进而驱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1993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月度数据,本文采用双变量GARCH模型测量了中国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并借助于传统的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MS-VAR)模型下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与中国实际产出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发现:中国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之间存在着Granger意义上的双向因果性,在作用机制上支持了Okun-Friedman理论假说以及Holland论断;传统的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中国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对中国实际产出增长之间存在Granger意义上的因果性,但是基于MS-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则表明上述因果性仅存在于特定的机制下.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波动与价格水平波动之间存在非常相近的共同变化趋势。本文以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为理论依据,采用具有区制转移的状态空间模型对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我们首先估计出了预期通货膨胀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然后依据通货膨胀预期误差和产出缺口的关系来描述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特征。本文发现中国“产出-价格”关系具有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性质,经济增长率体现出高波动区制和低波动区制,通货膨胀预期也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适应性预期形态。  相似文献   

20.
刘新华  熊小雅 《改革》2012,(3):43-48
2008~2011年,美联储推出的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实施效果与预期有较大落差。基于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理论,由于货币供给来源于经济体的内生需求,因而中央银行无法外生控制货币供应量,也无法简单地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刺激银行体系扩大信贷投放,以达到对内提升需求、扩大就业的政策目标,而对外的货币贬值也不必然能有效改善贸易逆差。中国调控经济、应对危机应该弱化汇率制度对国内政策的限制,完善信贷的内生创造机制,有效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互动机制确保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