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在传统Solow模型基础上纳入产业结构因素,并将资本投入分为国内资本投入与国外资本投入;然后运用该扩展的Solow模型对天津1991—2009年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全要素分析.并按照天津市的经济发展特点进行了分阶段研究。结果表明,90年代以来天津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为13.4%,其中国内资本的贡献率为53.3%,国外资本、劳动投入、产业结构及TFP(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6.9%、0.4%、0.14%、29.3%。分阶段来看,TFP对天津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外资的有效利用率低及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TFP的贡献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制约了天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规模递增、技术进步与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粟娟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9):45-49
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技术进步贡献率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用OSL估计方法建立了样本区域旅游就业线性模型和索洛余值增长模型,研究发现:已有研究中基于经济规模不变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前提假设与现实严重不符。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弹性和为2.03,呈规模报酬递增,且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贡献差异明显,资本投入要素贡献度高达182%,劳动投入32%。平均广义技术进步贡献率极低仅为一11%,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最后为持续发展西部旅游经济,提出加强技术引进、制度创新及继续大量资本投入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天津经济》2010,(3):79-80
2009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6800亿元,同比增长103%;渔业经济总产值1450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水产品产值690亿元,同比增长3.2%;水产品总产量702.8万吨,同比增长3.3%;  相似文献   

4.
《天津经济》2009,(3):76-76
近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2009年发展的新目标:GDP增长8.5%左右;人均GDP增长7.5%,其中“珠三角”地区各市人均GDP力争与本地GDP同步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削减3.0%和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进出口总额有所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6%;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文对1980到2003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解,发现:(1)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快,年均增长率为6.7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44.42%;(2)固定资本存量增长率最高.年均增长15.7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38.59%,仅次于全要素生产率;(3)劳动的增长率以及对增长的贡献份额都较低。但是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急速下降.对增长的贡献份额也大幅下滑,资本的贡献大幅上升。此外,本文详细讨论了估计珠江三角洲固定资本存量存在的困难,通过对比各种方法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10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5.2%。美国增长1.9%;欧元区增长2.5%;日本增长2.0%;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8.1%。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趋缓,增长4.8%。美国增长1.9%;欧元区增长2.1%;日本增长1.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7.4%(见表1)。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切换是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环节。文章运用Heckman两步法,聚焦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切换问题。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经历了由“低技能劳动+生产资本”向“高技能劳动+研发资本”切换的阶段;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处于“高技能劳动+研发资本”驱动状态,西北地区尚处于“低技能劳动+生产资本”驱动状态;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在2001—2010年多为“低技能劳动+生产资本”驱动状态,2011—2015年多为“高技能劳动+生产资本”驱动,2016—2022年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率先切换为“高技能劳动+研发资本”驱动状态;此外,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切换存在研发资本的“双门槛”和高技能劳动的“高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一主三化”的方针,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全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县域经济的稳步提升。2007年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完成财政收入17.2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  相似文献   

9.
一、宏观经济总体态势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82321亿元(按经济普查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9.9%,增速同比减慢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718亿元,增长5.2%,减慢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86208亿元,增长11.4%,加快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3395亿元,增长9.6%,回落0.4个百分点。经济总体增速较快,增长的稳定性提高。按照经济普查口径调整数据,2003-2005年GDP分别增长10%、10.1%和9.9%,总体位于10%左右的高位区间。  相似文献   

10.
辛辰 《西部论丛》2008,(12):23-25
据悉,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加快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0.5%,回落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0.3%,回落2.4个百分点。经济滑落的幅度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  相似文献   

11.
李智 《特区经济》2007,216(1):246-247
本文在内生经济增长的框架下,在描述制度变迁的动态过程的基础上,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并作为其内生变量,力求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角度全面反映经济增长,并揭示制度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得出结论,有效的制度安排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从人才制度创新与人力资本的视角,探讨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的成就,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人才制度创新、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郑江淮  荆晶 《南方经济》2023,42(1):28-48
在传统Solow增长核算框架基础上引入异质性劳动投入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从而将经济增长分解为固定资本投入增长、劳动投入增长、技能结构深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及效率改进等五种动能。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固定资本投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共同驱动,其中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61.64%,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则为35.66%,中国区别于其他中低收入国家的发展奇迹背后正是较快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第二,即使对于高收入国家而言,资本投入仍然是主要的经济增长动能;第三,技能结构深化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来源,二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2.04%和21.27%;第四,资源配置效率变化是引起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的主要因素,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是导致2008年后中国以及大部分高收入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自制度经济学产生以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试对广东工业领域的制度变迁效应作进一步研究,利用残差计量分析方法计量出1978~2006年制度变迁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即广东省工业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制度效应分解成3个因子,并用各具代表性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广东工业经济增长中各个制度因子的贡献度。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评价和审视广东省工业制度变革思路,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包含经济制度变量的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清  袁永 《改革与战略》2008,24(6):20-23
文章运用扩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了包含物质资本、劳动力、人文资本、产业结构以及制度变量的计量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颖 《改革与战略》2014,(12):101-104
金融危机后全球资本流动在流动规模、幅度、流向等方面都呈现了新的迹象,资本流动新格局给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广东省是我国利用外资较大的省份之一,面对当前广东经济遇到增长的瓶颈,如何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如何持续经济的增长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文章运用比较法和实证法分析资本流动的新格局和广东经济利用外资的特点,并提出合理利用外资实现广东经济转型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王冠凤 《特区经济》2010,(10):105-106
制度的功能在于为经济服务,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经济价值。制度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制度性因素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证券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资本配置效率是衡量证券市场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驱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核心。然而,关于加强专利保护是否能有效刺激技术创新一直存在争议。技术创新过程涵盖创造性智力劳动,而专利保护的正是人们创造性的才能、活动及其成果。专利保护的主要目的是刺激创新,那么,它是否真的影响技术创新活动?影响程度有多大?本综述结合专利保护、技术创新相关研究,对该问题进行重点考察。  相似文献   

19.
刘力  谢郁 《科学决策》2021,(10):40-53
文章以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颁布为契机,基于2005-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库,检验了制度规范引致企业劳动保护增强后对企业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劳动保护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以研发投入衡量的创新投入指标以及以专利数量衡量的创新产出指标均显著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制度规范带来的劳动保护增强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效应以及要素替代效应两个渠道促进了企业创新,并且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同时地区市场化程度以及法治环境水平也是影响劳动保护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劳动合同法》为企业制度建设提供了规范指引,运用法治思维提升企业管理制度化水平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Hausmann等(2007)理论模型的简单拓展,加入对外直接投资变量后,发现基于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技术水平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量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出口技术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也支持这一结论,同时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省级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技术水平有直接促进作用的同时,这种促进作用还受到以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衡量的"吸收能力"的正向促进,受到以资本劳动比、制度因素、地区经济规模、进口技术水平和现有技术水平衡量的地区禀赋状况的制约。要实现"走出去"战略与"贸易强国"战略的协同发展,必须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和研发资本投入,同时注意地区在要素禀赋、制度建设、经济发展、技术积累方面的整体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