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视角,本文从企业的投资支出与股利政策角度考察了管理层薪酬与自由现金流代理成本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管理层薪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司的投资支出;同时,管理层薪酬能够促使公司将自由现金流量以现金股利的方式返回给股东。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薪酬的提高能够减少自由现金流量所引致的代理成本,对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更好地发挥现金股利政策的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司持有自由现金流量是会产生代理成本的,而管理层持股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自由现金流量,因为管理者为私人利益“滥用”自由现金也将承担部分损失。以我国股权分置改革成功的96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均值差异和回归分析后发现:管理层持股对自由现金流量的控制有一定作用,但并不显著。其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太低、经理市场不发达和资本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实证结果还为自由现金流量的“负债控制效应”假说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检验了自由现金流假说和内部资本市场假说对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动因的解释能力。分析结果显示:收购发起公司在收购后的会计业绩和市场业绩变动均与收购前所持有的自由现金流显著负相关,而与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无关,结论支持了自由现金流假说。这意味着,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实施的股权收购更多的是投资过度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半强制分红政策的背景,文章以我国2012~2015年中小板建筑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了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对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有再融资需求的样本公司,现金分红与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正相关,即现金分红会提高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而且现金股利会加大公司再融资需求与投资不足的敏感性;没有再融资需求的样本公司,现金分红不会提高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而且现金股利也不能显著降低公司自由现金流与过度投资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在股权激励计划施行的背景下,管理层持股增加,同时,由于公司所处的生命周期会影响管理层进行技术创新的决策,本文将研究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管理层股权激励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在管理层股权激励影响下的技术创新活动受到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影响。处于成长期、稳定期的中小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技术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而处于衰退期的中小上市公司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管理层收购,指的是公司的现有管理层对自己管理的公司进行收购,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并实际控制该公司,实现由经理人变成股东的股权交易行为.由于管理层自身一般难以满足收购所需要的庞大资金,需要借助外部资金来完成收购行动,因此MBO也属于杠杆收购(LBO)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公司的股权结构、股利分配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对公司的经营业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选取2012~201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220家上市公司1100个数据指标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股权结构、股利分配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每股现金股利、公司规模、债务融资能力与公司治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股权结构相对较为集中时,公司越倾向于发放现金股利,有利于激发股东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有利于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8.
MBO的中文意思是管理层收购,是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借债方式筹集资金来购买他们所经营公司的股份,以改变公司控制权的一种股权运作方式,其英文全称是Management Buy-Out,简称MBO。MBO的主要参与者是公司内部的管理人员,他们通常会设立一家新的公司来收购目标公司。在MBO过程中,由于收购所需资金量较大,新公司往住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了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管理层持股效应的发挥随着自由现金流量的增加所受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呈曲线关系。企业持有现金流量能够缓解融资约束问题,但是随着自由现金流的增加,自由现金流量会对管理层持股的激励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管理层收购过程中,收购主体通常只能提供10%~20%左右的自有资金,其余要靠外部资金解决.在国外,管理层通常会以目标公司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来获得收购资金,并且在提供金融支持的合作下进行.而我国由于金融体制的限制,融资渠道不足,再加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支付能力不足,管理层收购融资来源的合法性问题尤为突出.现阶段,我国企业进行MBO时大多采用管理者自筹资金或私募投资为主体的方式,收购的支付工具多为现金.因此,如何规范企业MBO的融资行为、拓宽MBO的融资渠道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终极控制人视角,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获取途径、实施控制方式以及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三分之二以上的终极控制人选择通过买壳上市等途径来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在控制方式上,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普遍采用金字塔持股方式、指定管理者等方式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这些控制方式的运用,使得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分离。  相似文献   

12.
融资方式是各界对我国上市公司MBO中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区分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两类主体,对MBO后上市公司迫于管理层还款压力而进行高额派现对不同类型股东财富的影响机理进行了解析,发现MBO后高额派现对管理层有利,而对广大外部中小流通股东不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沪深股市的电力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治理、债务约束机制和自由现金流量相互关系的角度实证分析了电力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探讨了公司治理结构、制度环境和债务在抑制过度投资中的作用。研究结论表明:(1)我国电力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但和自由现金流的关联度并不显著;(2)公司治理特征变量与自由现金流量的过度投资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3)债务约束效应在发电行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从制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4.
黄本多  干胜道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4):139-143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自由现金流量低成长性公司在并购后绩效会出现明显的下滑,并把绩效下滑归因于代理成本。文章力图在自由现金流量与并购绩效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深入分析导致并购绩效下滑的直接客观原因。通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1-2003年436次并购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支付过高的并购溢价是导致高自由现金流量低成长性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低下的直接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Ohlson(1995)模型为基础,通过对不同企业发展状态下的股利政策封股东财富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于快速增长期的企业不发放现金股利是利好消息,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则发放现金股利封股东有利。  相似文献   

16.
马迪  姜乃平 《科技和产业》2011,11(12):89-92
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2006-2009年数据为样本,分析民营企业董事会内部治理与自由现金流量的关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和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分任与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不存在相关性;②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与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2003—2005年我国沪深两市农业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比较了单变量预警分析、Z计分模型、Zeta模型、修正的F模型以及分数模型对我国农业板块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效果。结果表明,后三者的预测准确率明显较高,并且越接近被ST年份其预测准确率总体上越高,其中加入行业修正值及现金流量指标的分数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在各时点均最高。文章的实证结果提示了关注财务预警分析的行业差异性并进行更多深入的具体行业分析的必要性,最后得出结论并指明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2003—2005年我国沪深两市农业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比较了单变量预警分析、Z计分模型、Zeta模型、修正的F模型以及分数模型对我国农业板块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效果。结果表明,后三者的预测准确率明显较高,并且越接近被ST年份其预测准确率总体上越高,其中加入行业修正值及现金流量指标的分数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在各时点均最高。文章的实证结果提示了关注财务预警分析的行业差异性并进行更多深入的具体行业分析的必要性,最后得出结论并指明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03—2005年我国沪深两市农业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比较了单变量预警分析、Z计分模型、Zeta模型、修正的F模型以及分数模型对我国农业板块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效果。结果表明,后三者的预测准确率明显较高,并且越接近被ST年份其预测准确率总体上越高,其中加入行业修正值及现金流量指标的分数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在各时点均最高。文章的实证结果提示了关注财务预警分析的行业差异性并进行更多深入的具体行业分析的必要性,最后得出结论并指明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mploys the firm life‐cycle concept to exte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ispricing of accrual and cash flow information by the stock market. We find that accruals and free cash flows are strong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in the maturity and decline stages of a firm's life cycle but not in the growth stage, suggesting that they capture unique information in the growth stage of the firm's life cycle but more correlated information in the later stages. Consistent with this finding, we show that the cash flows anomaly subsumes the accruals anomaly in maturity and decline stages, but not in the growth stage. Our findings contribute to the debate regarding the overlap between the two anomal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