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中国工业化的推进,中部地区为我国粮食安全承担了大量的责任。要确保中部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必须在中部地区工业化的进程中使耕地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应该顺应当前农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推进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土地流转合并。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8—2018年我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探究了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各地经济发展影响的路径,将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中介变量,并细化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探讨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传导作用,以及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区域异质性的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且产业结构升级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变量的作用;②东部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全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部分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③东部地区的中介变量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在科技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完全的中介效应,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现出部分的中介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出完全的中介效应,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均表现出部分的中介效应;④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固定资本投入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应继续加大固定资本投入,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追赶状态,大力赶超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克服地域发展不平衡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文化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提高文化制造业科技创新效率有利于实现区域创新协调发展。基于2012-2014年中部地区文化制造业创新活动数据,构建了我国文化制造业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各省份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动态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呈倒“U”形发展趋势,全要素生产率稍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6省文化制造业创新发展水平并不同步,创新效率聚类分布差异较为明显;技术进步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相互影响,导致各省份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国家战略布局、中部地区崛起和武汉自身发展3个角度揭示了建设武汉中部地区自主创新基地的战略意义,分析了创建基地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创新基地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创建原则,并针对武汉、中部需要提出了创建武汉中部地区科技自主创新基地的方案和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周五七 《经济与管理》2010,24(10):19-23
东部沿海的传统产业在向中部地区加速迁移,但中部地区现存的制度因素制约了东中部产业转移的进程。中部地区在地方财政分权度、产权多元化、政府效率、科技创新制度等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较大的制度距离。中部与东部的制度距离制约了东中部产业深度分工和要素优化配置,阻碍了东部沿海的传统产业向中部迁移。中部地区要发挥中部崛起的政策优势,提高政策的利用效率,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增强对产业转移的科技支撑,促进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网络与中部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是中部崛起的核心支柱。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建设由拟成果购买制、网上项目招标制、威客模式以及网上技术市场等构成的科技创新网络,用以开发利用全社会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是中部地区克服现有劣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7.
高新技术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风险投资是驱动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助推器。逐步完善风险投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推进中部地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是实现调结构转方式的必然选择。基于中部地区科技投入及成果产出、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增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创新官产学研平台及协同机制、促进人才引进集聚以及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思路,以期提高中部地区风险投资发展水平,促进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陕西中部地区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探索其发展规律,分析其障碍因素,寻求其发展潜力,采取“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战略措施,对同类地区的粮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目前普遍认同的3种中部崛起的战略途径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指出了各自的局限性。根据后发优势理论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并探讨了中部区域创新战略的结构体系和基本内涵,明确了其对中部崛起的重要现实意义。随后从4个方面阐述了中部区域创新战略的发展思路,并针对目前中部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情况,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文运用2003—2018年31个省级区域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科技财政支出、人力资本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论文研究这种影响是否会因研究机构的不同而不同以及是否具有地域性特征。研究发现,科技财政对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将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此外,科技财政支出对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的正向影响效应显著,对西部地区则不显著;研究机构和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对地区科技创新指数影响不显著;东部地区高校的人力资本投入对地区科技创新指数影响显著;在东部和西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地区科技创新影响不显著。基于研究结论,论文提出了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流动态势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人力资源是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也是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崛起的有力支撑。然而,目前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外流态势未有改变。运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手段,对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态势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影响中部地区吸引、留住科技人力资源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增强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流动"引力"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空间结构不仅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区域科技创新,目前相关文献大多关注前者而后者亟待进一步探讨。基于2005—2020年我国19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解决了模型的内生性之后,总体上单中心结构有利于城市群的科技创新。(2)异质性分析表明,单中心结构城市群在发达地区抑制了科技创新,而在欠发达地区则有利于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多中心结构的城市群在发达地区可以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在欠发达地区则不利于科技创新。(3)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我国东部地区较为发达的城市群,多中心结构有利于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对于中部、西部或东北地区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群,则是单中心结构促进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邹蔚  万君康  胡韫频 《经济师》2005,(8):39-39,41
通过对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的各评价指标的分析,认为中、东部地区在科技资源的投入、科技意识和科技活动环境上的差距,导致了中部地区在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科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的落后,进而形成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文章通过对差距形成原因的分析,寻找中部地区在科技发展上存在的优势,并为提高中部地区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实现中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创新理论为基础,运用1998-2009年我国中部地区六省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该地区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和科技活动人员数对我国中部地区的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都产生了正面影响;环境规制水平对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则产生负面作用,但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的影响效果不显著。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中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分析地方政府治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探讨在不同前提下,地方政府治理对于科技创新影响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地方政府治理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地方政府治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地方政府治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在地方政府治理水平、民生服务水平、法治环境状况等方面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因此,要加快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扩大民生服务支出规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最大程度发挥地方政府治理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邓宏兵  李俊杰  庄军 《经济师》2007,(1):278-279
在阐述中部地区投资环境创新的作用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中部地区投资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部地区投资环境创新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部六省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构建了区域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并对中部地区与东部发达省份浙江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就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不同地区水利建设投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韩青  李珠怀  刘丹 《技术经济》2010,29(1):48-51
本文利用1991—2006年中国水利建设投入和其他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基础数据,就中国水利建设投入对粮食单产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水利建设投入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不同作物单产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利建设投入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显著;不同地区的水利建设投入对不同作物单产的影响是不同的,西部地区的水利建设投入对小麦和玉米单产的影响要大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水利建设投入对粮食产出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以2011—2019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对各省市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总体水平提升显著,受技术进步效率影响更大;地区分布上呈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特征,且各区域之间差异较大。进一步通过Tobit模型对影响科技创新效率的因素进行回归,发现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和科技认知程度对科技创新效率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区域异质性,通过解析导致各影响因素作用方向与程度差异的内在原因,发现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较严重的资源配置和管理问题。为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仍需要从资金投入、人才管理、成果转化、产权保护和科技监管等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20.
中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及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闫梅  黄金川  彭实铖 《经济地理》2011,(7):1157-1164
中部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全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中部地区在迎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农业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展矛盾日益严峻的挑战。详细分析了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耕地面积变化以及粮食产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认为中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需求旺盛、已成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而耕地减速周期与粮食产量变化周期的基本吻合,预示了建设用地扩张对粮食产量减产的导向作用。文章运用指标因素分析法定量测算了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经比例系数、粮食播种面积单产等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重点剖析了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数量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