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3(5):30-31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老子》第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个“和”字就概括了万物依存的关系。《论语》:“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这里,“和”不仅是礼之所用,也是为政之道,秩序之美。《礼记·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四通八达,无往不利。达到“中和”,则天地得正,万物得育,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说,“社会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到“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文明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王齐国 《中国品牌》2013,(3):98-100
“仁、义、礼”的统一,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他思想的主要特色。“仁、义、礼”紧密结合,牢不可分。“仁”离不开“义”,“义”离不开“仁”,“仁”和“义”的贯彻,又离不开“礼”。“仁”是一种慈爱的精神,推行慈爱必须以“义”为前提;“义”是一种适度的原则,保持这种适度原则必须具有仁慈的精神。而“礼”就是仁慈精神和适度原则的具体规定。其中关系,唇齿相依,缺一不可。那么,作为品牌领袖,何以为“仁”呢?  相似文献   

3.
中庸作为道德侧重于态度和方式,国内学者对“中庸”的基本特征作了概括,匡亚明在《孔子评传》中指出,“中庸”特征有三:一是反对过头和不及;一是提倡“和而不同”;一是主张“时中”,这个概括很中肯。孔子“中庸”思想最为本质的特征应该是第一点,既反对“过”,又反对“不及”,这在认识论上是有深度的。孔子提出的“过犹不及”,“过”与“不及”两个概念,既有差异性,又有同一性,两者是对立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刘琦 《品牌》2013,(11)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所在,其思想渊源是我国“民本思想”优秀传统的精华。我国古代进步思想家认为:“国以民为本”,执政者应树立“吏为民役”的思想,施行“爱民”、“富民”之策,顺乎民意,体恤民情,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执政为民”思想全面解释了“政”与“民”的关系,解决了“为谁执政”,以及“如何执政”的问题,是对“民本思想”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对财政赤字的是非好坏的价值判断,是和当时的环境条件紧密联系的。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财政赤字可以由“非”变为“是”,又可以逐渐由“是”变为“非”,由“好”变为“坏”。  相似文献   

6.
何乐 《中国市场》2006,(10):22-24
政府重拳出击,力图百日内为音像市场“洗脸”,是令我们欢欣的,因为盗版不仅影响了百姓的生活,更已危及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盗版的实质是什么?是“欺诈”,是无视“诚实信用”原则。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市场经济没有了“诚信”,就丧失了国际交往的通行证和发展上升的柱石。购买盗版,是在贱卖“诚信”! 我们要拿出先贤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决心和盗版血战到底,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恐怕还不仅仅是一场“百日”的“会战”。  相似文献   

7.
周海赟 《消费导刊》2011,(10):144-145
文章从“人性化”和“执法”的关系入手解读人性化执法的内涵,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只严厉执法而忽略“人性化”,也不能只重视“人性”而忽视“执法”的公正性。只有正确把握了“人性化”和“执法”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得“人性化执法”得到正确地推行。  相似文献   

8.
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学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国内有关企业竞争问题的研究文献和各类报道中,“竞争优势”和“竞争力”两个术语频繁地出现。不管是“竞争优势”还是“竞争力”,它们实质上都是在企业之间作比较,本文作者曾经将“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概括为:“竞争力和竞争优势都是企业之间的比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反之也成立,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竞争力较强”。  相似文献   

9.
邵隆图 《中国广告》2007,(3):109-110
看见不是发现,发现是又见,又见是“观”,是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思考产生零碎的观点,再从点状的观点组合成系统的观念。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对象时仅仅是“看见”,没有“发现”,“看见”是被动性的形象思维,而“发现”则是主动性的印象思维,看见的是照片,发现的则是底片。本刊将连续刊载隆图先生近期的一系列思想“发现”。  相似文献   

10.
邵隆图 《中国广告》2007,(9):178-178
看见不是发现,发现是又见,叉见是“观”,是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思考产生零碎的观点,再从点状妁观点组合成系统的观念。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对象时仅仅是“看见”,没有“发现”,“看见”是被动性的形象思维,而“发现”则是主动性的印象思维,看见的是照片,发现的则是底片,本刊将连续刊载邵隆图先生近期的一系列思想“发现”。  相似文献   

11.
自从“和谐世界”理念问世以来,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和谐世界’理念是具有普世价值观的“中国式”全球秩序观,是中国关于国际秩序提出的有效的治理理论,“和谐世界”继承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部分,尤其是“和”文化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该文主要试述中华文明中“和”文化的内涵。“和而不同”理念到“和谐世界”理念的发展过程,以及“和谐世界”理念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中国“和谐世界”构建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商》2002,(9):192-195
有这么一种新的思想:企业从类型上可概括为“泥塑型”和“石雕型”。从发展阶段可分为“泥塑期”和“石雕期”。泥塑是把自己认为“是”的部分加上去,累积成一个想要的“形”,石雕是“减”的艺术——做石雕则是把认为“不是”的部分“减掉”,留出一个设想的“形”。泥塑与石雕同为塑像,但所取用的材料和面对的对象不同,  相似文献   

13.
贾波红  曾萍 《致富时代》2011,(2):112-11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必须紧密结合,是由法和道德的不同特点决定的,是由“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决定的,德法同构是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新探索。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贡献。  相似文献   

14.
“无”有三种含义:一是原“有”后“无”,即由存在到不存在的变化;从这种“无”里找新闻,需要记者有较强观察能力和大局意识。二是似“无”实“有”,也就是看上去没有,但实际有;从这种“无”中发现新闻,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较强的洞察力。三是绝对的“无”,本来就没有,后来还是没有;把握这种“无”,可以避免假新闻。  相似文献   

15.
大连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无论是旅顺口、大连港,还是东北亚一颗“夜明珠”,都在国内外闻名。特别是大连这座城市,魅力不亚于上海、广州等国内著名城市,加上近些年的“城市经营”和“营销包装”,“北方香港”和“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已深入人心。如今,又实施了“大大连”发展战略,的确令世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6.
商检标志     
商检标志据国家商检局介绍,“商检标志”分为“安全标志”、“卫生标志”和“质量标志”三种。标志中“CCIB”字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局”的英文缩写。“安全标志”字体和外圈为黄色,底色为白色,“S”是“安全”的英文缩写。“卫生标志”字体和外圈...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加入WTO,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道路已是必然趋势。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发源地,被誉为“民营之都”,曾以“温州模式”闻名全国。温州模式是在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产权清晰、内源积累、区际贸易”的特点,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向式”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道家常说“无为而无不为”,道家管理文化则强调根据“道”之原则,实行独到的管理之“本”。但是“道”是绝对“无为”的,而管理之“术”必须是“有为”的,看起来似乎有矛盾。这种“矛盾”,成为历来人们对道家思想和道家管理文化难以确切诠释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道家管理文化中关于“道”与“术”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无为”和“有为”的关系,道家管理文化要谛在于,通过“无为”的方式,取得“有为”的实际效果。本文主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射”既是一种“兵”,也是一种“礼”。“礼”是“兵”、“艺”和“仁”三合一的境界。中国的“射”礼传到日本,演化为一种单纯的“艺”,一种“禅”艺。德国哲学家奥·根·赫立拉尔到日本修炼这种弓艺多年,最终体会到弓道的目标并非竞技射击而是精神射击。他把自己的体悟写成《弓和禅》一书,让人们完整地体会这种弓艺修炼过程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20.
冬天的故事     
们在追问“新兴市场如何诞生世界级企业”的时候,一直是就“成长”本身在追问。我们很少意识到,企业总是在经济周期里成长的。成长中的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生机盎然的气候,还有充满着肃杀和萧条之气的环境。企业不能一厢情愿地希望在“卓越”的季节里“追求卓越”。企业即使有幸诞生在“黄金时代”,也要意识到任何“黄金时代”都不可能是绵绵无绝的。企业只能在不断更替、吉凶不定的季节里求生存和发展。所谓卓越的企业,其实是无论在黄金时代,还是在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甚至在黑铁时代里,都能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台风来到的时候,连锗都在天上“飞”,但这样的“飞”显然不是“卓越”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