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2006年的到来,依照我国入世时的承诺,我国的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将更大限度地向外资开放,资本的自由流动将给我国经济、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带来更多的难题。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与流出会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本文从我国的金融业现状入手,叙述了资本开放过程中冲击金融安全的途径,并提出了确保金融安全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资本流入:潜在风险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凤 《企业经济》2007,(8):137-139
我国自2001年底加入WTO后,资本流入规模猛增,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流入国。大量流入的国际资本特别是其中的投机性资本,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已形成了潜在风险,如加剧国际收支失衡,影响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助长国内房地产泡沫化倾向等。对此,我国政府应给予高度关注,并积极采取对策,化解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加强外资监管维护金融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起伏,信用危机的影响不断涌现,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各国政府货币政策的选择充满难度.因此,如何从源头上控制"热钱"流入,减少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如何有效地防止资金大量流出,维护金融运行稳定,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考虑.要加强外资流动有效监管,切实保证我国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环境发生变化时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4.
金融开放中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与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金融开放进程中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分析 银行业的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同经济环境下运营的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却是不一样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与全球金融市场融为一体,银行的经营除受到国内经济、金融市场的影响外,国际金融市场上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化、国际银行业之间的竞争等均会给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带来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能够以同等的条件与外资银行竞争.可以预见,在开放条件下,我国各类商业银行将会更加积极地开拓国际金融业务,各种国际金融业务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外各金融机构进人我国金融市场,参与金融市场的竞争,同时在人民币资本项目的放开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市场预期作用下,国外短期资本和投机资本也大量涌入,这必然会使国内经济和银行体系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然后分析我国资本账户自由化的风险。结论表明,过去几年,我国融入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速度已经加快。我国开放资本账户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国内,也就是在没有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和高度发展的金融市场的前提下,资本账户开放会破坏金融稳定性,约束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资本账户开放风险指数的构建与测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多因素多原因模型(MIMIC)实证分析反映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压力的CAP指数。实证结果显示,CAP指数绝对值越大,资本账户开放风险越高,可能造成经济危机;CAP指数趋近于零时,经济平稳,适合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中国当前的CAP指数显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贸然加快资本账户开放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应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维护经济稳定。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随着我国整个金融体系开放程度的加深,任何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危机都可能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造成灾难性冲击,本文从分析银行危机跨国传染的路径着手,提出了我国防范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银行体系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2007年至2016年的季度数据,本文分别测算了我国的资本项目开放程度和银行体系的风险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VAR模型,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对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程度和银行体系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得出的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进程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对我国的影响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全球资本流动总量小幅但不均衡回升,未来有可能缓慢增长;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国际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国际资本向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大量流动.在短期国际资本的持续冲击下,新兴经济体已有形成资产泡沫的风险,并且在未来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对于中国而言,热钱在中国的投机空间有限,短期内大规模持续流入的条件还不具备,温和流入并时有反复可能将成长期趋势.要摆脱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动带来的包括人民币升值压力在内的一系列困扰,必须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采取有效的防御性措施,监控各类热钱,加强流入管制;另一方面,应重视疏导的作用,抑制泡沫膨胀,吸引中长期国际资本,防范和限制短期资本泛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日益剧烈的经济波动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速度的也在不断的加快,规模的日益的扩大,而由此带来的风险也在日益增加。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银行体系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也接来了风险和危机。本文从国际资本流动这一双刃剑中找寻变化和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影响,并进而提出一些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对银行业而言,意味着将全面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意味着我国银行业必须实施国际银行业的游戏规则。一旦金融市场全面开放,面对服务品种多元、资产质量好、信誉高的外资金融机构时,民众的心理发生倾斜,国有银行就有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而出现挤提,整个银行体系就将发生巨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3.
外资自由化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境内外资本要素互联互通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微观企业行为。以我国2007—2017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外资进入对我国本土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进入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地,外资进入对企业风险承担的促进效应在融资约束严重、股权集中度更高和市场化进程缓慢地区的企业中更加显著。此外,在不同资本市场开放水平,外资进入对企业风险承担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私人银行业务以其较低的资本消耗和风险暴露、稳定的收入来源,受到欧美金融机构、高端财富群体的普遍青睐。 近几年,随着中国居民财富的飞速增长和银行战略转型的提速,国内私人银行也开始从中国人印象中的神秘机构,迅速落地开花。短短三四年中,不仅有大量外资私人银行纷纷涌入,蚕食这块巨大的蛋糕,本土的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私人银行业务。  相似文献   

15.
一、资本流动与房价走势 1.我国资本流动轨迹与房价走势 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资本账户顺差,外商直接投资(FDI)项下有大规模的资本流入。1998—2001年因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了资本外逃,致使我国资本连续三年净流出,2001年因资本账户巨额顺差才使得我国资本净流出状况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非常关注资本流入中存在的投机问题,人们都注意到,去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额高达2067亿美元。从总体上看,大量资本流入是正常的、合规的,是市场因素作用的正常反映。但是,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令人担心。本文通过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对待境外资本利用的情况,分析利弊,总结经验,为如何利用外商投资来发展我国经济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融合,上市公司可利用的融资渠道不再局限于境内。从我国近年外资利用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吸引国际资本能力越来越强,规模也快速扩大。不同类型国际资本对公司财务表现改善有不同作用,在引入和利用国际资本时有必要分别研究。文章选取18 309个上市公司样本就国际资本流入所产生的财务风险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三类不同国际资本中,外商直接投资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控水平提升作用最为显著;三类不同所有制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对外资流入敏感度最低,而民营企业敏感度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金融开放的进程较大程度上受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2006年以来美元的弱势特征和国际大宗产品价格的高启加剧了国内面临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上扬的局面.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冲击了中国金融开放的步骤.为了保证国内金融稳定与安全,提高大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能力,中国需要按照市场化原则稳步开放资本账户;促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把人民币国际化纳入国家竞争战略;同时以多种方式为恢复国际金融稳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9.
2017年以来,中央释放出继续扩大金融开放的政策信号,其中银行业已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但是,在重视改革开放“红利”的同时,有必要对开放条件下的潜在风险做出预警和防范。回顾国内外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经验与教训,本文认为对外开放尚不构成威胁金融安全的实质性风险,但为了与开放政策相适应,应构建安全审查机制等“第二道防线”;审视内部,银行业表外风险叠加或可引发明斯基时刻,为此,应切实严格管控影子银行,要求银行业提高自身竞争力与稳健运营水平,防止爆发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20.
资本账户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一部分,它既能带来巨大的收益,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如何正确地实行资本账户开放策略,趋利避险,本文就此发表点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