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了徐节文同志《谈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许柏年同志《略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杨长福同志《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等三篇文章,感到很有启发。其中有许多意见我是同意的,但有些意见还不敢苟同。本文准备再就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谈几点补充意见,以就正于徐、许、杨三同志和其他同志。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只能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为限吗?徐文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认为生产劳动只能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为限,并认为这是马克思的原意。我认为,这个出发点是值得商榷的,是与马克思的原意不完全符合的。  相似文献   

2.
<正>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何炼成教授所著《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即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五章:生产劳动学说发展史;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生产劳动一般;生产劳动特殊;生产劳动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3.
评斯蒂德曼对劳动价值学说的所谓否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德曼(Ian,Steedman)的著作《依照斯拉法来看马克思》(“Marx after Sraffa”),当前代西方经济学者否定劳动价值理论的代表作,具有很大的影响,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一个里程碑”。斯蒂德曼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否定,共分为三个问题:第一,他认为,在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计算上不需要马克思劳动价值概念,因而马克思劳动学说是多余的,第二,他认为,在存在固定资本的条件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计算会出现负折旧,因此,成克思劳动价值学说是错误的,第三,他认为,在“联合产品”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计算会出现负价值,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是错误的,本文分别就这三个问题分析斯蒂德曼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否定。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主要是从生产劳动意义上讲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问题的。它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意义上所讲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有原则区别的。但是,多少年来学术理论界往往忽视两种意义上分工的原则区别,这就不能不造成理论上的某种混乱和对脑力劳动者的某些偏见,有澄清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服务劳动也是生产劳动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各卷中的论述,认为只有那些既能为社会生产物质财富,又能为社会生产剩余价值或净产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否则就是非生产劳动,依据这一规定,作者认为服务劳动不是生产劳动。文章还运用这一原理对王述英老师关于“服务劳动也是生产劳动”一说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6.
主张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同志,都认为马克思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一是单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2页)二是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的必要的劳动时间,即“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  相似文献   

7.
读了王继唐同志的《论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几个问题》一文,感到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现提出一些浅见与王继唐同志商榷,并希望同志们批评指正。一、生产与非生产领域的划分问题王文指出:“关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范围问题,应当同我国统计国民收入一样,仅仅统计物质生产领域,不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马克思主义关于划分物质生产领域与非物质生产的原理,是我们统计产品产值指标的重要依据。”统计学界的同行们都知道,产品产值是以货币价值形态表现的劳动生产成果总量。统计产品产值要以生产领域为计算范围。而生产领域与非生产领域的划分以物质生产为标志是马克思从抽象理论,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意义上论述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特别是在《剩余价值学说史》著作中都谈到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要结合社会生产关系特点加以制定。马克思详细地论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  相似文献   

8.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存在两种含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商品之价值决定于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核心,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劳动价值学说的特点,在此问题的理解上绝对不能含混。自马克思提出形成和决定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以来,在马克思主义者中将近一个世纪未发生过什么对它的不同理解。我国在本世纪50年代中期,有魏埙等同志在研究价值规律尤其是价值决定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等问题时,首次将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从单位商品的生产上去考察,它是指在一定时期生产此商品的生产部门在平均生产条件下的劳动耗费;另一方面,从社会商品的生产总量上看,它是指用在各种商品生产上的社会劳动总耗费。前者被称为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据说这是《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1节中所论述的必要劳动时间;后者据说是《资本论》第3卷第10章及以后某些  相似文献   

9.
生产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把劳动划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只有生产劳动才真正创造财富。马克思对生产劳动问题的考察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从简单劳动过程出发考察了生产劳动问题;从价值增值过程考察了生产劳动问题;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统一的角度考察了生产劳动问题;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了生产劳动问题。其中的基本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必须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其次,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必须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再次,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仍然是创造财富;最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正>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是我国经济学界在六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初曾两度展开过热烈讨论的课题。最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何炼成同志所著《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生产劳动》)一书,系统阐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与方法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基本观点。这本书反映了何炼成同志二十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探讨生产劳动问题的学术经历和阶段性成果,确是一部颇有份量的学术专著。刘国光同志在“代序”中称赞本书“笔锋所触,发人深思,颇值一读”,这是很公允的。下面仅就本书的得与失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1.
一、财务的本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它生产出一定数量的,满足人某种需要的产品,其生产过程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它把人类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其生产过程又是价值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事实上是一个从“价值一元”向“多元”转化的动态的价值分析体系。深化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首先是解放思想,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从“价值一元论”的简单化理解中解放出来。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使马克思的学说继续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创立劳动价值论学说的时候,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归结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这是一句当时的情况作出的结论,100多年后,科技和管理在生产中占得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们在整个产品价值的形式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促进我国企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各个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原因是各个企业有其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各个企业有其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是因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走出这个循环论证的圈子,必须解决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就是要以马克思第一次阐述的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学说作为研究的向导。马克思多次强调,对于商品理论来说,劳动二重性“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所在,“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学说的关键,不仅在于指明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尤其要指明生产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六十年代初,我国经济学界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场讨论,持续了好几年,后来被“文化大革命”中断了。近年来,这个问题又成了热烈争论的对象。目前人们争论的焦点是:生产劳动包不包括非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而争论的双方都引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论述作根据。因此,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他在《资本论》创作以前的五部经典著作中分别确立了自我意识本体论、感性存在本体论、社会实践本体论、社会生产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通过文本考察、形成依据、本质特征可以确证《资本论》的劳动本体论思想.一是《资本论》第一卷的"劳动价值论""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工资""资本的积累"五个部分展现了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二是"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是其'唯物史观'内在逻辑的必然""马克思'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方法论原则""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起源史的发现所给予的支持"与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具体—抽象性,共同构成其劳动本体论思想的三个形成依据、四个本质特征.对文本研究的结论证明:一方面马克思本体论思想发展轨迹、《资本论》创作的一系列严密论证以及劳动本体论思想的时代内涵足以证明《资本论》劳动本体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另一方面,资本的本质与来源、《资本论》创作的方法论足以证明《资本论》资本本体论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这一基石之上的剩余价值学说 ,是系统揭示商品经济社会的客观内在联系及其支配具体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理论。我们应当以科学的态度从《资本论》所运用的抽象法和唯物辩证法中去透彻理解和对待这一科学理论 ,并用以深化认识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研究的背景1 《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宏篇。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论著中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精辟的阐述。要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必须认真攻读《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马克思原计划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总标题 ,分六册写作 :《资本》 ;《土地所有制》 ;《雇佣劳动》 ;《国家》 ;《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① 1 859年 6月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后 ,他又决定改变他的写作计划 ,着手写作《资本论》三卷本。 1 …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那里,商业劳动和产业劳动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同生产的社会形式无关,属于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前者则由生产的社会形式所决定,属于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在流通领域进行的商品储备和储备劳动,兼具产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因而是一种具有二重性的流通劳动。作为有待出售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是一种商业劳动,不会把价值和剩余价值追加到商品上;而作为有待购买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则是一种产业劳动,要追加价值和剩余价值。将一切商品储备和储备劳动都看成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同时又把它们全部归并到商业劳动中,这在理论上是一种悖论,且有悖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相似文献   

20.
陈振羽 《经济经纬》2003,13(4):5-8,20
马克思把《资本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分裂为二重性,生产产品的劳动不分裂为二重性;马克思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区分开;马克思揭明生产商品的劳动不是在交换过程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分裂为二重性;马克思所发现的劳动二重性是物质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非物质生产的劳动被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