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执行贷款担保制度遇到的问题。贷款担保是在借贷行为中,由第三人(担保人或保证人)以自己的财产保证借款人按期归还贷款的一种经济行为。真正有效的担保,其担保人必须是具有足够代偿能力的经济实体,在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贷款时,负起代借款人偿还贷款的经济责任。贷款担保是借款合同条例所规定的,也是实行贷款规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分担贷  相似文献   

2.
借新还旧也称以贷还贷或收回再贷,是指贷款到期时在借款人无力正常还本付息的情况下,信贷人员出于种种原因,不是采取积极的手段督促企业还本付息,而是采取与借款户重新签定借款合同、发放一笔新贷款归还原贷款本息,使原有的与借款人的信贷关系得以延续。此外,借  相似文献   

3.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借款人在借款合同约定期限来到时往往不能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甚至不归还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考虑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是保证和坚持贷款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规避和防范信贷风险,必须强化贷款管理,增强贷款风险防范意识,严禁违反规定办理贷款业务,建立健全贷款风险防范约束机制。审查审批新增贷款除了要对借款人的主体资格的合法性,必备贷款条件、经营能力和经营状况等进行严格审查以外,还必须认真审查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即借款人归还银行贷款本息的能力。有的借款人不诚实守信,利用虚假财务会计报表骗取银行贷款。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银行不良贷款总是与借款企业产品销路不好,经营亏损相联系的,但是,从近年一些新增不良贷款,特别是那些新发放贷款所形成不良贷款案例中,却可以看到不少是由贷款被挪用所导致的。这表现在银行发放的贷款或贷款所形成的资产被借款人及其股东(或其他控制人)挪用拖久,结果造成借款人无力归还到期贷款情况。有的借款企业因为资产已被掏空成了空壳企业,结果造成银行贷款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团体借款:一种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新型融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团体借款的定义 团体借款(Group Lending)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新型借款方式,它指银行对由一组借款人通过内部选择而组成的一个团体进行贷款,同时要求每一借款人对团体内的其他成员的贷款的归还负连带责任(Jointliability),即当某一成员因为投资失败而无法归还贷款时,团体内的其他成员有责任为其还清贷款,否则所有成员都无法获得追加贷款.团体借款最为成功的例子是巴基斯坦的格莱明银行,其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地区的小规模企业或小生产者,这些借款人因为无法提供任何实物或金融资产抵押物而且没有良好的信用等级而被传统的融资机构拒之门外.团体借款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这些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贷款合同所规定的连带责任又保证了较高的还款率,尤其是当银行与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用连带责任可以准确筛选出借款人的类型.  相似文献   

7.
提前还贷是指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日之前将贷款归还的行为。造成提前还贷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1.国家下调贷款利率,借款人乘机提前归还大量未到期贷款,申请新贷款,以减少利息支出。这是一些信贷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为稳定客产接受借款人要求的做法。这种做法从借款人角度看,无疑是有利的。但从金融机构角度看,借款人将未到期的高利率贷款置换为低利率贷  相似文献   

8.
吕苏榆 《金融纵横》1999,(12):13-14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制度,并明确指出:“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提供担保。商业银行应当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能性进行严格审查。”由此可见,担保贷款将成为银行贷款业务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在借款人对银行的借款已经到期得不到偿还时,银行从借款人账户上划收相应款项用于归还贷款本息,这是银行信贷管理实践的惯常做法。俗称“扣款收贷”,其实质是银行对借款客户行使抵销权。本文拟结合现行法律规定。对银行行使抵销权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行阐述,并对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参照国外立法和实践经验。提出初步的看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贷款“借新还旧”,或称“转贷”,指银行贷款到期后,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银行通过发放一笔新的款使原有贷款得以归还。这种做法在我国银行的信贷操作中相当普遍。这是否是规范的信贷行为,银行能否这样做,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内部均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银行对贷款决策失误多归咎于内部管理上的问题,而轻视了一个重要的外部成因——借款人的非正常借款行为。非正常借款行为是指不具备贷款资格的单位或个人,通过非正当手段谋取银行贷款的一种反常现象。这种现象长期干扰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诱发信贷决策失误,造成贷款损失。其它表现形式有: (一)中间转借式。即借款人通过具备贷款资格的第三者向银行贷款。这种行为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与银行无业务往来和人际关系,托其符合贷款条件的亲友,乃致亲友的亲友向  相似文献   

12.
“借新还旧”贷款类似于传统的“转本收息”或“换据”贷款。就是指贷款到期后未能及时归还,银行又从新贷款中发放给借款人用于归还部分或全部原借款的贷款。贷款的“借新还旧”与贷款的展期没有本质的差别,皆是因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而对贷款期限的延长,使可能出现的风险后移不能及时暴露。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账销案存贷款就是指对借款单位(借款人)因自然灾害、破产或暂无执行能力等原因不能归还的贷款,是银行利用国家政策相关规定,经国家有关部门核准,实行银行内部账务处理而核销的贷款。因此,该类贷款只是银行内部账务处理的一种形式,但对借款企业或借款人来说,银行和借款单位仍然存在债权债务关系,银行仍然可以追索债权。  相似文献   

14.
抵贷资产就是指在银行信贷资金注入企业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后,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借款人无法如期归还借款本息时,经由借款人、贷款人、担保人等共同协商,或经过法律诉讼、仲裁机构仲裁,用借款人、担保人的抵押物、质押物或其他非货币资产抵偿借款人所欠银行贷款本息而形成的待处理资产.  相似文献   

15.
张成 《上海会计》2005,(3):31-32
借新还旧也称以贷还贷,是指贷款到期时在借款人无力正常还本付息的情况下,信贷人员出于种种原因,不是采取积极的手段督促企业还本付息,而是采取与借款户重新签订借款合同、发放一笔新贷款归还原贷款本息,使原有的与借款人的信贷关系得以延续。此外,借新还旧的行为较为隐蔽,可能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在明知借款人经营效益较差、还款能力弱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6.
贷款用途违规问题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相当突出,近三年有关商业银行贷款用途违规的行政处罚案在贷前调查、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环节都有所体现.金融监管部门之所以对贷款用途进行严格监管主要是因为贷款用途违规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它严重误导了国家宏观政策的贯彻执行,又是高利贷、洗钱、欺诈、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滋生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贷款违规问题背后有着复杂的宏观与微观方面的原因,需要从借款人、商业银行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等三方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据此,要切实防范贷款违规的金融风险、从源头遏制金融违法犯罪,应真正追究借款人有关贷款用途的违约责任,商业银行要重整对借款人贷款用途的实质性调查、审核和管理流程,金融监管部门应及时更新有关贷款用途监管的理念、制度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前由于我国整个金融生态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金融机构与借款人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商业银行为了保障贷款资金安全,普遍要求借款企业提供抵质押担保或第三方担保,使担保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设计贷款契约最重要的非利率因素.因此,研究探讨信贷担保方式创新,具有现实和长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个人住房"假按揭"贷款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正启 《金融论坛》2003,8(3):25-31
本文首先根据“假按揭”中有关合同签字的真伪以及银行是否知情对“假按揭”进行了分类 ,分析了各类型“假按揭”借款合同的法律效力和当事各方的民事和刑事责任。作者认为 :对于有借款人真实签名的“假按揭”借款合同而言 ,根据银行对“假按揭”情形是否明知 ,借款合同应分别属于有效合同和效力未定的合同。在法律责任方面 ,开发商和借款人应对银行贷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刑法》对贷款诈骗打击不力 ,只能在特定的情形之下才能追究开发商和借款人的刑事责任。最后 ,作者就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预防和救济措施以及《刑法》关于“贷款诈骗罪”的完善等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谈抵押贷款     
<正>在我国银行改革单一的信用放款方式后,抵押贷款作为专业银行一种新的贷款方式逐步推广.本文就抵押贷款的一些通常做法作些介绍.一、抵押品的选择抵押贷款是一种以对实际财产的留置权作担保的贷款.它要求借款人在借款时,必须向银行提供一定数量的抵押品,贷款到期,如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则银行可以处理抵押品,以补偿贷款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2007年3月,美国爆发了因大量住房按揭贷款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而引发的次级贷款危机,并导致了次债危机发生,不断引发数家国际知名的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倒闭.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是众多住房按揭借款人选择了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这种贷款品种可以让按揭借款人在最初的两年中只需支付很少的还款额,但在两年后月还款额猛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