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师》2018,(2)
大学时期是身体与心理成长重要阶段,高校教育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情商,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就业核心能力、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等,也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更好适应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工业现代化在我国表现为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消费需求变动的同时,也在积极引导和促进这种消费需求去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生活。我们把工业现代化的过程理解为,在适应人民现代化消费需求的过程中,改变自身的生产方式,创新生产的社会组织关系,在为人们提供网络消费的同时,引导人们消费信息产品,主动适应信息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只有适 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潮流,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让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强烈要求融入城市的社会现状,对该群体在城市适应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归纳了宏观的政府制度、中观的社会观念和微观的个人素质三方面的城市适应障碍。借助以往诸多学者的文献,文中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障碍的指标体系,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将各层面的障碍因素进行排序,并基于层级分析法的量化数据分析,得出各障碍因素的权重比例。依据各因素的权重排序及权重比可知,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是以个体内因为主导、以宏观外部政策为推力、以中观城市社会为助推的整体系统,其自身能力的提升和观念的改变才是城市适应的根本核心,宏观政策则应该侧重于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为外来人口适应并融入城市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城市社会观点即会积极响应政府接纳外来人口的合理融入。基于上述研究,文章给出了各层面可以改进的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社会课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并从中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是素质教育、学科教育功能和学生个体发展使然;社会课的教学必须遵循整体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因此,必须树立“大社会”课堂观念,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充分挖掘社会课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国际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国际社会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相对时间较长的研究和探索实践,在资金机制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机制是一国或国际社会为适应气候变化活动而对适应性资源进行的融通与配置,及与资源融通相关的制度安排的经济机制的总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预测,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将达280亿美元~670亿美元,投资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量将达到资金需求总量的46%。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9,(12)
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银川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是骨干专业,为实现专业发展与适应社会需求的双赢,我们通过历时两年的实践探索,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是:中职会计教育,立足工匠精神,为学生长远发展打基础;树立专业理想,规划职业生涯,为升入高职院校做准备。  相似文献   

8.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因素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是影响个体心理适应的重要环境中介因素。监所在押人员作为被羁押的、暂时失去自由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容易受到社会支持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单位和社会等。因此,文章在分析监所在押人员社会支持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由政府组织、监管机构和在押人员家庭组成的多维社会支持系统,更好地为在押人员提供物质和心理支持,从而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监所生活,并获得回归社会的心理支撑。  相似文献   

9.
报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志勇 《经济师》2010,(1):176-177
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造就大批量的既掌握一定专业理论又精通专业操作的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高职专业大都是社会需要的动手能力较强的行业,因此需要毕业生有熟练操作技能、技巧,能适应生产服务一线工作要求,因此实践教学是适应这一要求的关键。遵循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理,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建立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考评机制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信息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为适应社会需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必要重新审视原有课程体系,以期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专业领域人才。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对该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及学科性质的分析,设计一套完整的、适合于理工院校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为社会输送信息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为适应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决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由于新媒体高速发展并且在沪少数民族大学生日益增多,在上海跨区域跨文化的新环境中,他们的社会适应对日常生活带来了影响.希望通过对在沪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了解新媒体对在沪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情况是怎样的.在本论文中,我们着重于研究跨区域跨文化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文化适应、心理适应以及人际适应能力对他们的社会适应具有影响,而新媒体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媒介,若更好地帮助他们使用新媒体,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情况后,我们从新媒体的视角研究如何借助新媒体这一媒介去改善在沪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当下实习生均是90后的独生子女,多表现为以我为中心、自私、任性、遇事不冷静、易冲动。当今护校为了生源降低录取要求,录取门槛低使护生的素质普遍偏低,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差。综合分析,就要求带教教师不仅业务过硬,还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综合培养护生,让其能认识到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转换,更好的适应社会,尽快适应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4.
我院于2008经国家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是一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普通高等学校。为了适应社会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院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毕业后顺利进入岗位角色起着重要作用。会计专业实  相似文献   

15.
对会计教学改革的设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会计教学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的会计学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设定新的会计教学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会计的教育理念、创新会计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出更多的适应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6.
以社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及其工具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张家界4个中国传统村落农户适应类型、适应驱动因子和适应机制。研究发现:(1)农户产生旅游专营、旅游主导、旅游参与、务工主导、工农均衡和务农主导6种生计适应类型,参与旅游农户比例低,务农和务工不同程度地成为了传统村落农户的生计策略之一;(2)影响农户适应效果的主要适应因子有6个,即农户家庭劳动力总量、户主学历、房屋面积、家庭存款、邻里关系和种植面积,均为生计资本指标;(3)传统村落社会—生态系统失调、政府政策制度、生计资本是农户适应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生存理性、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分别是农户选择务农、务工和参与旅游生计行为的内在动因,生计策略和传统观念是农户旅游适应结果的决定因素。最后,对传统村落农户在区域发展乡村旅游背景下如何提升适应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取整群抽样法在北京城区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二所公立学校选取小五-初二年级的流动儿童415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个体歧视知觉问卷、社会身份冲突问卷、城市适应问卷探讨歧视、社会身份冲突、城市适应三者的关系。歧视会负向影响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歧视会正向影响社会身份冲突;社会身份冲突会负向影响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社会身份冲突在歧视与城市适应中的心理适应维度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工商管理专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管理型人才,社会的蓬勃发展更是带动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同时社会也对管理人才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的不足也随之浮出水面,目前的教育模式已不在适应社会的发展,急需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面对当前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为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通过加强社区建设来实现积极老龄化,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为更好地适应老龄社会的发展变化,促进老年人生活更加舒适安然,更具有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电脑艺术设计是适应当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为专业设计单位及企业单位专门设计部门培养从事平面和三维设计,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业务素质的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